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一节 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

作者:林海村





  唐蕃古道的“蕃”指吐蕃,也就是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现代藏族由中国西南四大部族——吐蕃、苏毗、羊同和吐谷浑相互融合而成,而唐蕃古道的研究主要围绕吐蕃四大部族与外界的交往展开的。
  吐蕃人以逻些(Lha-sa,今拉萨)为中心,这里是吐蕃文明发源地和政治文化中心。公元2世纪,希腊籍作家马林诺斯《地理学导论》提到中国西部有Bauta人,挪威印度学家拉森认为其名就是印度梵语bhota,〔1〕唐礼言《梵语杂名》作“吐蕃”。吐蕃之名在犍陀罗语书中写作bhoti,可知吐蕃人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很早就发生交往。犍陀罗语文书两次提到吐蕃:其一见于斯坦因收集品第69号文书,写作bhoti nagara(吐蕃城);其二见于斯坦因收集品第84号文书,写作bhotici manusa(吐蕃人),也就是罗马推罗城作家马林诺斯《地理学导论》提到的bhautai人。这是目前所知有关藏族人最早的文字记录之一。〔2〕
  苏毗人本在藏北与新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游牧,骁勇善战,吐蕃军队主要从苏毗人当中招募。新疆出土佉卢文犍陀罗语书和于阗塞语文书多次提到Supiya人。〔3〕这是一个强悍的游牧部落,经常从昆仑山北下塔里木盆地,不断与于阗、鄯善等绿洲王国的居民发生冲突。〔4〕这个族名起初被误释为“鲜卑”。英国藏学家托马斯(F.W.Thomas)根据伯希和的研究正确指出,Supiya当释“苏毗人”。〔5〕
  苏毗人在汉文史籍出现较晚,始于《隋书·西域传》。文中说:“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金聚译自梵语suvarna-gotra,后一成分gotra有“家族”之意。所以《大唐西域记》卷四译作“金氏”,并说:“有苏伐剌瞿呾罗国,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土宜宿麦,多畜羊马。气候寒烈,人性躁暴。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6〕苏毗人在鼎盛时领有西藏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公元7世纪被吐蕃王朗日论赞兼并。
  吐蕃名臣禄东赞就是苏毗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634)派出第一批使臣出访长安,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招待,并于同年遣唐使回访。宫廷画师阎立本为这个吐蕃使团画过一幅《职贡图》,也即传世书画中的《步辇图》。画中表现吐蕃使团首领禄东赞,身穿粟特艺术风格的连珠鸟纹织锦长袍,为松赞干布向唐太宗请婚的盛大场景。
  羊同人(或称“象雄”)在今天西藏西南吉隆、阿里和克什米尔的拉达克之间繁衍生息,这个地方从古至今都是宗教圣地,吐蕃人原始宗教——苯教就起源于象雄。
  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率所部从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内蒙阴山。西晋永嘉末,又从阴山南下,至陇西(今甘肃临夏)西北,然后子孙相继,向南、北、西三面开拓疆域,统治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和青海等地的氐、羌等族。吐谷浑孙叶延时,仿效汉族帝王传统,以其祖之名为氏,亦为“国号”,初步形成了一套简单的管理国家的政治机构。从此,吐谷浑亦由人名而为姓氏、族名,乃至国名。今天青海、甘肃的藏族,绝大部分是吐谷浑人的后裔,他们是从辽东迁来的慕容鲜卑人的后裔,或称“安多人”,当今达赖喇嘛实际上是青海安多人。此外,青海还是青藏高原的著名产粮区,素有吐蕃粮仓之称。
  吐谷浑西与于阗交界。楼兰鄯善王国灭亡之后,吐谷浑人进入塔里木盆地东部,而楼兰文明则被吐谷浑人传承。新疆米兰吐蕃古戍堡本为吐谷浑戍堡,从敦煌阳关出发,西南行可达米兰。这条丝绸古道就是中国俗语说的“阳关大道”。
  米兰古戍堡位于甘新公路要道上,南北宽约56米,东西长约70米,呈不规则正方形。城垣为夯土筑,夯土层中夹有红柳枝,夯土层上用土坯砌成,西墙有两段宽达5—6米的缺口,可能是古戍堡城门。北部为一阶梯形大土坡,自低凹处至戍堡北墙依坡盖屋,屋为平顶,不见门洞,其构造形式类似西藏布达拉宫。堡东部为一大型房屋,南部为一高近13米的土台,土台上立有烽杆,似为烽火台遗址。
  米兰古堡东西两侧,排列着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今称东、西两大寺。西大寺属于鄯善王国时期,佛寺壁画带有犍陀罗艺术风格;东大寺则进入吐谷浑时代,所以《梁书》说吐谷浑,“国中有佛法”。东大寺现存建筑高约6米,分上下两层,外面围以较高院墙,寺内建有12米×0.6米×2.4米的佛龛,佛教塑像带有笈多艺术风格。佛龛内尚存半浮塑的菩萨和天王像,其下面四周还存有卷云柱头浮塑。佛殿废墟东侧的建筑物下面,尚存有大型坐佛塑像和大佛头。
  目前所知最早的古藏语文献,都是在吐谷浑人分布区发现的。斯坦因在米兰吐蕃戍堡发现大批古藏文木简残纸,青海都兰出土了吐蕃文碑铭和简牍。这些古藏文材料以及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藏文佛经,都用藏语安多方言书写。唐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进藏,与吐蕃赞普弃隶缩赞(又名墀德祖赞)完婚。她入藏后资助于阗等地佛教僧人入藏建寺译经,同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吐蕃文明得以发扬光大。故有学者认为,古藏文可能是根据于阗文创建的。
  注释
  〔1〕G.Lassen,Indische Altertumskunde,vol.Ⅲ,Bonn,1861,p.132.
  〔2〕林梅村:《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收入林梅村:《西域文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3〕H.W.Bailey,Khotanese Texts,vol.Ⅶ,Cambridge,1985,pp.79-81.
  〔4〕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5〕伯希和著,冯承钧译:《苏毗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P.Pelliot,Notes on Marco Polo,vol.Ⅱ,1963,pp.704-706.
  〔6〕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408。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