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9.东汉时敦煌地区的政治状况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东汉时敦煌仍然是全国的重要郡国之一,并始终是东汉政权继续抗击匈奴,经营西域,加强中西交通的基地。
  两汉之际,始终没有归服汉王朝的北匈奴乘中原离乱又逐渐强大了起来,东汉初年恣意在西域地区攻城掠地,阻隔中西交通。西域各国人民迫切希望能与东汉恢复联系,并借助东汉之力驱逐匈奴。早在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西域诸国就曾遣使来朝,表示愿意内附,请求东汉重新设置都护府保护他们。但那时正值东汉政权建立不久,国内元气未复,还不具备反击匈奴和与西域密切关系的实力,因而光武帝未能应允他们的请求。
  汉明帝(公元57~75年在位)时,北匈奴更加猖獗,已征服和控制了曾隶属于汉朝的西域大部分地区,甚至还驱使其西域属国多次进犯河西敦煌,严重破坏了边地汉民的生产与生活,直接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的东汉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建设,国力已大为增强,遂以敦煌为根据地,展开了一系列反击斗争。其中最重要的一仗是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进行的。是年明帝令窦固等统率张掖、酒泉、敦煌等地的甲卒及羌胡骑兵万余人,两出酒泉、敦煌,大败北匈奴呼衍王,追击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打开了深入西域的大门,使自公元16年起断绝了近50年的丝路得以复通。
  在这次战役中,我国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班超脱颖而出。他足智多谋,机警善辩,深得窦固赏识,被选为出使西域的使者。此后班超一直在西域活动了30多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艰苦努力,基本未借助强大武力,很快就恢复了与西域中断了的联系,并使西域50余国都陆续归顺了东汉。
  在军事与外交胜利的基础上,东汉政府于永平十七年在龟兹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屯驻高昌壁,又设宜禾都尉,屯田伊吾,再次确立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但是,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不如西汉稳固,东汉时广大西域地区时而在东汉,时而又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不能久通。公元77~91年东汉对北匈奴退让,放弃了西域,敦煌又经常遭受北匈奴骚扰。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出任西域都护,大将军窦宪领兵击破北匈奴,西域又得畅通,敦煌在此后十几年中发展成了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乃至中亚各国人民之间交通往来的联络点。永初元年(107年)以后,东汉官吏庸劣,经常被北匈奴和一些西域小国攻杀,河西西域的政治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东汉被迫罢西域都护,作为都护副贰的护西域副校尉从元初七年 (120年)起常驻敦煌,丝路也再次中断。
  东汉在西域统治的失利,反使敦煌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从汉安帝(106~125年在位)时起,东汉对西域实施的许多重要军事行动都是在敦煌太守的主持参与下进行的,同时从军出征或送亲人上前线也成了敦煌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常事。当时的敦煌太守似平已逐渐代行起护西域副校尉西抚诸国、总护丝路南北道的职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东汉晚期西域似乎还处在敦煌郡的羁制之下。桓、灵二帝时节度西域的大权收归凉州,仍多要通过敦煌来行使,敦煌和西域始终保持着特殊关系。可以说自公元2世纪初护西域副校尉常驻敦煌以后,敦煌已成了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其地位得到了东汉朝廷和西域诸国的认可,西域许多小国的质子都曾留住敦煌。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