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一、丝绸之路概念的历史渊源

作者:范少言 王晓燕 李健超



  1.丝绸之路的起源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著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间,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这条亚欧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至此,这条连接三大洲文明的交通路线有了一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称。除了陆上沿着西北干旱内陆地区的丝绸之路外,人们将早期民族分裂时期经过河套平原直通伊犁地区的北方草原地区的贸易路线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而将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开发发展起来的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抵达阿拉伯海和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航线则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2.国内对丝绸之路的诠释
  关于丝绸之路的含义,目前尚无公认权威的定义,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在研究中给出多种概念。《秦汉文化史大词典》①中,丝绸之路泛指穿越中国新疆的山岭、草原和沙漠通往南亚、西亚乃至里海、地中海沿岸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国际商路,始于西汉长安,张骞开拓,南北两路。南路经敦煌,楼兰、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大夏、安息,西达条支、大秦等国。北路经敦煌、车师前王庭、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北部,到大宛、康居,往西南经安息达大秦,后世屡有扩展,并形成许多支道,总长达七千余公里。《中国丝绸之路词典》②中,丝绸之路指3000多年前开辟,2000多年前逐步畅通,1400多年前达到高度繁荣的一条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西部内陆通道。《辞海》③中,丝绸之路是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东端起自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边缘,向西越过葱岭抵地中海东岸和罗马各地。《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④中,丝绸之路为古代陆路横贯亚洲,连接东西方交通的泛称,中国丝绸大量经此路西运而得名。《中国历史大辞典》中,丝绸之路是东起中国,横贯中亚,西达欧洲的古代中国丝绸商贸交通道路,增进历史上欧亚非各国和中国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东方的中国文化、南亚的印度文化、西亚的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欧洲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通向中亚的历史古道》⑤中,“丝绸之路”是对于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脉。
  就实质而言,丝绸之路线路就是沿线城镇间的交通线,虽然各个学者定义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但这个交通线主干路线东起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南北两道。北道沿天山南麓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至疏勒(今喀什),越葱岭(帕米尔),更经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撒马尔罕)分西北、西南行,西北行至奄蔡国(今里海北),西南行到木鹿城(今马里)。南道由敦煌向西沿昆仑山北麓,过鄯善(即古楼兰,今若羌)、于阗(今和田)、莎车,西越葱岭,再经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西行,在北道会合于木鹿城,再向西经过和犊城(今里海东南之达姆甘)、阿蛮(今哈马丹)等地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公元3世纪后又出现沿着天山北坡通行的新北道,到隋唐后丝绸之路趋于成熟,基本走向是出玉门关西北行至伊吾(今哈密),沿天山北麓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今伊犁河流域),渡北流河水(指伊犁河、楚河等),经里海之北至拂菻(东罗马帝国),再到地中海沿岸。以上几条干线之间又各自有支路南北连通,形成干、支交错的交通网络。
  实际上,我国丝绸文化在对外商贸活动不仅十分悠久,并且是多向发展的,历史上从陆地、海洋等途径与世界文明进行广泛的交流。从丝绸之路贸易方式来看,丝绸之路类别可划分为:(1)草原丝绸之路,指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路;(2)绿洲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指经过中亚沙漠绿洲地带的道路;(3)海上丝绸之路指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路;(4)西南丝绸之路指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而到印度、东南亚以远的通道。丝绸之路的陆路还有经蒙古草原至西伯利亚或由蒙古草原折向西南,越阿尔泰山至中亚者,有以内地经青海、西藏至印度者(吐蕃道),还有经四川、云南至缅甸者(滇缅道)。海路则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将由陆路运到缅甸、印度各港口的货物由在那里航海西运。通过丝绸之路,世界上各文明古国连接沟通,各国的物产珍品、动植物种、生产技术、科学成果、文化艺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应当指出的是,丝绸之路线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势呈动态演变。沙漠路线,也称绿洲路线在先秦时已隐约存在,公元前2世纪后进入新时期,日趋繁荣,直到近代欧、亚海运畅通之前,一直为中西交通大动脉。此路把中国古老的中原文化、印度的恒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波斯文化联系起来。中国的养蚕、织丝、火药、造纸、印刷术传到了西方,而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祆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亦传到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东起长安,西到罗马,全程7000多公里(见图2-1)。
  3.本书确定的丝绸之路的概念
  从国内外众多著作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远比其文字表达的意义深刻,它既是古代世界陆地文明的交流通道、商贸通道和中国西部的军事交通通道,还是古代中国与域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交流的通道。基于以上观点,本书中,丝绸之路概念为:历史时期沟通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亚欧非通道,它促进世界三大宗教和四大文明的交流传播,同时也是国家经略边疆、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军事路线。
  ①林剑鸣,吴永琪主编.秦汉文化史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②雪犁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③辞海.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④佘太山,陈高华,谢芳等主编.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
  ⑤刘文敏著.丝绸之路——通向中亚的历史古道.中国三峡出版社,1993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范少言,王晓燕,李健超著.-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