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起点长安

周穆王西游的传说和秦对西方交通的关注

作者:武复兴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首诗表现了晋人陶渊明在读《穆天子传》和《山海经》等书时,所感受到的巨大乐趣①。《穆天子传》中叙述的,便是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周穆王名姬满,是西周的第五个君主,当他即位13年后(约公元前989年),决定乘车游访西方各地。于是从位于今陕西潼关以东的桃林塞中,精选了8匹骏马,由著名御手造父驾车出发。相传桃林塞中的马,是周武王灭殷后,把大批战马放养其中,任其自然繁衍而传下来的。造父所选8匹马分别叫华骝、绿耳、赤骥、白义、渠黄、逾轮、盗骊、山子。《拾遗记》更将其神化为“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踰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因而周穆王一行走得很快,也走得很远。
  周穆王一行离开镐京后,先东行到今河南省,然后北上至今山西省滹沱河北岸,再折向西行,经内蒙,溯黄河而上,过今宁夏、甘肃、青海后,进入今新疆地区,登昆仑山。又继续西行,到达今南亚的巴基斯坦一带。相传穆王途经崦嵫山时,见到了他日夜思念的西王母。他赠给西王母许多丝织品和其它礼物,西王母也回赠了许多珍贵礼品。穆王临行前,又在崦嵫山的瑶池设宴回报西王母的盛情招待,西王母曾即席作歌表示惜别之情:“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大意是说:白云飞蓝天,山峰耸于前;你我之间道路远,高山大河隔其间。希望你长寿不死,能再来这里游玩。穆王在席上也随口答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均平,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意思是:我回到东方国土上,治理好整个家园。待万民安乐均平时,再来与你相见。也就是三年光景,我又将返回你的田野间。宴会结束,穆王又乘兴爬上山顶,亲手栽植了一株表示友谊的槐树,并在山崖上题写了“西王母之山”5个大字。
  穆王一行大致沿着原路返回王都镐京,途中他们还曾“至于群玉之山”,带回来许多今新疆昆仑山区出产的玉石。这同一个故事,在《竹书纪年》、《列子》、《史记》、《水经注》等书中,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载。《穆天子传》虽然富于神话色彩,但由于有许多古代典籍可以互相印证,而且书中确切地提到了许多地名、民族、山川和物产,因而许多学者都相信不疑。如范文澜同志还结合穆王西游的故事推断,中国与西方早有通商的道路,当时有玉石从西方传来,便是一个例证②。由于此事发生的时代那么早,走得那么远,他们的许多经历都是一般内地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因而便被附会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可以推想,西王母只不过是古代西方一个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部落首领罢了。美妙的文字,离奇的情节,触发了多少人的遐想,陶渊明就曾反复慨叹:“迢递槐江岭,是谓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③关于“槐江岭”,《山海经·西山经》说:“槐江之山……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爰有淫水,其清洛洛。”诗中的“玄圃”,即平圃。“昆墟”,即昆仑山。“玕”,琅玕,似玉之美石。“瑶流”,也就是淫水。
  大约同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交通,在后人的著述中也能找到一些线索。如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在记述朅盘陁国(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山川形势后,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波斯国(今伊朗)王派使臣来中国迎娶公主,当他们护送公主返回走到这一带时,碰上兵乱,道路阻绝,便将公主安置在一座高而险的孤峰上,只有靠梯子才能攀上去;在山下又设了卫兵,昼夜巡逻。过了三个月,兵乱平息,正准备起程,但发现公主已怀孕。使臣吓得不敢返回波斯,于是“即石峰上筑宫起馆,周三百余步,环宫筑城,立女为主,建宫垂宪。至期产男,容貌妍丽,母摄政事,子称尊号。”这便是最早的朅盘陁国。这个国王死后,“葬在此城东南百余里大山岩石室中。其尸干腊,今犹不坏,状羸瘠人,俨然如睡;时易衣服,恒置香花,子孙奕世,以迄于今。……后嗣陵夷,见迫强国。无忧王命世,即其宫中建窣堵波。”“无忧王”即印度古代摩揭陀国孔雀王朝著名之阿育王的意译。他在位时,除印度半岛南端外,统一了印度全境,是古代印度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阿育王曾派许多僧人,到邻近各国传播佛教和修建佛塔。“窣堵波”便是梵文佛塔的音译。阿育王在位时间约当公元前268至前232年,正值中国秦始皇即位前后。玄奘文中所说为汉女修筑的宫城遗迹,相传即位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城南约70公里处山峰上的古城址,民间至今称为“公主堡”。山峰下的一侧,便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处④。如果从这里西行,走过红其拉甫山口,便到了巴基斯坦。结合历史遗迹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在秦之前很久,中国与西方一些地区和国家就已经存在着友好交往。
  人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仅指由长安经今甘肃、新疆等地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以至欧洲的道路。实际还有两条不十分被人注意的大道,即经吐蕃(西藏)通印度和经益州郡(东汉改为永昌郡,郡治在今云南省保山县)通印度转大秦(东罗马)的道路。这也是古代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⑤。其中的永昌一路,在很早以前便与邻国保持着民间往来,因而汉武帝时的张骞在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归国后,便曾惊奇地说他“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仗。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⑥。“大夏”,位于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南岸。“身毒”即印度。蜀地物产是经由今云南保山地区出境,过缅甸到印度,又辗转运到大夏等地的。从《史记·张仪列传》中司马错论伐蜀的一段话,也可以证明早在汉代之前,这条民间通道便已存在。秦惠王时的司马错说:“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唐张守节注解说:“西海为蜀川也。海者珍藏所聚生,犹谓秦中为陆海然也。其实西亦有海,所以云西海。”既说“西海”指蜀川,又说“西亦有海”,很不清楚。实际司马错是说占有蜀地后,既可以当地之财富民,又可得到与印度洋沿岸各地的贸易之利。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于二十二年(公元前316年)出兵攻克蜀地。大约正是这一时期,秦、蜀人民开山筑路,修了从关中入蜀所必经的秦岭上的栈道。
  关于秦人入蜀的经过,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国第十二世开明帝时(正当周显王时期,即公元前368——前321年),蜀国占有蜀地和由关中地区通往蜀地的要道褒斜谷⑦和汉中⑧一带地方。一次蜀王于谷中打猎,碰见秦惠王。惠王送给他一筐金子,他也回赠了许多珍奇玩物。回去后这些玩物竟都变成了泥土,惠王大怒。但群臣却说这意味着惠王将得到蜀国的土地。秦人便雕凿了五头石牛,放在蜀国边境上,每天都在牛后撒一些金子,谎说是石牛拉的。并派100名士卒保护这些石牛。蜀王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使臣去请秦惠王赐给石牛。惠王应允后,蜀王命五丁去迎接石牛。五丁是当时蜀国手能移山、力举万斤的五名大力士,他们一路开山架桥,把石牛运了回来。但石牛并不拉金屎,蜀王自悔上当,又派人将石牛送还秦国。
  后来秦惠王又许诺嫁五名美女给蜀王,蜀王仍派五丁前往迎接。回来走到梓潼(今四川梓潼县)地方,见一大蛇正往洞里钻,一名力士抢前几步死命抓住蛇尾,但拉不动。五人共同拉蛇,同时大声呼喊,不料轰然一声,山崩地裂,压杀了五丁、五美女和其他随从的人;山也分为五岭,上面都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头。蜀王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为秦军的入蜀,修好了道路。
  故事反映了秦、蜀统治者当时矛盾斗争的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段道路的艰险和早期开发秦岭交通的不易。诗人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写道:“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些诗句,就概括了上述传说。“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的国王。太白山在今陕西眉县东南,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地崩”句则说的是五丁拔蛇、开山筑路的故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其中包括有陇西和蜀、巴三个郡。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位于今甘肃临洮县南,是后来西去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巴郡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二郡都是后来由长安西南去永昌,前往印度等地的要冲。为便于交通和管理,秦始皇又曾以咸阳为中心,大修驰道,《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这是文献记载中,我国古代最早的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上述陇西、巴、蜀三郡,都是秦统一全国前旧有的辖地,无疑都修有通连咸阳的道路。这便为当时中国与西域的往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至于周、秦时代西方人已到达我国内地的情况,除前引《大唐西域记》中所述波斯国使节来中国迎娶公主的故事外,《佛祖历代通载》中又说,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沙门室利防等一十八人来自西域,帝恶其异俗,以付狱。俄有金刚神,碎狱门而出之。帝惧,即厚礼遣之。时国事区区,弗克敬奉”。据张星烺考证:“室利防为普通印度人名Sribandhu之译音,其来自印度,可无疑也。”⑨如前所述秦始皇正值印度古代摩竭陀国孔雀王朝之阿育王时期。阿育王笃信佛教,并派僧人在国外各地大肆兴修寺院、佛塔。《佛祖统纪》载迦叶摩腾曾告诉汉明帝说:“昔阿育王藏佛舍利八万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处。”“舍利”是梵文Sarira的缩译,意为“身骨”,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余的碎骨。“震旦”是古代印度称中国为Cina的音译,实际都是“秦”或“秦地”的音译。根据这段记载,秦朝时曾有印度佛僧到达咸阳,也就不足为怪了。给僧人室利防等加上许多迷信成分,无疑是僧徒为宣扬佛教而故意附会的。
  “Cina”一词后来又演变成世界各国称呼中国的“China”。这一名称,正是由古代长安,经由西南地区,传至印度后,远扬世界各地的。由此也可知早在周、秦时期,古长安已经与西方各地存在着交通往来。说中西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①见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③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三。
  ④见陈良:《丝路史话》。
  ⑤详见武伯纶:《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⑥《史记·西南夷列传》。
  ⑦褒斜谷:秦岭的峡谷,南口名褒,在陕西勉县东北之旧褒城县北10里斜,在陕西眉县西南30里。
  ⑧汉中:秦惠王后来在这里设置了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南郑县,辖有今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之地。
  ⑨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六册。
  

丝路起点长安/武复兴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