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前言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是由交通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部编委会)决定设立的“中国古代交通史编写领导小组”组织编写的,属《中国公路交通史》丛书之一。
  中国古代交通史编写领导小组于1986年4月成立,先由张维谟、刘玉更任组长,阎庸任常务副组长,刘树仁、杨巨盛、陈琦任副组长,编写领导小组承担《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和《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两本书的编写任务。部编委会决定,编写领导小组下设《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和《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两个编写组。《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由欧华国任主编。但因各省、区公路交通史编写机构,都忙于公路交通史第一、二册和交通志的编写工作,抽调人员集中时间编写《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确有困难,故编写工作推迟。
  1992年10月,部编委会在甘肃敦煌召开的“全国公路运输史主编座谈会”期间,召集参加《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编写工作的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6省、区交通厅主管交通史志工作的负责同志研究决定,于同年11月发出《关于组织编写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的通知》,要求:“请甘肃、陕西牵头编写,经费由6省、区编委会筹措”。由于各方面情况和人员的变动,重新组织了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编写领导小组,调整和充实了编写组成员。为了落实通知精神,1993年8月,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牵头在兰州召开了编写工作会议。1994年9月,部编委会根据同年8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交通史志办公室主任会议”期间研究的意见,再次发出《关于编写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有关问题的通知》。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又于同年11月在兰州召开了编务工作座谈会,会后部编委会批转了会议纪要。自此,编写工作开展起来。
  为了探索《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撰写方法,总结试写经验,经部编委会同意,于1995年5月,由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委会与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委会共同主持,在河南洛阳召开了《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试写稿审议会,会上对《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计10万字的试写稿进行了评议和审查,并对史书篇目、编写方法、史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和商定,为加快编写进度和史稿的撰写创造了条件,对整个编写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编写组,从1995年5月开始,先由撰稿人分工撰写,经集体讨论,互审互改,由伊国清同志总纂、统稿、修改、调整、补充和主编审阅,于1996年7月完成54万字的初稿撰写任务,同年10月,部编委会在西宁召开《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审稿会议,会上对初稿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与审议,并提出修改的具体要求。会后,编写组制定了修改方案,再经撰稿人自改、集体和互相修改后,由伊国清进行统稿,再次修改、调整、补充后,提交主编审阅,于1998年9月,50万字的送审稿完成,并于1999年4月,提交部编委会在银川召开的《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审定会进行审定。会议委托伊国清再次进行修改、调整和充实后印出清样稿,经主编、副主编、顾问阅签,部编委会批准后,送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9章、58节、166目,计60.4万字和60幅彩色照片、116幅黑白图片。全书采取按历史朝代分期的方法和“存史、资治、教化”的原则,记述了丝绸之路交通(似下也可简称丝路交通)的形成、开拓、变化、发展和现代丝路交通的兴起即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及作用和地位,从中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道路交通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同丝绸之路的紧密关系及其客观规律,为振兴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记述的范围包括:丝绸之路线路的开拓与走向(含桥梁、渡口的设置等);丝路贸易、运输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含运输工具、运输方式等);丝绸之路管理的建立与演变(含驿站、关隘的设置和法规制度等)。丝路交通的发展和演变受当时社会政治、民族迁徙、军事征战,尤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所以本书在记述丝路交通的同时,对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沿线的历史文化等方面也作了简要记述,以阐述丝路交通与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古代丝路交通对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乃至中国同中亚、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中国西部地区各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发展友好关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现今亚欧地区同中国经济合作、商业贸易、友好往来的现代丝路交通,即亚欧大陆桥,是中西文明历史的开拓和发展的标志,对于发展亚欧两大陆之间新型的伙伴关系,扩大经济合作和友好往来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撰写和修改时,引用了各省、区公路交通史中部分资料、图片和丝绸之路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亚欧大陆桥与中国经济发展》、《中俄关系史》等,为行文简洁,书中未一一注明,在此特意说明。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加编写工作的6省(区)交通厅领导和编委会对编写工作十分重视,抽调专人从事撰写,并拨出专款支持撰写工作。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交通厅原厅长胡国斌,副厅长高更新、吉西平,河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张圣城,原副厅长山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孙茂英,部编委会审稿组李廷举同志,人民交通出版社、甘肃省交通运输协会、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宁夏社会科学院等都曾派出负责同志参加送审稿审议会,亲审史稿,并对编好本书出主意,想办法;部编委会曾多次和有关方面协商研究措施,召开专门会议,解决编写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聘请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杨建新,新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钱伯泉为本书编写顾问;还有河南省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广祥、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刘端遂、《青海公路交通志》主编杨柯等,都为本书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刘端遂承担了编辑室的行政事务工作。在此,仅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涉及内容广泛,撰写时间又短,加之撰写人员水平所限,纰缪或言尤未尽之处难免,诚请交通界、史学界的专家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编写组
  1999年9月30日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