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万里长城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长城之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因为长城本身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城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更多地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要想真正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就要从真正地了解长城开始。
  客观地说,了解长城需要从长城的“长”来开始。长城的“长”主要包括了两个概念:一个是长城总长度的长;一个是修建长城所花费时间的长。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二十多个朝代和众多的诸侯国修筑过长城,而且每个朝代和各诸侯国修筑长城的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长城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修筑,但是由于当时诸侯林立,国境较小,所以一般小国的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
  万里长城的名字,首先是从秦始皇时期才开始有的。据司马迁《史记·蒙恬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因此,当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就会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这也的确是事实。但这个长城并不是惟一的万里长城。
  第二个拥有“万里长城”称号的是汉朝所修筑的,西起今天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第三个万里长城指的就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的长城。此外,还有金代的长城也将近万里。
  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总长度加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是明代所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谈到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说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但是,人们也许不知道的是,这条横亘东西,气势雄伟的明长城的长度和建筑工程量仅占我国全部长城总量的十分之一。
  从修建长城的时间跨度来说,长城的长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城墙和城堡相连接的军事防御工事。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阳,建立了东周。这一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大肆扩充军队,相互征伐,争霸天下,史称战国。在当时,战车是两国交战的主要武器。兵强马壮的大国出征,往往会投入很多战车。面对驰骋而来的强大车阵,弱小的国家只能凭借城墙来保护自己。他们深挖壕沟或高垒城墙,使战车陷于无用之地。而依托城池作战的一方,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能以很少的兵力,在很长的时间里,抵御数倍,甚至数十倍敌人的进攻。同时,位于中国北方的秦、赵、燕等诸侯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南下,也在各自的边疆修筑了城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始了。为了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设置郡县、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其他各种统一的制度以促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这些措施是巩固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而修筑万里长城则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统治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
  到了汉代,北方匈奴的威胁更加严重。汉高祖刘邦曾因轻敌竟被匈奴大军四十万人围困在了今天山西大同的白登山,后来赠与匈奴钱物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文帝时,匈奴入侵,逼近长安。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一方面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一方面则积极修筑长城。
  汉武帝不仅修缮秦长城,而且还新筑了长城。汉长城工程规模的宏大,更远在秦长城之上。汉武帝主要修筑了通过河西走廊的长城。汉武帝时期所修筑的河西长城、亭障、列城、烽燧,有力地阻止了匈奴的进犯,对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促进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对打通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是兴修长城的第三个高峰。明朝在灭掉元朝之后,原来的统治者蒙古贵族逃回旧地,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掠夺。后来在东北又有女真的兴起。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代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就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对于攻打城池他曾经有过亲身的体会,当他已经取得天下的时候,为了巩固其统治,十分重视筑城设防的措施。早在朱元璋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高筑墙就是筑城设防备战之意。因此明朝不仅对全国各州府县的城墙都修筑得十分坚固,而且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更为浩大。在明朝统治的过程中,有二百七十多年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
  明朝长城工程之大,自秦皇、汉武之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也更大了。我们可以这样说,万里长城这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又经秦始皇连成一气的伟大工程是直到明朝才真正完成的。
  长城的设置本是为了防范漠北游牧民族的侵扰,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有无数次的游牧民族突破长城的防线南下,甚至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但是,无论长城外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契丹、女真,还是蒙古和满人,当他们入主中原后,最终都会出现被汉民族所同化的结果。
  历史上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并引起政权更移的有三次,第一次是两汉之后的“五胡乱华”;第二次是辽、金与两宋的对峙和元的统一;第三次是满族人关建立大清。
  辽、金、元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女真和蒙古,他们均以游牧起家,但在同长城以南汉民族的冲突与交往之中,逐渐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融合到了汉文化之中,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局面。
  第三次北方少数民族跨过长城入主中原,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将蒙古势力赶到长城之外的三百年后。崛起于东北的女真人的后裔满族再次越过长城,问鼎天下。
  汉满民族长期杂处,文化交融不可避免。尽管清朝的统治者力图维护满族文化传统,并将满族文化置于汉文化之上,但满族文化仍然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到了汉文化之中。到康熙末年,关外已经出现了满汉杂处,满人不能说满话的现象。到了晚清,能说满语,会写满文的满族人就更少了。
  在历史上,我国许多民族的统治者都曾逐鹿中原,称霸天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清帝康熙,这些著名的君主并非都是汉族。但是,当他们统治了全国或是中原之后,为了统治的巩固和生产生活的安宁,多数都要修筑长城。初步统计,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所修筑的长城不计之外,自秦始皇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九个主要朝代中,汉族统治朝代只有汉、隋、明三个,而其他兄弟民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则有六个。
  长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工事,修建的初衷是为了把不同的民族分隔开来,但是纵观中国的历史,长城从来就没有将不同的民族真正隔离开来,而是全景般地目睹了他们的融合,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诞生。
  第一个将长城贯通万里的是秦始皇,第一个结束中国长期分裂状态、创建中央集权统一的也是秦始皇。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他13岁刚登上王位时,就开始为自己营造世界上最大的陵寝。秦始皇陵埋藏着巨大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