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第三章 丝绸之路沿线地域条件对城镇建置的影响

作者:范少言 王晓燕 李健超


  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特征是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后形成的,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的地形、地势、气候、沙漠、河流和黄土高原等自然环境特征从形成以后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总格局基本稳定。
  在丝绸之路的中段,以“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续出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讨赖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峡谷;以前的海底积沙由于地势抬升转变成沙漠,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河西走廊北缘的巴丹吉林大沙漠;在气流的带动下,细小的沙粒和粉尘吹到地势相对较低的黄河沿岸地区,形成黄土高原;由盐壳沉积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崎岖起伏、犬牙交错的雅丹地形,成为交通发展的地理障碍。
  因青藏高原的抬升阻断了来自西南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沿线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如唐代诗人所描写的“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①,“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②,正是这些地理景观的生动写照。而西行取经僧人笔下所描写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③,则是亲履其地的感受。
  然而,沙漠边缘的一座座雪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灌溉滋润了大漠之中一片片绿洲,成为人类生产繁衍的栖息地,也提供了中西往来路途中的生存补给,对亚非欧三大陆地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沿线绿洲分布地区,就是人类定居和进行城镇建设的区域。
  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主要通过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沙漠绿洲和干旱荒原四大生态区域,各个自然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城镇发展中人地关系表现不同,城镇兴衰机制也各有特色。
  ①杨师道《陇头水》
  ②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范少言,王晓燕,李健超著.-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