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5.3 “白水镇”在“白水涧道”中

作者:王炳华

     
  《西州图经》中提到的“白水涧道”,根据唐代处月部的分布地域,自吐鲁番盆地斜向西北方向的天山隘道的自然地理形势,可以肯定结论:它就是通过白杨沟峡谷、达坂城、盐湖、柴窝堡而抵达天山北麓乌鲁木齐地区的山道,基本上也就是今天乌吐公路的路线所在。
  这一分析结论,有比较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处月部的地域。西突厥强部之一的处月,唐代前期居地及于今天山北麓巴里坤以西至奇台、吉木萨尔及乌鲁木齐地区。由吐鲁番地区交河出发,向西北行,通达处月及处月以西诸蕃的最为便捷、可通车马的天山古道,可以说只有上述穿过白杨沟峡谷的山道才有可能,其他山道在方位、形势上均不适合。
  其次,说地势。所谓“涧”,是山间溪流。自交河斜向西北,穿过一片平坦的戈壁后,即进入天山,首先面对的就是白杨沟峡谷。峡谷长26公里,两岸峰峦叠嶂,山势迂回曲折。不少地段迎面山峰峭立,似无去处,到近边则弯回路转,曲径通幽。峡谷宽狭不一,狭窄处,才只数十米;较宽处有一二百米之遥,很少一点地段才宽到500米左右。谷底则是一溪清流,终年不断,水色清澈。水流的源头主要在北侧的天山雪峰,因为流程不长,又不挟带泥沙,水质甘甜,饮用适宜。流水宽阔处,不过十多米,狭处只二三米。在正常情况下,河水不深,人、畜均可涉水而过。顺山势急急流淌的河水,在河底错杂的卵石上激起簇簇浪花,如白雪堆拥。这么一条山涧溪流,命之为“白水涧”,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一点不错的。今天由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乌吐公路,只不过是使用于山沟内一线之地,依山沟地势稍经拓展而成。这么一条公路,完全没有改变这一峡谷的古代面貌。古代交通天山南北,穿过白杨沟,无论凭车或是驱马,沿沟谷而行进,可以说毫无困难。如果说“白水涧道”上必须有“白水涧”,则这一“白水涧”就是非白杨沟峡谷莫属了。
  《西州图经》中还强调,这一条古道不仅可通车马,而且“足水草”。揆之以沿途形势,同样是完全贴切的。在白杨沟峡谷中,沿溪两岸绿草如茵,榆、杨、红柳丛丛密密,成片成簇。夏日一片青绿,入秋以后,满沟金黄。溪谷中、山岩上,常见牛、羊散处,悠然自得。而穿过白杨沟峡谷后,到达坂城外,更是一片非常开阔、平坦的草场。草场上溪流纵横。过达坂城,经盐湖、柴窝堡、芨芨槽子、乌拉泊,一路地势平坦开阔,草场绵绵不绝。对于古代游牧民族来去天山南北,实在是难得的理想通道。
  地理环境如此美好,交通地位又这样重要,在唐王朝与西突厥政治矛盾尖锐、军事冲突相继的时期内,为控制这条交通线,保卫西州的安全,设关置守就十分必要,是非办不可的大事了。
  从这个背景去分析,在公元640年设置西州后,与西突厥的矛盾实际上非常尖锐的7世纪中叶到8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中,唐王朝肯定要在“白水涧道”上设置关城,而这一关城的具体地址,莫过于能控扼白杨沟峡谷咽喉的谷口所在。考古工作成果有力地说明:历史,实际正是这样去展开的。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