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二节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

作者:林海村







  早在1965年,阿尔泰深山这个巨大的石冢就始为中国考古学家所知,但是它对新疆考古的重要性直到最近才被真正认识到。这座大石冢位于新疆青河县城东北70公里查干郭楞乡一个小湖旁,乌伦古河上游支流——小青格河就在此地发源。这个东西向的山谷中有三座湖泊,当地牧民将第三座湖称为“三道海子”。这个高寒地带海拔2690米,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每年8月开始下雪,全年只有3个月时间适于放牧。大石冢建在三道海子东岸,一条规模巨大的人工护陵河环绕石冢,河道宽15—20米,深1.5—2米,河水从三道海子引入。河床底部铺满了30—40厘米的石块,这些石块和大石冢所用的石块尺寸完全相同。毫无疑问,这条人工河和大石冢是同一时期建造的。〔1〕
  三道海子墓地东西长一两公里,一共建有10座石冢。护陵河内只有大石冢(7号)单独一座,护陵河外分布着9座规模较小的石冢。这9座小石冢环绕大石冢而建,西面有四座(1—4号),北面有两座(5—6号),东面有两座(9—10号),南面只有一座(8号)。
  三道海子大石冢,由圆形石冢堆和双重石墙两部分组成。圆形冢堆用石块砌筑,十分雄伟,高15米,直径76米。20世纪70年代,当地牧民将石冢北坡拆毁,在那儿砌了一个羊圈。从拆毁部分看,整个冢堆都是用30—40厘米大石块垒砌而成,估计有15万到20万立方米堆石。石冢堆外环绕内外两重石墙,也用30—40厘米的石块垒砌而成的。石冢和石墙使用的石块均系片麻岩,显然采自北山。据说这两重石墙原来高于地表,石冢也比现在高得多。1931年,阿尔泰山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石冢向下塌陷,双重石墙则双双陷入地下,顶部几乎与地表平行。内石墙直径92米,墙宽5米;外墙直径210米,墙宽3米。双重石墙之间砌有4条石隔墙,长70米,宽3米。从平面看,像个四轮辐大车轮。在石墙外侧2—3米处,遍布直径1—2米的圆形石堆,估计是祭祀坑之类的遗迹。
  由于1931年大地震,南面和北面的石隔墙的一部分深陷地下。我们测量了其中两条隔墙,基本呈正方向,南北向隔墙仅偏差5度。2000年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访问时,一位美国同行告诉我,这条隔墙原来也许是正方向的,偏差是由于地球磁偏角发生变化。同样,埃及金字塔的方向也存在偏差。地球磁偏角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可以推算出金字塔始建年代。
  三道海子墓地原来有6块鹿石,当地蒙族牧民谓之Olenniye Kamni(鹿石),现在大石冢附近只剩下三块鹿石。一块在大石冢东面10多米处,上面刻有乡字形斜线,下面为断续连线,中部刻了一把宝剑,其下是一匹马;侧面上端有个圆圈,其下为断续连线。另外两块鹿石在大石冢南面,双双扑倒在石冢下。其中一块较大,估计有2—3米,宽约0.4米,上端刻大圆圈,下面是断续连线,可惜连线下面的图案已经漫漶不清。据说大石冢北边300米处原来还有一块鹿石,通高3米,宽约0.23米,上面刻有图案化鹿纹和一把宝剑。这块鹿石后来被运到阿尔泰市博物馆收藏。
  据俄国学者沃尔可夫(V.V.Volkov)研究,广布欧亚草原的鹿石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那些雕刻写实动物的鹿石被划归萨彦—阿尔泰类型,那些刻有图案化动物的鹿石被归入蒙古—外贝加尔类型,没有动物图案的鹿石则被归入欧亚类型。三道海子墓地发现的鹿石几乎全都属于萨彦—阿尔泰类型,但是搬进阿尔泰市博物馆的那块鹿石是个例外,属于蒙古—外贝加尔类型。从当年拍摄的照片看,这块鹿石原在护陵河北岸6号石冢的东面。鹿石一般位于石冢东面。所以这块与众不同的鹿石可能属于6号石冢,不一定和大石冢直接相关。
  新疆境内的鹿石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区,诸如青河、富蕴和塔城等地。在天山地区,鹿石较为罕见,只在吉木萨尔、温宿、昭苏和温泉发现五例。据说新疆西境昭苏地区发现过蒙古—外贝加尔类型的鹿石,吉木萨尔大龙口发现过萨彦—阿尔泰类型的鹿石,其余三件皆为不带动物图案的欧亚类型。
  三道海子大石冢和周围9座小石冢尚未正式发掘,我们只能根据邻近地区考古资料来认识其年代。在中国境内,类似的大石冢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和天山,绝大多数是在天山地区发现的,诸如吉木萨尔、和静、温宿、巩留和温泉等地;在中国境外,外蒙古的科布多和哈萨克斯坦的七河流域也发现过类似的石冢。
  科布多大石冢在石冢堆和环形石墙之间竖有两块鹿石,皆属于萨彦—阿尔泰类型。一块刻有塔加尔文化的短剑和鹤嘴斧,研究者原以为属于公元前1000年中期。近年的发现与研究表明,其年代应在公元前8—前7世纪之交。由于阿尔赞大石冢出土了鹤嘴斧,说明公元前8—前7世纪这种兵器业已出现。据我们观察,阿尔赞和科布多鹿石上雕刻的短剑十分接近卡拉苏克式短剑,那么两石冢发现的鹿石皆属于卡拉苏克时代。阿尔赞鹿石是废弃后作为建筑材料埋在石冢内的,年代晚于科布多石冢出土鹿石。阿尔赞石冢的年代不早于公元前7世纪初,而科布多石冢可能建于公元前8世纪末。
  广布欧亚草原的大石冢可大致分为A、B两种类型。两者主要差别在于地表是否有鹿石。A型石冢地表往往立有鹿石,B型石冢则不带鹿石,某些B型石冢或将鹿石埋入墓中。在新疆境内,无论A型还是B型石冢,绝大多数使用萨彦—阿尔泰类型的鹿石。A型石冢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地区,如三道海子大石冢。这类石冢在中国境外也有发现。
  阿尔泰山和天山的大石冢自然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有证据表明,A型石冢早于B型石冢。在以往的研究中,鹿石被认为是斯基泰时代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发现却表明,鹿石其实属于卡拉苏克文化。例如,鹿石上往往刻有商周时期的弓形器。
  有学者以为,鹿石上的弓形器可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流行的一种青铜挂钩,但是林沄认为所谓“青铜挂钩”不过是弓形器的一种晚期形式。正如南西伯利亚和蒙古考古所揭示的,在石冢旁立鹿石的习俗起源于卡拉商周时期的弓形器与卡拉苏克文化青铜牌饰苏克晚期文化(前1300—前800),这个习俗一直沿用到塔加尔文化初期(前7世纪)。有些地方后来出现将鹿石埋入石冢的习俗,如阿尔赞大石冢就埋有萨彦—阿尔泰类型鹿石残片。所以A型石冢的年代不晚于阿尔赞大石冢,至少建造于公元前7世纪初以前。
  近年在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发现一个手持牛角形酒器(Rhyton)的墓地石人(蒙古语Babal)。这个石人的造型和黑海北岸发现的斯基泰石人几乎完全一样,说明斯基泰石人向东一直分布到天山地区。公元前6世纪起,鹿石开始被墓地石人取代。所以B型石冢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
  总之,新疆大石冢起源于阿尔泰山,公元前8世纪发展到鼎盛阶段,三道海子和科布多大石冢属于这个阶段,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之交,大石冢的建造者从阿尔泰山南下,占据了天山地区。B型大石冢显然是他们入侵天山之后的产物。在此后几个世纪,天山地区乃至中亚七河流域一直在他们的统治之下。
  注释
  〔1〕林梅村:《阿尔泰山的大石冢》,《欧亚学刊》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页101—115;收入《丝绸之路散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