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起点长安

张骞的“凿空”与霍去病的战功

作者:武复兴


  从汉代以前很久开始,北方以畜牧业为主的匈奴族就不断南下骚扰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匈奴人在西周初年称为“鬼方”,后来改名“猃狁”,东周时称“狄”,又有“混夷”、“犬戎”、“犬夷”、“獯鬻”等不同的名称。战国以后直到秦汉时期,一直称为“匈奴”或“胡”。西周时,匈奴人便曾多次打到丰、镐京一带,《诗经·小雅·六月》记述宣王时匈奴军入侵,并被宣王派出的部队击退的情况说:“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估且闲。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大意是说,匈奴人猖狂不自量,整治军旅占据我泾河北岸的焦获地方(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并进而侵犯镐京、丰京。周王部队军旗上绣着鸟形图案,白色的垂旒,鲜明光亮。大型战车10辆,开路滚滚走前方。车子稳稳当当,车顶看上去忽俯又忽仰。4匹雄马多强健,有力而娴熟地拉车向前。去讨伐来犯的匈奴军,一直赶到大原地方。文武双全的尹古甫率兵取得了这次胜利,成为全国人民效法的榜样。
  秦、汉时期,匈奴军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威胁,而且这种侵扰几乎总是直接破坏了我国与西域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曾命大将蒙恬率兵攻取今内蒙、宁夏一带黄河南岸的河套地方,并专门修筑了从咸阳以北的云阳(陕西省淳化县)甘泉山开始,沿子午岭直达九原郡(内蒙包头市附近)长城下,长1800多里的“直道”,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向前方输送部队、物资,加强对匈奴军的抵抗,这便是史书上说的“除道九原,抵云阳”①。当时把战国时燕、赵、秦各诸侯国设在各自北方断续的长城,连接成西起临洮(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辽宁省辽河岸)长5000余公里的万里长城,也是为了防御匈奴军的侵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王昌龄这首名诗,以及李白《战城南》中的“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都形象地表现了匈奴军威胁时间之长,以及带给人民的痛苦之深。汉代正像从前一样,巩固边防仍然是一个极其紧迫的课题。
  秦末汉初,我国北方的匈奴转入奴隶制社会。冒顿单于即位后,东灭东胡,到达今朝鲜西侧,西侧到达今新疆东界;控制大漠南北,隔断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交通。然后,他们便频频越过长城南下,进犯中原地区。匈奴军除杀人放火,抢掠大量财物外,还俘虏大批汉族人员去作他们的奴隶,这就是《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的:“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曾试图抵抗匈奴军,但由于国家统一未久,内部又存在很多矛盾,因而军事上很不顺利;公元前200年他亲自率兵出征,结果反而在平城白登山(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军围困了七天七夜。只有临时采用陈平的计策,向单于阏氏活动求情,才得以脱身。“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③这种危急的形势,迫使刘邦采用娄敬的建议,以刘姓宗室女儿冒充公主嫁给冒顿,以丰厚的丝绸、珠玉等作为赔嫁礼品。并应允以后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物资,这才暂时缓和了匈奴军的压力。此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汉王朝基本上都沿用了这种屈辱的和亲政策。但按岁纳贡财物,并不能满足匈奴首领愈来愈大的贪欲,他们还是不断地前来抢掠。正如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在诏令中说的:“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地,非常故,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④对这次入侵,汉文帝断然下令进行反击,第一次改变了汉初以来的和亲政策。丞相灌婴率军前往高奴(陕西省北部的安塞县),汉文帝也亲自到直道起点的甘泉宫指挥战斗。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匈奴右贤王迅速退还塞外。
  匈奴军这一时期又迅速向西发展,攻占了居住在今甘肃酒泉一带的大月氏人的领地,并占领了楼兰(新疆罗布泊西北)等地,控制了前往西域必经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甘肃省黄河以西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是一条长约1000公里的峡谷地带,南北宽度为100到200公里左右。匈奴人控制了这一咽喉地带,就完全切断了由长安前往西方的通道。
  汉武帝时期,由于经过汉初以来六七十年的发展生产,聚积了相当的物力和财力;地方割据势力也已经被相继铲除,国家统一,国力进一步强大起来。武帝也深感“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⑤的状况,已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地步,因而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开始,展开了一系列反抗匈奴军的战争。首先是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领率军北上,收复河南地(内蒙古河套一带),设朔方郡(内蒙古杭锦旗北),又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移民10万到河套屯田和戒备匈奴人,终于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为了给打通河西走廊的战争作准备,武帝便招募人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打败后迁往西方的大月氏,以共同夹击匈奴军。当时在宫中任“郎”官的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张骞首先应募,武帝便派他率领100多人,带着礼品,去完成这一使命。其中,有一名善于射箭的匈奴人甘父⑥作向导。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一行离开长安。当他们穿过陇西(甘肃省临洮县南),进入河西走廊后,就被匈奴人捉住,一直软禁了10年多时间,还强迫他在当地娶妻生子。但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持汉节不失”⑦。当匈奴人对他的看守放松时,便带着甘父乘机逃走。他日夜兼程,有时只得靠甘父射杀禽兽充饥。由于汉武帝只是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月氏人西迁,并不知道确切的地址。张骞与甘父途中请人带路,几经辗转才到达大月氏。
  原来大月氏这时已征服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在妫水(阿姆河)流域定居下来,由原来的主要从事游牧业变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而大月氏人已没有必要返回河西走廊,也不愿意再与匈奴人交战。张骞在这里住了一年多时间,作了大量考察后,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出发回国。途中他又不幸被匈奴人捉住。一年多以后,适逢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脱身带着他的妻子和甘父返回长安。这时距离他出国时已长达13年之久。
  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却带回大量西方各地的地理,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关匈奴人活动的详细情况。并且如前边提到的,他因为在大夏看到了由身毒(印度)转运去的中国蜀地出产的竹杖和布,因而正确地推知蜀地有向西南通身毒的道路。
  正是根据张骞所提供的详细情况,汉武帝最后下了收复河西走廊的决心。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青年将领霍去病在长安接受武帝的命令后,率军西征。他在皋兰山(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黄河西岸)下首战告捷,然后沿河西走廊挥鞭西进,在焉支山下俘虏了浑邪王的儿子和相国、都尉等,并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同年夏天,霍去病率军迂回经居延海至今张掖县附近的祁连山下,大获全胜,歼敌3万余人。匈奴浑邪王杀了与他有矛盾的匈奴休屠王,率4万余匈奴兵向霍去病投降。从此,汉王朝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
  霍去病是平阳(山西省临汾市南)人,早年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18岁即被任为剽姚校尉。屡立战功;20岁升任骠骑将军。指挥几十万部队,独立作战。他在与匈奴军的多次交战中,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而被封为冠军侯。战争中,汉武帝曾在长安为霍去病修了一所宅院,他却以国家事业为重,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⑧这样感奋人心的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仅仅24岁时,便不幸病逝。为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战功,汉武帝特命将他的坟墓建成祁连山的形状,陪葬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之旁。在送葬时,“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⑨。这是汉王朝给予已故将领最高的荣誉。
  今陕西兴平县的霍去病墓前,立有石人、人抱熊、马踏人、跃马、伏虎、卧牛、卧象、怪兽吃羊、野猪、石鱼、卧马等十余件大型西汉石雕。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石刻艺术品,其刀法简练、风格古朴,往往是利用原石形状,兼用圆雕和线刻手法,寥寥数刀,就表现出了动物或人的形象及其内在的风格。如卧牛,不仅外貌神似,而且突出了温顺驯良而又强壮有力的特征。这些石刻,很可能表现的是霍去病转战南北各地时所见到的动物。而其中的马踏人,在骄健的马腹下,有一个仰面挣扎着的人,它描写的是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在与匈奴人作战中取得胜利的情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霍去病军的凯歌声中,张骞以中郎将的身份(这时张骞也已因功被封为“博望侯”),率领300人,带着大量黄金、丝绸和1万余头牛羊作礼品,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住在乌孙国(在今伊犁河与伊塞克湖一带),而派他的副使前往大宛、大夏、安息(伊朗)、身毒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代表汉王朝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被汉武帝任为大行,负责与外国往来的全部事务。第二年,他便因病去世。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忠于国家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沟通了中国与西方各地人民的友谊,考察了沿途,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情况,了解了乌孙、大宛、大夏、安息、大月氏、身毒等地的人口、物产、交通、气候、风土人情,以及方位、距离等,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地理知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关于西方各国的记载,主要就是根据张骞的报告写成的。
  由于张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派遣、冒着很大危险出使西域、最早打开了通往西方道路的人,因而史书上把他的事业称为“凿空”⑩。张骞之后,西域各国都相继派使臣来长安回访。长安也出现了出使西域的热潮,许多青年都争相前往。当时汉王朝每年派出这样的使团少则五六次,多则10余次,各使团每次或百余人,或10余人,以致“使者相望于道”(11)。由于张骞的崇高威望,后来的使臣,只要称颂博望侯的功绩,便可以得到所在国的信任。从此,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正式开辟,中外人民通过这条友谊的纽带频繁交往,互通有无。丝绸之路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长安的繁荣。
  自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之后,在卫青、霍去病军节节胜利的基础上,汉王朝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甘肃省永登县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12)。并设置酒泉(甘肃省酒泉市),武威(甘肃省武威市)二郡,把长城从令居西延至酒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进一步分酒泉以西之地设敦煌郡(甘肃省敦煌市),分武威以西之地设张掖郡(甘肃省张掖市)。这就是河西四郡。
  武帝元封三年(公正前108年),汉将赵破奴打败了受奴控制、屡次拦截汉朝使臣的楼兰(新疆罗布泊西北)和车师(新疆吐鲁番县)军,再次把长城西延至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3)这些诗句,便表现的是汉家将士誓死保卫这条交通大道的英雄气概。
  玉门关遗址在今敦煌县西150里处。它的东南另有一座汉代所修的著名关口,名叫阳关,其遗址距敦煌县130里左右。两关所在地是小片的绿洲,人可以居住。绿洲外便是无垠的沙漠,再加修了长城,“阨以玉门、阳关”(14)。这里便成为当时东西交通必经的孔道。历史上所谓“列四郡,据两关”(15),就指上述这些措施。
  西汉初期人们去西方各地,主要是出阳关至楼兰,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的昆仑山北坡向西,经于阗(新疆和田县)、莎车(新疆莎车县)等地,越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天山西段的统称)前往安息、大秦(罗马帝国)。这条路后来称为“南道”。到汉宣帝时,北道才畅通无阻,它的路线是出玉门关至车师,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侧的天山南坡向西,经龟兹(新疆库车县)、疏勒(新疆喀什市)后,翻越葱岭。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命徐自为在秦长城之外的阴山以北增修了一条外长城,这就是《汉书·匈奴传》中说的:“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此城今天仍清晰可见,它是由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的固阳县北,向西北蜿蜒,穿越中蒙边境,继续西行,又延伸至我国内蒙古邻接甘肃省酒泉地区的额济纳旗一带。这里在汉代属居延地区,四周多沙漠,由弱水(额济纳河)形成一条通向河西走廊的甬道,形势险要。汉王朝在修外长城的同时,便“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塞)居延泽上”(16)。外长城和居延塞的建成,形成了北方完整的防御体系,切断了匈奴人南下的道路。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郊区云阳(淳化县)甘泉山的甘泉宫(改建秦林光宫而成)并非仅供皇帝游乐的清闲所在,而实际上是一个前线指挥部。如文帝时“胡骑入代句注(山西省代县西北之句注山,又名雁门山),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17)。说明当时作为战争情报的烽火,照例要传到甘泉宫。再如前文所述公元前177年匈奴入寇,汉文帝便亲临甘泉宫坐镇。当汉军取得胜利后,文帝又“自甘泉之高奴(陕北安塞县)”(18),沿直道去前线劳军。汉武帝又于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徒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阳)”(19)。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县)是武帝为自己营建的陵墓,所以按照汉代在帝王陵墓附近设陵邑、迁富豪,以保护陵园的惯例、营建了茂陵城。而对云阳也这样安排,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汉武帝也曾从甘泉宫经直道北上,再经五原,出长城,登单于台,然后又回到甘泉宫。李白《塞下曲》第六首中的“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帝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这些诗句,便形象地反映了甘泉宫在对匈奴战争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王昌龄:《出塞》其一。
  ③李白:《关山月》。
  ④《汉书·匈奴传》。
  ⑤《汉书·武帝纪》。
  ⑥甘父原为匈奴堂邑氏的奴隶,所以又名“堂邑父”。
  ⑦《史记·大宛列传》。
  ⑧《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⑨
  ⑩见《史记·大宛列传》。
  (11)《汉书·张骞传》。
  (12)《汉书·匈奴传》上。
  (13)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14)《汉书·西域传》上。
  (15)同上。
  (16)见《汉书·匈奴传》上。
  (17)《汉书·匈奴传》上。
  (18)见《汉书·文帝纪》。
  (19)《汉书·武帝纪》。 
  

丝路起点长安/武复兴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