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长安与丝绸之路

第六章 第一节 唐长安都城的鼎盛

作者:张燕


  公元618年唐朝建都长安,长安城垣扩大,全城周长25.7公里,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约为现在西安的7.5倍。唐长安城雄伟壮丽,全城108坊,街道方正,排列端正,道路宽敞,人口达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经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长安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唐朝与300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臣和宾客来长安,城内居住着数以千计的留学生、法僧、乐工和商贾,为此,京城设有典客暑、礼宾院等机构。
  一、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唐长安城
  历史上有名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在汉长安东南的龙首原下由宇文恺经过周密调查精心设计而建,由于他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把这座新建的都城命名为大兴城,城内皇宫名大兴宫,宫内前殿名大兴殿。公元618年隋亡之后,唐朝仍以此为都城,称长安城,并不断修建和扩充。长安城在平面布局上吸收了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南城的优点,利用了当地“六坡”地形特点,由外郭城(罗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唐长安的面积是今西安旧城区的七倍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工部尚书阎立德负责,又作了大规模的整修,在东、南、西三墙的城门上,各修了三座城门楼,城门有15个。地面城墙遗址仅玄武门附近和安化门处各有一小段。地下墙基保存基本完好,宽9~10米,个别地方达20米。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东城三门最北头的叫通化门,连接通往函谷关的大道。出此门后的第一个驿站叫长乐驿,位于浐河西岸的长乐坡上。为适应皇家和官府长途交通的需要,这座城门附近有许多制造马车的作坊。东城中门叫春明门,门内春明门大街从兴庆宫南侧横过。南头的叫延兴门,出此门可东南过蓝田关和武关前往长江以南各地。由于东城北头的通化门内不远即是太极宫和皇城,南头的延兴门又过于偏远,因而一般人东去或西返长安,大多走中门春明门。唐人喜欢以汉指唐,汉长安东城南头城门名霸城门,又名青绮门或青门,唐代诗人所说之“青门”或“青绮门”,大约都指的是春明门或延兴门。
  南城墙中门叫明德门,正对终南山,此门较其他城门多两个门洞,共有五座城楼①。南城西头城门叫安化门,东头叫启夏门。由长安去城南神禾原与少陵原之间的樊川,走启夏门最为便捷。
  西城三门从南而北分别是延平门、金光门和开远门。金光门外通昆明池,开远门是唐长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北城外为皇家禁苑,它东至浐河(一说至灞河),西至汉长安故城,北临渭水,其中遍植花木,并畜养着许多供皇帝射猎、观赏的禽兽,一般人根本不能进去;中部又为宫城所占,因而北城上没有开设城门的必要。但为了凑足四城十二门这一传统的数字,仍然在宫城之西的北城墙上虚设了自东而西的芳林、景曜、光化三座城门。芳林门外即皇家园囿;出光化门,则可前往汉长安故城。
  承天门外之天门街由于穿过了皇城的朱雀门,因而又名朱雀街。门址东西长52.5米,南北进深16.5米,有5个门道,每个门道均宽6.5米。门道间的隔墙厚2.9米,门道两侧有排柱柱坑,每排15个,东西对称,各门道中部原都有门槛,用青石制成,现仅存留部分残件。东门道石门槛宽0.4米,厚0.26米,残长3.7米,门槛上有车辙的沟槽四条在正中门道。残留的西门槛较其他制作更为精致,上面雕刻有流畅的卷草花纹及浮雕卧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由朱雀街向南一直通向南郭城上的明德门,这条宽达150~155米的南北大街,像一条中轴线,将长安城平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两侧有宽3.3米、深约2米的水沟。城内大街把郭城分为110坊,朱雀大街以东55坊为万年县,朱雀大街以西55坊为长安县。朱雀大街两侧4列坊面积最小,有东西门和一条横街。皇城东西两侧的6列坊最大,有东西南北四门和十字街将全坊划为4个街区,又有小巷将全坊分为16个小区。坊内是居民住宅、王公宅第和寺观。
  各坊都设有围墙和坊门,早启晚闭,设专人防守。各坊里之间,纵横交错地排列着笔直的南北11条大街和东西14条大街。这种整齐划一,左右对称的宫城、皇城居于北部正中,以及道路均匀分布并以直角相交的格局,虽多而不繁,虽密而不乱,井然有序,往来便利,正如白居易所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安城有着完善的供水系统,除凿井外,还有从城南引来的清明渠、永安渠、黄渠,有从城东来的龙首渠,有从城西来的漕渠等。这些渠道将浐河、潏河以及昆明池的水引入长安城中,汇集成许多池沼。如由黄渠引南山水汇成巨大的曲江池;浐渠入春明门流至东市汇聚成池;龙首渠入通化门至兴庆宫汇成兴庆池,并西流入太极宫以及西内苑中,汇成凝碧等池。它又西北流入大明宫,汇成了太液池。由南城流来的永安渠以及由西城金光门引潏河而来的漕渠,入城至西市西北,汇集成池。南山的木材、木炭等物资,可借此渠水运至西市。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京兆尹黎干因为皇家木材、木炭供不应求,便又“自西市引渠,经光德坊京兆府,东至开化坊荐福寺东街,北至务本坊国子监东,由子城东街,逾景风、延喜门入苑,渠阔八尺,深一丈。”②此渠水仍是漕渠引潏河经长安西城金光门注入西市放生池之水。从此,南山出产物便可直接运至皇宫中。这些渠道池水,萦回曲折,点缀在长安城内各地,对于调节气候、便利饮水、便利运输、栽植花木、美化环境,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长安城这种事先统一规划,宫城、皇城、坊里各有专区,相对集中,布局匀称,井井有条,注意绿化,而且宫城与皇城只占有全城较小面积的办法,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因而成为以后历代帝王都城建设的楷模。
  二、商贸中心东、西两市和丝路的始点西市
  唐朝时在皇城东南和西南的外郭城内的东南和西南设有两大贸易中心,即东市和西市,西市更为发达。中国国家文物局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提出观点,认为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根据是,西安西市旧址出土了西域舶来品(蓝宝石、紫水晶等),在道路两旁还挖掘出4万多家铺子,220多个包括酒肆、铁铺、衣行在内的行业。在最近一次的挖掘中,在西市的主干道上,还发现了重重叠叠的车辙印。这些发现都表明,此地确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同时也证明了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商城之一。
  安史之乱以前,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蓬勃发展。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初年,“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一直到唐玄宗前朝,仍然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和繁荣的局面,该书还记述天宝五年(746年)的情况:“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诗人杜甫在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也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③
  唐代的丝绸、陶瓷、金银器、制茶等手工业,都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是手工业发展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就丝绸来说,当时各地贡品中便有绢、绸、绫、謩、锦、纱、缎、罗、练、绮、仙纹绫、鸡眼绫、八蚕丝、轻容、花纱、紧纱、宝花罗、花纹罗、白平绸、白绵绸、交棱謩、子方謩、蕉花练等几十类花色品种。④一些华贵的地毯,也用丝织成,白居易曾在《红线毯》中描绘一种宣州(安徽宣城县)所贡“开样加丝毯”款式的精美和制作的困难说:“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余丈,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当时民间普遍养蚕织绸,一些地方富商也开有很大的丝绸作坊。如定州(河北定县)何名远家,便有“绫机五百张,资财巨万”⑤。唐长安的皇家手工业更是机构庞大,人数众多。如掌管土木建筑的将作监有工匠1.5万人,掌管百工技巧的少府监有工匠1.9万人。少府监主要管纺织,据《新唐书·百官志》,其所辖的绫锦坊,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内作巧儿42人。此外,唐玄宗时专供杨贵妃院的织锦刺绣之工,便达700人之多。⑥这都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技能的工匠,还不包括大量的刑徒奴婢。这么多的能工巧匠从事于同一行业,自然能织出大量上好的衣料来。相传唐中宗时皇家工场为安乐公主用百鸟毛织成一条裙子,正看一色,旁看另是一色;日中一色,影中又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⑦
  各地出产的最好物品,不断向长安汇集,仅唐玄宗天宝初年,韦坚开漕渠引渭水至长安禁苑东的广运潭时,一次开来的船上所载各地贡物便有锦、镜,铜器、海味、绫衫缎、罗、吴绫、绛纱、玳瑁、象牙、沉香、名磁、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空青石、纸、笔、翡翠、米等等。
  东、西市,是长安乃至全国的一个橱窗,它集中地反映着当时商业的繁荣和生产的发展。很多由丝绸之路输出或输入的货品,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东、西市是长安最大的商业区,各设令一人,丞二人,市中有管理人员办公的旗亭(唐代也将市上的酒楼称为旗亭)。市内有两条东西和南北大街,构成“井”字形街道,市周围有夯土围墙,四面各开二门。市内9个区,每区四面临街店铺是长安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区域,而且交易有固定时间,“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⑧据宋敏求《长安志》“东市”条注文,东市经营门类220行,“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应大致与此相仿。唐武宗时来长安学习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会昌三年(843年)“六月二十七日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按此数字折算,一行约有300余家,可知当时长安市场上各行从业人数之多,商贸之繁荣。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曾推算过当时西市的每日客流量,结果得出15万人的数据,在这些人中,有西域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高丽人以及日本人。而在盛唐时期,在西安的100万原住民中,有5万是来自国外。他们带给中原各种异域珍宝,又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把我国的瓷器和丝绸运往自己的国家。
  由于朱雀门大街之东靠近大明宫和兴庆宫,因而这里的坊里多为权臣贵族所占,又由于富商大贾多住在城西,西市也较东市更加繁华。据《唐两京城坊考》等书记载,西市有秤行、衣肆、靴辔行、卖锦绣采帛的、卖胡琴的、窦家店、张家楼饮食店、侯景先家寄附铺,以及药材肆、麸行、笔行、帛肆、肉行、鱼行、金银行、铁行、油靛行、法烛行、煎饼、团子店等。寄附铺相当今日之寄卖所,唐人小说《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便曾令侍婢“潜卖箧中服玩之物,多托于西市寄附铺侯景先家货卖”。唐人小说《李娃传》中的李娃,则曾带着那个落魄公子,去市场“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买了许多书籍。据《唐国史补》记载,当时全国名酒中出于京城长安的,有“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西市腔”应即西市上之名酒。“虾蟆陵”本名下马陵,因长安方言音近而误。其地在今西安城东南的兴庆公园之南,相传为“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⑨,这里位于唐长安常乐坊中,是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位弹琵琶女子在长安住家的地方。
  东、西市都有一些资本雄厚,“货赂山积”的富商。如住在西城怀德坊南门之东的邹凤炽,由于背驼,人称邹骆驼。《太平广记·杂录类》记载,他“尝谒见高宗,请市终南山中树”,说一树若值绢一匹,“山中树虽尽,臣绢不竭”。可见邹凤炽一家,垄断了多少丝绸!
  市场中也有许多经商和善于鉴别玉石的外国人。唐人杜子春便曾遇见一位长者,因见他很可怜,从西市波斯邸取出许多钱相赠,不留姓名而去⑩。再如曾受窦乂资助的胡人米亮,劝窦买下城西崇贤里的一座小宅子,说他见宅内有“异石”,“是捣衣砧,真于阗玉”。窦乂还不相信,另从延寿坊招玉工去看,玉工大惊说:“此奇货也!”最后,让玉工制成腰带金銙等,共获利“数十万贯”。窦乂便将这所宅子送给了米亮(11)。《南部新书》也说:“西市胡人贵蚌珠而贱蛇珠。蛇珠者,蛇所吐尔,唯胡人辨之。”
  唐长安有许多经营珠宝玉器的波斯、大食等国商人,往往被称为“胡人”。《太平广记》引《宣室志》说:严生游长安时,曾在春明门附近让一胡人看他所带的一枚黑色珠子。胡人捧珠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货也,愿以三十万为价。”同书引《酉阳杂俎》又说,长安平康坊菩提寺僧,曾将长数寸的一物拿去让西市胡商看,要价一千。“胡见之大笑曰:‘未也,更极言之。’加至五百千。胡人曰:‘此宝价值一千万。’遂与之。僧访其名,曰:‘此宝骨也。’”长安大安国寺僧,也曾将一枚珍贵的“水珠”,卖给了大食国的珠宝商人(12)。
  胡人在长安开酒店的也不少,“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其二)。“金市”即指西市。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中的:“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则写的是在唐长安东城中门春明门或南端的延兴门胡人酒店中饯别时的情景。
  波斯商人还有与唐朝皇帝做生意的。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九月,波斯大商人李苏沙,便曾进修亭子的沉香木(13)。
  1949年以后,考古工作者曾对唐长安西市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西市南大街东端街南出土大量瓷碗、盆残片和石臼、石杵等。在一些小圆坑中,还埋有坛罐。推测这可能是饮食业所在地。在西市南大街中部街南,出土大量骨制梳、钗、笄、刻花骨饰物、料珠、珍珠、玛瑙、水晶等质地的装饰品以及少量金饰品。此外,还出土许多骰子和制作骨器用的骨料。推测这里可能是珠宝商店的遗址。各处出土物的不同,证实了古代文献中关于东、西市按行分区的记载。丝绸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的,作为这两部分来说,西安在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工作认定和保护得很好,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部分需要专家学者和有责任的相关部门认真去考证,不要让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轻易地从我们身边流失,例如像学习巷乃至北院门地区就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大“遗址”,在此生活了千百年的人群和他们的民俗文化等应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他们是自大唐以来对外交流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丝绸之路活着的见证。我们重建“大唐西市”是在过去遗址的基础上建一个现代版的丝绸之路盛唐繁荣景观,不应忽略了最为宝贵的活历史文化遗迹。
  唐朝城中各坊中也有许多小商贩、手工业作坊和旅店。如安善坊与大业坊之一部分,曾是长安的牛马驴市,昌乐坊官园出梨花蜜,永昌坊有茶肆,延寿坊有经营金银珠宝的,宣阳坊有染丝绸的采缬铺,丰邑坊有经营殡丧器具的凶肆。饮食方面,辅兴坊的胡麻饼名扬京师,长兴坊有毕罗店,这是一种少数民族的饮食,乐游园坊门旁有胡人饼店(14)。此外,颁政坊有馄饨曲,长乐坊出的美酒叫“郎官清”,平康坊有卖姜果的,宣平坊有卖油的。
  坊里中也有因手工业比较集中或因其工艺考究而出名的。如靖恭坊有巷名毡曲,是因这里多产毡,而成了街巷的名称。延寿坊则有许多玉石雕刻家。崇仁坊南赵家最善于修理乐器,唐文宗时,皇家乐工郑中丞所用号为“小忽雷”的一把琵琶坏了,便特意送到这里来修理。
  唐长安许多坊里中都有称为旅邸、逆旅、僦舍、旅馆、寄舍等不同名称的旅店,表明当时长安的确是一个四方辐辏的大都会,往来的商人、旅客很多。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到长安的日本僧人圆珍,也曾在崇仁坊的王家店和春明门附近的高家店居住。
  皇家贵族有时也去市场上闲游,但他们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一场灾难。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正月十五日夜,大约为了看灯,杨贵妃的三姊妹和两从兄家五宅人前往西市。途中遇到广平公主的马队,为了争先进西市门,杨家随从挥鞭抽打,落在公主衣裾上,公主应声掉下马来,驸马前去扶公主,也挨了几鞭(15)。当时西市的热闹、不夜情景可想而知;杨氏一门的煊赫气焰,也于此可见。
  商业的繁荣,使金钱大量集中,出现了专门经营串钱绳索的人,如住在东市附近宣平坊贺知章家对门的王老,便是做这种买卖的(16)。也出现了寄储钱币的柜坊或僦柜,窦乂在购买崇贤里那一小院宅屋时,便是临时去西市柜坊取钱支付的(17)。再如一个叫三卫的,在长安将绢2匹以2万贯的价钱卖给“白马丈夫”。而此人的钱“先已锁在西市”,也就是说,白马丈夫在西市柜坊中存着钱(18)。波斯人也有开柜坊的,《太平广记》记载,有卢生资助李生2万贯钱,让他还所欠官府的账,“乃与一拄杖曰:‘将此于波斯店取钱。’……波斯店主见拄杖惊曰:‘此卢二舅拄杖,何以得之?’依言付钱。”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由于节度使朱滔联合王武俊、田悦等共同判乱,朝廷军费不足,因而德宗曾强迫长安富商和各僦柜主出了200万贯钱(19)。
  在柜坊存钱的,除一般商贾外,还有许多地方官吏,如《唐会要·泉货》记载宪宗时,“京师里闾区肆所积,多方镇钱。如王锷、韩宏、李惟简,少者不下五十万贯”。数字的确是很惊人的。
  当时有许多长途贩运的行商,逐利而动,足迹遍于全国各地,甚至到了西域。元稹在《估客乐》中说他们“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首都长安是他们所必去的地方,“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心已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家勍。”在长安邸店老板的点拨下,这个客商以财货贿赂了朝廷的权臣贵族,站住了脚,他的财源也就更茂盛了。
  为便于行商四处走动,又出现了一种将笨重的铜钱变为汇票,而到目的地后凭票取钱的办法,叫做“飞钱”或“变换”。这无疑是唐代商业繁荣的产物,它对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三、唐王朝的皇宫和离宫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这是唐太宗《帝京篇》中的句子。唐王朝统治者像秦、汉时期的封建帝王一样,也是尽情挥霍、恣意享乐。他们除在长安城内修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以及禁苑、东苑、西苑、芙蓉苑等皇宫和苑囿别殿外,还在长安四郊修了翠微宫、玉华宫、望贤宫、华清宫、万全宫、九成宫、庆善宫等消暑避寒的离官。唐太宗的这首诗,便概括地反映了这些宫殿建筑的巨大规模和豪华设施。
  1.宫城
  宫城是供皇帝、皇室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包括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位于长安城北部中央。太极宫是唐长安最早出现的宫城,宫城正南门为承天门(隋代称广阳门),遗址在今莲湖公园内,东西残长41.7米,南北进深19米,有三个门道,门基铺砖或石板。宫城北面二门,“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宫城北面的玄武门。进承天门后,再分别穿过两道宫墙上的嘉德门和太极门,才到达宫城内院,皇宫处于层层包围之中。太极门左有钟楼,右有鼓楼,正北是前殿太极殿。太极殿是太极宫的主要建筑,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便是在这里登上皇帝宝座的。平时,皇帝定时在这里会见群臣,处理朝政,称为“中朝”。太极殿院东墙左延明门外是门下省和史馆、弘文馆等机构所在地。弘文馆收藏图书,选用富有才学的学士,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并参议政事。又置校书郎,掌管校理典籍、刊正谬误。太极殿院西墙右延明门外,有中书省、舍人院等机构。出太极殿院北门朱明门,再进两仪殿门,便到了举行“内朝”的两仪殿,皇帝日常在这里处理朝政。两仪殿之北又有甘露殿,它位于皇宫北部,距离禁苑很近,皇帝有时在这里举行宴会。甘露殿靠近北城外的禁苑,附近并有池沼、流水和浮桥。
  甘露殿东北有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绘画大师阎立本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等24名功臣像画在阁上,太宗自作赞语,并由著名书法家褚遂良题于阁上。甘露殿西的归真院后,有丝彩院,是专为皇家织绸染丝的地方。
  皇城内是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朱雀门是皇城的正门,北与承天门遥相对应,南接朱雀大街,直达外郭城的正门明德门,是全城的中轴线。含光门是朱雀门西侧的一个门,其遗址保存比较完整。现在的含光门城墙断面上遗址清晰地保存着唐代、宋代、元代及明清各代修补的夯层,成为西安城中皇城变化的一个历史见证。
  安史之乱时长安一度沦陷。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后,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先住在旧日惯住的兴庆宫中。后来肃宗李亨因见他父亲唐玄宗仍经常“交通外人”,觉得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便强迫玄宗搬到太极宫的甘露殿去住。“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唐玄宗在甘露殿一夜夜、一天天地回味着不可重温的旧梦,直到死去。
  2.大明宫
  大明宫位于西安市区东北部龙首原上,因位于太极宫之东北,称“东内”,太极宫称“西内”。唐玄宗时期在春明门内建造的兴庆宫在太极宫的东南,故称“南内”。大明宫是唐代三大宫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壮丽的一座宫殿,本名永安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高宗时大加修造,搬到那里去住,成为此后200余年间唐朝的政治中心。周长7600米,共11门。宫中各殿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和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
  含元殿是大明宫正殿,落于龙首原顶端,这是当时长安最显眼的建筑物,是外朝时举行盛大庆典、朝会、听政的场所。“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另外如册封、改元、大赦、受贡、献俘等活动也多在此殿举行。
  大明宫为宫廷园林区,为唐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该殿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间广5米,今实测其基址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1.3米。含元殿正南为广场。殿前的东、西方分别有翔鸾、栖凤二阙,与殿飞廊相接;左右有青石所铺砌的坡道,称为龙尾道;三级依次而下的廊前高台,砖石铺地,石栏杆下每间引出石螭头一个,用以流水。唐代李华在《含元殿赋》中描绘道:“左翔鸾而右栖风,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它“捧帝座于三辰,冲天街于九达。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风翼;退而瞻之,岌树颠而云末”。含元殿将天子宝座高捧于日月星辰之间,面对着京城长安四通八达的道路。近看,它高扬着龙头而张着凤凰般的翅膀;远望,它高耸在树梢上的云雾中。
  宣政门内的宜政殿为“中朝”所在地。它的东、西院墙外分散着门下省、弘文馆、史馆以及中书省、御史台、命妇院等机构。
  再往北,便是举行“内朝”的紫宸殿,这是皇帝会见群臣的便殿。紫宸殿西北近西墙九仙门外为麟德殿,是接待外宾和举行宫宴的地方,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此殿三面,南有阁,东西有楼,北部相连,故又名“三殿”。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宴会,如长安三年(703年),武则天曾在这里宴请日本使臣粟田真人。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又曾宴宰相于麟德殿之东亭。大约是麟德殿有很好的舞台或场地,因而曾多次在这里组织演出。如乾元元年(758年)三月,肃宗为检查皇家乐工新制的钟磬发声是否准确,“临三殿亲观考击”(20)。此“三殿”即指麟德殿。又贞元十四年(798年)二月,德宗自制中和舞,让皇家歌舞伎十余人在麟德殿演出,“会百寮观新乐诗”(21)。据《册府元龟》记载,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曾宴请“神策将士三千五百人于三殿”,可见这里地方的宽敞。麟德殿西南右银台门附近是翰林院所在地,其南为学士院。诗人李白便曾供奉翰林,在这里备皇帝咨询和起草一些诏令。
  由紫宸殿向北,过蓬莱殿和含凉殿,便到了著名的太液池。池中修有蓬莱山和太液亭子。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玄宗置左、右教坊于蓬莱宫侧,帝自为法曲俗乐以教官人,号皇帝梨园弟子。”“蓬莱宫”即大明宫,唐代梨园应在大明宫附近。玄宗通晓音乐,能自制曲谱,相传他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22)。这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件盛事,以致后人因此而称戏班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3.兴庆宫
  兴庆宫位于西安市区东南部咸宁路北侧。兴庆宫是唐代三大宫殿之一,原为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与兄弟五人在隆庆坊的藩第。开元三年(715年)始建,因位于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之南,故称“南内”。开元十四年(726年)又合并周围的邸宅,重加扩建,占地约134.4万平方米。开元十六年唐玄宗移至兴庆宫听政,又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宫邸。主要建筑有兴庆殿、南熏殿、长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龙池等,它的正门是西墙北部的兴庆门,正殿名兴庆殿。宫内的建筑布局并不对称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地布列于龙池周围,别具风格。
  勤政务本楼这座高楼下临通东郭城春明门的大街,每年八月初五唐玄宗生日,都要在楼上举行盛大宴会,并在楼前演出鱼龙百戏,称作“千秋节”。这时春明门大街上总有许多人围观,正如诗人张祜所说:“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23)“赵解愁”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杂技表演者。以《倾杯乐》相伴的“马舞”场面非常壮观,相传当时曾“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24)这些马“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饰其鬃鬣,间杂珠玉”。奏乐开始后,舞马“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旋转如飞。或命壮士举一榻,马舞于榻上,乐工数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黄衫,文玉带”。(25)近年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上的浮雕式骏马,后腿半蹲,前腿斜向前立,马尾鼓起,颈上绸带飘扬,正表现了舞马的生动形象。
  郑嵎曾在《津阳门》诗中概括千秋节盛大的场面说:“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马知舞彻下床榻,人惜曲终更羽衣。”诗下原注:“上始以诞圣日为千秋节,每大酺会,必于勤政楼下使华夷纵观。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又设连榻,令马舞其上。马衣纨绮而被铃铎,骧首奋鬣,举趾翘尾,变态动容,皆中音律。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不仅场面宏大,而且奢侈豪华达于极点。
  由于兴庆宫西侧的坊里中住着唐玄宗的几个兄弟,因而他结合《诗经·常棣》中“常棣之花,鄂不(府)*(左韦右华)*(左韦右华)(wei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些句子,将在勤政务本楼西北新修的一座相连而面西的楼称为“花萼相辉楼”。“常棣”即棠棣,乔木,花数朵聚为一簇。“鄂”即花萼。“不”,借作“柎”,指花蒂。“*(左韦右华)*(左韦右华)”,形容花色鲜明的样子。
  兴庆宫中部一汪碧水,名叫龙池、九龙池或兴庆池。它最初由地下水溢出汇集而成,后来引龙首渠水灌入,面积更加扩大。“缘堤夏搢萦不散,冒水新荷卷复披。帐殿疑从画里出,楼船直在镜中移。”(26)它的岸上嫩竹茂密,出水新荷在微风中摆动。倒映水中的殿台楼阁,如图画一般。波平水静,高大的楼船就像是在镜子上移动。
  龙池东是著名的沉香亭,唐玄宗开元年间传来长安的几色牡丹花,便种在沉香亭前。后来玄宗还曾带着杨贵妃来这里赏花,并亲自吹笛,让乐工李龟年演唱了诗人李白当场所写赞美贵妃的《清平调词》。(27)
  唐代以后兴庆宫遭到破坏。宋时楼台亭阁湮灭尽净。金代有所修缮,为游宴场所。清初兴庆宫池水干涸,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两楼遗迹。1949年后,经系统勘查发掘,将兴庆宫旧址部分辟为兴庆公园,采用自然式布局,以龙池(兴庆湖)为主景,并重建了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等仿唐建筑。现如今在碧波荡漾的湖水四周,花木丛翠,回廊曲桥,花萼相辉楼、南薰殿、长庆轩等碧瓦红柱的古典式建筑交相辉映;沉香亭前,春日牡丹争奇斗艳,颇有些唐时景象,成为西安市区最美丽的风景。
  为了便于皇家在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往来,以及前往城东南角的芙蓉园游乐,唐玄宗开元年间先沿东城墙内侧修了一道新的城墙,形成从大明宫到兴庆宫的夹城。后来又修了从兴庆宫到芙蓉园的夹城。这之后就如史书上说的:“人主往来两宫,人莫知之。”夹城又名复道或阁道,当其经过东城上的通化、春明、延兴三座城门时,由特设的磴道从城楼上越过,与城下行人,互不相干。王维便曾于一个春日,陪同玄宗从大明宫出发经夹城前往兴庆宫,他在诗中写道:“銮舆迥出仙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28)他正是在从夹城登上城楼时,才看到这些景色的。夹城中非常宽敞,据实际探测,新修的夹城墙位于东郭城西23米处,从今西安东郊的胡家庙北开始,向南与东郭城墙基平行,一直延伸到新开门村北部,长8公里左右。它的长度和墙基夯土面的宽度、深度,都与东郭城基本一致。说明它的高度也应该与郭城相仿。“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29);诗句既反映了夹城联系芙蓉园与皇宫的作用,也表明了皇帝经常在鼓乐仪仗的簇拥下,在宽敞的夹城复道中往来的情景。
  4.九成宫
  在长安附近繁多的离宫中,以九成宫和华清宫最为著名。前者主要供避暑用,后者则是避寒的胜地。
  九成宫位于今西安市西北约300里处的麟游县镇头乡。它本来是隋朝宇文恺、封德彝为隋文帝设计监修的行宫,名叫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重新整修后改名九成宫。唐高宗时曾改名万年宫,但随之又复名为九成宫。宫墙周长1800步,有“排云”、“御容”等许多宫殿,并设置了禁苑、府库和官寺等。九成宫的主要建筑都在天台山上,这实际是一个孤立的高大平台,三面环涧,远山耸峙,旁有杜水横过;风光优美,高敞凉爽。当时天台山上的主殿,与四周山上、山下的建筑物跨谷修桥,飞虹相接,无怪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中说这座宫殿“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王维也曾在《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中描绘道:“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这里简直比传说中的神仙境界还要美妙了。
  唐太宗、高宗和武则天等,都曾多次“春往冬还”,带着朝廷百官一道去九成宫避暑,这里实际成了全国临时的政治中心。相传贞观六年(632年)的一天,唐太宗在九成宫西部散步时,发见了甘美的泉水,因而魏征专为此事撰写了《九成宫醴泉铭》一文。其中说唐太宗“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锁,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知这是当时一个水源很旺的泉眼。
  近年天台山出土的九成宫柱础石的承柱面大一平方米还要多,可见原来建筑物的巨大规模。现在宫南西侧之阙门夯土台还存在。魏征所写《九成宫醴泉铭》,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后刻字的石碑仍然竖立在天台山半腰的一座小房中,它的上部虽已断裂,但字迹还比较清楚。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亲自撰文、书写后刻石的《万年宫铭并序》碑,也立在这里。不知此地是否即当时出甜水的泉眼所在地。
  麟游县南约10公里,清水河与青莲山水汇合后,从鱼塘峡一泻而下,急流飞瀑,声震群谷,下面冲成一个深潭,名叫“玉女潭”。这里两山夹涧,石岩如削,四面怪石嶙峋,真如图画一般。相传隋文帝经常在这里饮宴和观赏瀑布。武则天来九成宫时则曾在潭水中沐浴。“绝谷空山玉女泉,深源滚滚出青莲。冲开巨峡千年石,泻入成龙百尺澜。惊浪翻空蟾恍若,雄声震地鼓填然”(30)的诗句,便是对玉女潭优美风光的最好概括。
  由于麟游县是皇家离宫所在地,又靠近沿泾河通向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因而这里在唐代修了许多佛寺,并依山凿岩,雕刻了许多精美的佛像。如在县西南30里的百尺岩上,石窟摩岩雕刻佛像在千尊以上,这就是唐代所建著名的千佛院造像。向南一山洞内,一尊佛像躯体最为高大。另外,在县城东北5里左右的古庄子村旁,在杜、澄二水交汇处的山岩上,两孔高6米左右的石窟中,有大型石雕佛像数尊,这里相传是唐高宗时所建慈禅寺旧址。南窟中立佛一尊,高约4.6米,坦露胸部,抬手作说法姿势。北窟一佛二菩萨,高度都接近4米。中间石佛,身披袈裟,结跏趺坐,衣服层层折叠,遮盖着整个佛座。人站在佛座上,高度仅及佛肩。两侧胁侍菩萨,叉手而立,笑容可掬。佛像都是利用山石原地刻成,面目秀美慈祥,肌体丰满有力,仪态生动自然。在南窟立佛后石壁上,有唐永徽四年(653年)题记。
  5.华清宫
  避寒的华清宫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北麓。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名为“汤泉宫”,由著名建筑家阎立德主持修建的。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改名为温泉宫,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又加以扩建,定名为“华清宫”。华清宫的布局基本上依据唐长安城禁苑、宫城、皇城、郭城四位一体的设计思想,将会昌县城(今临潼区)、华清宫、骊山禁苑合一而成。华清宫城建在骊山之北,周筑罗城,其内汤池被称为华清池。
  华清宫的宫殿遍布骊山上下,四周设有围墙。它的北门是正门,门外水上桥名望仙桥。门内内城北门名津阳门,其中东侧由北向南有瑶光殿、飞霜殿等建筑。飞霜殿是皇帝寝殿,此殿之南,便是御汤九龙殿。相传这个浴池“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彻如玉,面阶隐起鱼龙花鸟之状。四面石坐阶级而下,中有双白石莲,泉眼自瓮口中涌出,喷注白莲之上”。(31)因此,它又名莲花汤。据说池中这些玉石雕刻品,都是安禄山所献。莲花汤西有芙蓉汤,因石砌如海棠花,因而又名海棠汤。这是专供杨贵妃洗澡的地方。郑嵎在《津阳门》诗中细致地描绘这些浴池华美的设施和妃嫔们来温汤沐浴游乐的情景说:“暖山度腊东风微,宫娃赐浴长汤池。刻成玉莲喷香液,漱回烟浪深逶迤。犀屏象荐杂罗列,锦凫绣雁相追随。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残溜和缨*。”诗下原有注文说:“宫内除供奉两汤池,内外更有汤十六所。长汤每赐诸嫔御,其修广与诸汤不侔,以文瑶宝石,中央有玉莲捧汤泉,喷以成池。又缝缀绮绣为凫雁于水中,上时于其间泛银镂小舟以嬉游焉。”可知其规模也是很大的。
  在宫城内外,还有按歌台、斗鸡台、羯鼓楼、舞马台、大球场、小球场等供唐玄宗游乐的建筑和设施。
  唐玄宗笃信道教,因而在骊山西绣岭上专门修建了供奉老子的朝元阁。朝元阁稍东的长生殿是斋殿,去朝元阁祭祀老子前,先在这里举行迷信的斋戒仪式。羯鼓楼还在朝元阁之上,在这里打鼓,声音自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朝元阁之下,还有荔枝园和养鹿的地方。
  唐玄宗每年冬天都带着杨贵妃和朝廷百官来华清宫避寒。《南部新书》说:“每年十月舆驾自京而出,至春乃还。百官羽卫,并诸方朝集,商贾繁会,里闾阗咽焉。”正是“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32)。这里也成了一个临时性的政治中心。
  相传唐玄宗每次去骊山时,杨贵妃姊妹竞饰车服,比豪华。她们先用牛拉车,由于车上所镶嵌垂挂的金翠珠玉太多,“一车之费,不啻数十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于是又改乘马,她们又“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左革右龙),组绣为障泥”(33)。温庭筠曾写诗概括这个置国事于不顾的皇帝和权臣贵族们在华清宫的生活,他说:“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月白霓裳殿,风乾羯鼓楼。斗鸡花蔽膝,骑马玉搔头。绣毂千门妓,金鞍万户侯。薄云欺雀扇,轻雪犯貂裘。……”(34)安禄山叛军的鼙鼓声,才使玄宗大梦初醒,但为时已太晚了。“渔阳烽火照函关,玉辇匆匆下此山。一曲羽衣听不尽,至今遗恨水潺潺”。(35)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杨贵妃也早在玄宗逃奔蜀地的路上,在皇家禁军的强烈要求下,被缢杀于马嵬驿(陕西兴平县马嵬坡)。这便是白居易《长恨歌》中所叙述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唐代华清宫所在地,如今已建成驰名中外的华清池。很久之前,人们就知道利用这里的温泉水沐浴和治病,东汉张衡《温泉赋》说:“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土女煜其麟萃,纷杂沓其如烟。”北魏时的元苌也在《温泉颂》中介绍道:“千城万国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帐而来宾,疗苦于水。”“温泉过处花千树,笑向东风色色开。”这里优美的园林花木、清澈碧绿的池水、雕梁画栋的殿堂和游廊,特别是柔润可人的温泉水,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游客。
  朝元阁所在地的老君庙中原有泥老君像一尊,后来发现泥表层下为一精雕玉石老君像。专家们一般认为这是唐代作品,也许它还接受过唐玄宗的顶礼膜拜呢。
  唐以后华清宫被毁,1982年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九龙池和海棠汤等遗址。海棠汤一名芙蓉汤,即“贵妃池”,池平面近似椭圆形,上下分二层台,第一层用16块券石砌成,第二层用8块券石做成平台,俯视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池底正中有一直径十厘米的进水口,与陶水管相连。整个浴池全用青砖砌成,雕刻精湛,做工考究。现重建了九龙池和周围的建筑物,中间为人造湖,西岸排列九龙池、莲花汤和海棠汤三个浴池,东为龙石榭,北岸有飞霜殿和东西配殿。
  四、曲江池风景区
  城内东南角的曲江池一带,由于有一汪池水岸头弯曲,所以名为曲江,在唐代是一个集中的游览区。秦代在这里修有供皇帝游憩的宜春苑,汉代在附近又修了乐游苑。隋、唐时期,它成为长安城中的一部分,并修黄渠引南山水灌入池中,增加了水量。唐玄宗时又加以疏凿扩大,周长7里左右,《剧谈录》记述这一带的优美风光和节日盛况说:“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出毂。”唐代许多诗人,都曾以此作诗,如白居易的《早春独游曲江》、卢纶的《曲江春望》、秦韬玉的《曲江》等等。而姚合的《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诗中所描绘的夏秋曲江更使人眼明神爽:“露荷迎曙发,灼灼复田田。乍见神应骇,频来眼尚颠。光凝珠有蒂,焰起火无烟。粉腻黄丝蕊,心重碧玉钱。日浮秋转丽,雨洒晚弥鲜。醉艳酣千朵,愁红思一川。绿茎扶萼正,翠菂满芳园。淡晕还殊众,繁英得自然。……”
  曲江池是一般人都可以去的风景区,正如唐王棨《曲江池赋》中说的:“轮蹄辐辏,贵贱雷同。”但与曲江池西南紧靠的芙蓉园,则是皇家苑囿,有围墙环绕,一般人不能进去。《太平御览·居处部》中之“园圃”条关于它的历史、环境和性质有一段概括的叙述,其中说:“芙蓉园本隋氏之离宫,居地三十顷,周迵十七里。贞观中赐魏王泰死,又赐东宫令属家令寺。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此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苑,历来便是皇家的一个禁苑。
  唐长安人有浓厚的春游风气,每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左右,曲江池便成为游人最多的地方。在花繁似锦的江岸上,“日照香尘逐马蹄,风吹浪溅几回堤。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36)
  唐长安人对牡丹花更有着特殊的感情,徐凝便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37)每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由于曲江池西的慈恩寺中牡丹品种众多,因而曲江成为当时长安一个著名的牡丹游赏地。慈恩寺的僧人中,有许多培植牡丹的能手,他们对特异的品种也特别珍惜。相传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一天曾有朝士数人同游慈恩寺,见东廊有白牡丹花倒还可爱,但仍然不满足,皆叹曰:世之所见者,但浅深紫而已,竟未见深红者! 老僧笑曰:安得无之?但诸贤未见尔!众于是访之,经宿不去。僧方言:诸君好尚如此,贫道安得藏之?但未知不漏于人否?众皆许之。僧乃自开一房,其间施幡像,有板壁遮以幕后,于幕下启关,至一院,小堂甚华洁。柏木为轩庑栏槛,有殷红牡丹一丛,婆娑数百朵。初日照辉,朝露半晞。众共嗟赏,及暮而去。僧曰:予栽培二十年,偶出语示人,自今未知能存否? 后有数少年诣僧,邀至曲江看花,藉草而坐。弟子奔走报:有数十人入院掘花,不可禁。坐中相视而笑。及归至寺,见以大畚盛之而去。少年徐谓僧曰:知有名花宅中,咸欲一看,不敢豫请,盖恐难舍。已留金三十两、蜀茶二斤,以为报矣!(38)由此可知,京城赏牡丹盛行,为牡丹的争奇斗艳,老僧人在这丛牡丹上倾注了多少心血。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长安新考中的进士,也要在曲江池一带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他们或者在曲江亭饮宴,称为“曲江会”,或者在杏园欢会,称为“探花宴”,还往往派二人快马于长安各地访求名花。这之后,便去大雁塔题名留念,称为“题名会”。《关中胜迹图志》卷六引《春明退朝录》说:“曲江宴,唐初设以慰下第举人,其后弛废,而进士会同年于此。开元时,造紫云楼于江边,至期,上率宫嫔垂帘观焉。……先期设幕江边,是以商贩皆以奇货丽物陈列,豪客园户争以名花布道。进士乘马,盛服鲜制,子弟仆从随后,率务华侈都雅。推同年俊少者,为探花使。有匿花于家者,罚之。”唐诗中的“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等,说的就是雁塔题名。
  唐代科举考试虽然设有秀才、明法、明字、明算、明经、进士等许多门类,但士人竞相投考的却是明经、进士两科。特别是考进士科的最多,也最难考中,因而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并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进士出身被人们认为是终生的荣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39)。而每年进士只有二三十个名额,正是“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
  曲江池东北的乐游原,也是一个长安人喜欢去的地方,宋敏求《长安志·升平坊》注文中说:“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赏祓禊。”张九龄曾在《登乐游原抒怀》中描绘道:“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万壑晴光满,千门喜气浮。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而唐彦谦的“杏艳桃娇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下苑花”(40)这些诗句,展现了曲江浓艳的春色。
  正由于当时的曲江一带有这许多名胜和有趣的活动,因而它留给人们的印象特别深刻、鲜明。就是离开长安已经很久的人,一想到京城便往往会同时想到曲江。如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就已离开被安史叛军严重破坏了的长安,但直到他晚年住在长江瞿塘峡附近的夔州(四川奉节县)时,还在回忆长安的诗章中感慨不禁地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41)夔州与曲江虽相隔万里,但两地秋天的风云烟雾却是相连不断的。其实,这主要是诗人的心思,仍然紧紧地萦绕在他曾长期居住活动过的长安曲江池一带。诗人想象皇帝正是在离开兴庆宫花萼相辉楼,经由夹城去芙蓉园游乐时,听到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曲江风景区实施了“中国西部第一文化品牌”的战略构想,全面启动18个旅游文化项目,其中关于宗教旅游的项目有:中国第一个唐文化主题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佛教文化研究院——三藏佛教研究中心;中国最大的素食斋——大唐素食坊等等。
  唐时的长安城建筑模式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一个典范,对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及国内一些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① 《册府元龟》卷十四
  ② 《唐两京城坊考》卷四
  ③ 杜甫:《忆昔》
  ④ 《新唐书·地理志》
  ⑤ 《朝野佥载》卷三
  ⑥ 《旧唐书·杨贵妃传》
  ⑦ 《旧唐书·五行志》
  ⑧ 《新唐书·百官志》
  ⑨ 《唐国史补》卷下
  ⑩ 见《太平广记·杜子春》
  (11) 见《太平广记》引《乾*子》
  (12) 见《太平广记》引《乾*子》
  (13) 《旧唐书·敬宗本纪》
  (14) 见《太平广记》引《任氏传》
  (15) 见《旧唐书·杨贵妃传》。《杨太真外传》记载此事作“广宁公主”。
  (16) 见《太平广记》引《原化记》
  (17) 《太平广记》引《乾*子》
  (18) 见《太平广记》引《广异记》
  (19) 见《旧唐书·德宗本纪》,及同书《卢杞传》
  (20) 《旧唐书·音乐志》
  (21) 《旧唐书·音乐志》
  (22) 《新唐书·礼乐志》
  (23) 张祜:《千秋乐》
  (24) 《新唐书·礼乐志》
  (25) 《明皇杂录》
  (26) 刘宪:《兴庆池侍宴应制》
  (27) 武伯纶、武复兴:《西安史话》
  (28)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29) 杜甫:《乐游园歌》
  (30) 引自清光绪九年编《麟游县志》
  (31) 《贾氏谈录》
  (32) 卢象:《驾幸温泉》
  (33) 见《明皇杂录》
  (34) 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
  (35) 吴融:《华清宫》其一
  (36) 章碣:《曲江》
  (37) 徐凝:《牡丹》
  (38) 《唐语林》卷七
  (39) 《唐摭言》卷一
  (40) 唐彦谦:《曲江春望》
  (41) 杜甫:《秋兴八首》其六
  

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