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总序

作者:交通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古代道路交通也有其悠久而光辉的史绩。秦修驰道,汉通西域,史垂千载;隋代赵州桥,金代芦沟桥,知名海外;唐宋以来,驿运站、所遍及全国,运输工具不断更新,行旅商贾之繁盛,世所称颂,这是我国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为了征服自然和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在开拓和发展道路交通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和物质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几千年古老的驿道运输发展为通行汽车的公路交通,则是在清末民初从国外输入汽车以后才开始的,至今还不满百年的历史。
  中华民国时期的公路交通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反映的一个侧面。在中华民国的38年期间,为适应当时的需要,公路交通有了一定发展,对促进物资交流和支援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公路建设、养护和运输管理等方面,还初步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因连年战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生产不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从国外进口,致使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全国公路总里程最多仅为13万公里。到1949年,因战争破坏和失修失养,能通车的还不到8万公里;而且标准低,路况差,分布又极不平衡,多数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大内地和边疆省份的公路为数不多,汽车也很少,全国大部分地区还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事业得以较快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偏僻闭塞的山区,如今“高路入云端”;不少急流阻隔的江河,现已“天堑变通途”。到1990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2.8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12倍。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连接全国各省会、工矿基地、主要港口以及县乡和边防哨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基本形成。公路的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较前大有提高。高级和次高级路面从解放前的300公里发展到现在的近26万公里。以沈(阳)大(连)线为代表的50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没有公路交通的西藏地区,现已初步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与邻省及友好邻邦相连接的公路网络,使内地与西藏地区的物资交流以及外贸物资运输得以畅通。1949年以前,在长江和黄河上,除兰州有一座由外商承建的黄河钢架桥外,没有一座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公路桥,车辆行人靠渡船维持交通。现在,已有几十座大型公路桥跨越在长江和黄河之上,其中有些桥的设计理论、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为适应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全国汽车数量增长很快,1990年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550多万辆,比1949年增长100多倍;公路运输的客、货运量逐年大幅度增长,大件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在近几年发展也很迅速。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汽车维修工业,安全设施等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公路交通在发展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国防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949年至1990年的41年中,我国公路交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也曾有过短暂的失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总结了过去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要求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党中央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实施,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公路交通不相适应的矛盾愈益突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公路交通也更加重视和关心。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从我国公路交通的实际出发,加快公路交通现代化的步伐,以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成为从事公路交通事业的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和人民寄予的殷切期望。
  盛世修史,史以资治。为回顾既往,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策励将来,由交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交通厅(局)组织力量,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略古详今的原则,共同编撰出版一套《中国公路交通史》丛书,希望能给从事公路交通事业的同志们一些帮助,向他们提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并使关心公路交通事业的同志们了解我们事业的历史进程,取得他们的支持,把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办得更好。
  交通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1992年6月11日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