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文化新聚焦

论“索国”与突厥部的起源

作者:温玉成*


  摘要:“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小国。北匈奴西遁,公元90年以后至126年间,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部在金山中段,号为“突厥”。西晋时,南下的一支与金山之阳的蒲类人“阿恶部”融合,即为阿史那部。他们约东晋时南迁到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社会取得迅速发展。
  关键词:索国 西海 金山 突厥 阿恶 阿史那 高昌北山
  一 近现代史学家对突厥起源研究成果综述
  达力扎布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对突厥史研究作了综述。关于突厥族起源问题,自从1936年王日尉发表《丁零民族考》,到1974年台湾学者林恩显发表《突厥名称及其先世考》,许多史学家著书立论,大都认为突厥起源于丁零(铁勒、高车)。但是也有学者如周连宽、朱伯隆等先生持反对之说。①马长寿先生认为:“突厥人的最初起源地当在今蒙古国草原西北部叶尼塞河上游的谦河流域。”马先生在注释中进一步解释说:“索国可能是指2世纪时拓跋鲜卑之祖第二推寅所领导的游牧部落。这一部落,据《后汉书·鲜卑传》的记载,是在敦煌以北,即蒙古草原的西北部。突厥祖先出于鲜卑是不可能的,但与拓跋部落居住较近,出于索国之说或由于此故。”①近年,杨建新也认为,突厥原住地在唐努乌拉山与萨彦岭之间。他认为“西海”可能是指“今蒙古国乌布苏湖或哈尔乌苏湖”②。可惜,均不正确。
  2010年,薛宗正先生综合突厥起源的各种传说后,大胆作出新的解读。他据《北史·突厥传》所说“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认为“传说中的西海,可能指里海,也可能指黑海”。又据《周书·突厥传》所说的“突厥之先,出于索国”,认为“索国之名,不见史书记载,但‘索’,古音与塞同音,都是saka的音译……索国亦即漠北塞人所建之国”。
  薛先生经分析后,将“古老信息”,“还原为真实的历史”,称:“突厥阿史那氏在遥远的古代原本发祥于西海(按:指欧洲的里海或黑海),几经漂泊,东迁至匈奴之北的索国地界。再几经沉沦,从漠北而南迁内地,变为平凉杂胡,沮渠氏西迁高昌。柔然灭沮渠氏,阿史那氏先是迁入高昌北山,似乎已进入突厥近祖阿贤设时代,因冶铁技艺高强,被迁至铁矿资源更为丰富的金山,成为柔然属下专以铁器为贡品的锻奴部落。”③
  二 关于突厥来源的史料剖析
  在中国古史中,有关突厥来源的史料,只有甲《周书·突厥传》、乙《北史·突厥传》、丙《隋书·突厥传》和丁《酉阳杂俎》相关部分。分析可知,甲、乙、丙三部突厥传都包含了两个系统的传说:第一,前突厥部(索国)传说;第二,阿史那部传说。三部突厥传中,尤以《周书·突厥传》记述最为详备。这是因为周武帝娶了突厥木杆可汗的女儿为皇后。《周书·皇后传》云:公元565年二月,周武帝派陈国公、许国公、神武公、南阳公等120人去木杆可汗牙帐迎亲,但木杆可汗犹疑不决,直到公元568年三月才迎回皇后阿史那氏。从而可知,陈国公等一批高官在突厥住了两年多,他们对突厥的历史应有深入的了解。今以《周书·突厥传》为主线加以分析。
  《周书·突厥传》云:“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谤步等性并愚痴,国遂被灭。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召风雨,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其一国于处折水;其一居践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山上仍有阿谤步种类,并多寒露,大儿为出火温养之,咸得全济,遂共奉大儿为主,号为突厥,即讷都六设也。讷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讷都六死,十母子内欲择立一人,乃相率于大树下共为约曰:向树跳跃,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者,诸子遂奉以为主,号阿贤设。”
  我们认为突厥早期的历史,包含三个阶段:索同时代(前突厥时代);扩展为四大部时代;阿史那氏时代。今分析如下。
  三 关于“索国”(前突厥部)的原住地
  《周书·突厥传》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北史·突厥传》云:“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有,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他们以狼为图腾。
  “西海”之名,东汉时始见于史书。永元元年(89)七月,窦宪、耿秉等军,会于涿邪山,北攻北匈奴,进至燕然山,刻石勒功。又派遣军司马,奉金帛遗北单于,宣明国威,“遂及单于于西海上,宣国威信,致以诏赐,单于稽首拜受”④。可见,当时西海中有小岛,水面比现在广大。
  “西海”在今蒙古国西部,称哈尔湖及得勒湖。(见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图》的“西鲜卑等部图”;又见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的“东汉时期形势图”。)该处是高原湖泊,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大约在东经93°,北纬48°的地方。很显然“西海”绝不是欧洲的里海或黑海。当然,西晋以后的“西海”另有所指。
  西海的定位十分重要。这说明,位于西海以西的“索国”,是匈奴西北地区的一个“独为部落”的国家。“索国”,史无记载,美国学者西诺(D.Sinor)甚至说:“因为索国的位置无法确定,这个记载没有什么用。”⑤
  文献中虽然找不到索国,但我们找到了相关的史料,就是关于索头的史料。《宋书·索虏传》云:“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天汉二年(前99)九月,汉将李陵投降匈奴,匈奴任命他为“右会王”,镇守匈奴西部。这时匈奴西部的人乘机各立名号,索国当是其中的一个。“索”即将头发编如绳索之状,人称索头,与“塞种”(saka)毫不相干。“索头”是丁零民族系统的习俗。我们已在《论拓跋部源自索离》一文中论证了,组成拓跋等八部联盟者,有一支丁零族的纥骨氏,也是“索头”,就来自丁零西部。⑥由此推测,至少公元前1世纪已存在的“索国”,大体的范围在今蒙古国哈尔湖及得勒湖以西,西至阿尔泰山中段,即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的范围。
  四 “国遂被灭”或曰为“邻国所破”解
  “索国”地处匈奴西北角偏僻之地。它南邻匈奴,北接坚昆,西隔金山(阿尔泰山),文献中所云“为邻国所破”,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匈奴左贤王自立为郅支单于之后,于公元前52年征伐坚昆西部时,必先攻灭其南邻索国。《新唐书·回鹘传》附见黠嘎斯传云:“古坚昆国也……其种杂丁零,乃匈奴西鄙也……匈奴封汉降将李陵为右贤王(按:应为右会王),卫律为丁零王。后郅支单于破坚昆……郅支留都之。故后世得其地者,讹为结骨,稍号纥骨……众数十万,胜兵八万……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郅支在公元前53年自立单于,公元前51年远遁乌孙。因此郅支单于攻灭索国及坚昆,只能在公元前52年。这就是所谓阿谤步兄弟17人(17个氏族)生活的时代。
  五 前突厥部(索国)扩展为四大部
  郅支单于西遁,索国复国。仍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索国在北匈奴统治之下。公元89年北匈奴单于逃至西海上,就是证明。到了所谓泥师都生四男时,前突厥扩展为四大部。这是前突厥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历史事件只能发生在公元90年北匈奴西遁,漠北地空以后,到班勇经营西域,匈奴离开车师及以北地区,“车师六国归汉”的公元126年之际。这四大部是:
  第一部,阿辅水(今阿巴坎河)、剑水(今叶尼塞河上游赫姆奇克河)之间的契骨部,也称结骨、纥骨部(在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
  第二部,白鸿部,大约在金山西南部(今哈萨克族之祖,大约以斋桑泊为中心);
  第三部,大儿部,在践斯处折施山,地点不明,即是突厥纳都六设部,推测在金山中段;
  第四部,旭才部,在处折水,地点不明,推测在原索国的中心区。
  所谓大儿“出火”,温养阿谤步种类的故事,可能是大儿找到了一种“打火石”,传给诸部,留作火种。《水经注》笺说,在居延海以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俩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然……”⑦
  总之,这次大扩展使前突厥(索国)地理范围扩大了,北至小叶尼塞河及库苏古尔湖以西;东界哈尔湖、得勒湖;南达新疆北塔山(由此再往南是车师后部王的势力范围);向西越过阿尔泰山至新疆阿勒泰、富蕴、青河一带,西南至斋桑泊周围。这次前突厥的大扩展,不仅仅是地域的扩大,同时也是丁零人与匈奴残部、坚昆人(以牛为图腾),甚至呼揭人等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另外,这次大扩展确立了纳都六设部的领导地位,号为“突厥”。
  六 阿史那氏就是阿恶氏
  突厥讷都六设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我们推断,阿史那氏(ashie)就是“阿恶氏(ae)”。《后汉书·西域传》蒲类国:“蒲类,本大国也,前西域属匈奴。而其王得罪单于,单于怒,徙蒲类人六千余口,内之匈奴右部阿恶地,因号曰阿恶国。南去车师后部,马行九十余日。人口贫羸,逃亡山谷间,故留为国云。”蒲类是汉代“车师六国”之一,与车师前、后部,东且弥,卑陆,移支同属“姑师”种类。蒲类人在汉代已“颇知田作”、“能做弓矢”,较突厥人先进。
  由此可知,在车师后部以北的山谷间有蒲类人居住,他们与南下的突厥人融合。这里正是“金山之阳”(阿尔泰山南段浅山区)。而《酉阳杂俎》所说的“阿尔(ae)部落”,也就是这批人,他们一度成为匈奴及索国的奴隶。突厥人进入阿尔泰山南段,大约起于西晋武帝时代(265~290)。《晋书》云“爱及泰始,匪革前迷。广辟塞垣,更招种落”。先后七次内迁的匈奴、丁零、羯胡等达20余万人。其中的“鲜支”,可能是“姑师”的“移支”。
  大约在东晋时代,阿史那氏从“金山之阳”再进入“高昌北山”(贪汗山,今天山东段的博格达山)。两者之间只有200公里左右的距离,那里还有他们的同类。从此,阿史那氏进入了“西域文化圈”,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并传入阿尔泰山区。前凉张骏(324~345年在位)、后凉吕光(337~399年在位)、西凉李暠(405~421年在位)、北凉沮渠氏等政权均未控制车师后部。但他们都积极争取各种民族势力。例如西凉武昭王李暠公元407年向东晋朝廷奉表曰:“西招城廓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魏书·高昌传》说西晋以来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北70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证明西晋以来“车师后部”已成为铁勒(高车)人的天下。
  七 关于《酉阳杂俎》的故事
  《酉阳杂俎》云:“突厥之先曰射摩舍利。海有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为射摩曰:‘明日猎时,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白鹿金角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杀之。射摩怒,遂手斩阿尔首领。仍誓之曰:‘自此以后,须以人祭天’。即取阿尔部落子孙斩之以祭也。至今突厥以人祭毒,常取阿尔部落田之。射摩既斩阿尔,至暮还。海神女执射摩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
  这个故事,很显然,反映前突厥部住在“西海”周围时代之事,也就是“索国”早期的故事。那时,高原的前突厥人过着渔猎生活,穴居,已有奴隶,似乎以白鹿为图腾。所谓“射摩有神异”,或许他是一位“萨满”。而在西部山区的人,狩猎为生,则以狼为图腾。
  八 关于“平凉杂胡”说
  《隋书·突厥传》云:“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太武帝灭北凉沮渠牧犍,在公元439年,兵力未达商昌。但是,沮渠安周联合柔然攻破交河城是在公元450年,公元460年柔然灭商昌。所以,“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应在这一历史阶段。关于突厥起源于“平凉杂胡”说,是研究突厥史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北周和隋代的平凉总管府,大致在今宁夏固原、甘肃靖远县一带,在其北方,是腾格里沙漠。可以参考的是,东汉时段颖为护羌校尉,在高平川讨伐先令羌,斩首八千级。另外《三国志·魏略·郭淮传》云,曹魏正始元年(240),凉州休屠胡梁元碧率种落两千余家附雍州。雍州刺史郭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今固原)。关于“先令羌”及凉州“休屠胡”中是否包括蒲类人“阿恶氏”之一部,则尚不能断言。
  九 小结
  突厥源自西汉时代的“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独立部落联盟,在“西海”以西的山区(今蒙古国西部),可称作“前突厥”时代。公元前52年,一度被匈奴郅支单于所灭。公元90~126年间,索国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讷都六设部,始称突厥。大约在西晋时代,南下“金山之阳”(阿尔泰山南段浅山区)的一支,与当地的“阿恶氏”融合,成为突厥阿史那氏。大约在东晋时代,他们南下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技术,社会取得大发展。公元450~460年间,他们以“铁工”著称并附属于柔然。
  本文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 温玉成,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
  ① 达力扎布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第五章第二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② 周伟洲编《马长寿民族学论集》,人民出版社,2002,第380~443页。
  ③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第277~281页。
  ④ 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第1卷,五高昌北山:突厥发祥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编者按:此乃薛氏一贯主张的旧说,初见于氏作之《突厥始祖传说发微——论阿史那氏到突厥族的历史演变》,1985年阿布来提最先以维吾尔文译文形式发表该文于新疆社会科学院院刊《新疆社会科学》(维文版),汉文原稿则发表于《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1987年第1期,第71~87页。收入氏作《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其近著《北庭历史文化研究》,第43~50页乃重申坚持这一颇有学术争议的观点。
  ⑤ 《后汉书·窦融传》附见窦宪传。
  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中亚文明史》第3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第277页。
  ⑦ 温玉成:《论拓跋部源自索离》,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国历史文物》2011年待刊。
  ⑧ 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276~1277页。
  

丝路文化新聚焦/梁超主编.-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