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的起源

1.4 远古神话传说透露的信息

作者:石云涛

     
  文化交流是由人的活动实现的,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漫长的史前历史中,人类的活动除了凭考古资料进行科学说明之外,就是凭先民口耳相传而由后人记录下来的神话传说和零散的文字追忆。神话传说经过数千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不断被加工和改造,不能作为信史来凭依,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人类早年历史的某些遗痕,或者说明古人乃至原始人对人类历史的某些看法,对认识史前人类的历史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旧石器时代文化传播的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西南、缅甸和印度东北部。从缅甸各民族的起源来看,根据出土文物、古代文献和各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中外学者都认为,现在定居的缅甸境内各民族,并不是本地的土著民族。他们大都在史前就从我国青藏和云贵高原先后迁入缅甸境内。从其语族上可将其归为三大类,即孟-高棉语族、藏缅语族和侗泰语族。其中孟-高棉语族主要为孟族(缅甸称楞族)、崩龙族(中国境内称得昂族)等族,他们在史前就自中国云贵高原迁入缅甸,是最先移居缅甸的民族。陈炎在《中缅两国历史上的陆海交通和文化交流》一文中讲到,缅甸民间流传着《三个龙蛋》的民族起源故事。远古时期,有一龙公主与太阳神相爱,生下三只龙蛋。一个破裂后变成了一块宝石;一个孵成了女孩,由许多神仙把她送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另一个孵成了男孩,后来成为缅甸有名的国王骠苴低。缅甸人自古以来就称中国皇帝为“乌底巴”,意思是同为蛋生、同母所生。直到现在缅甸人还称中国人为“胞波”,意思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有时称“瑞苗”,意思是亲戚。〔1〕
  新石器时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保持着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并与亚洲其他地区、非洲、欧洲等存在着某种文化交流的信息。考古发现,今青海地区早就有人类的活动,湟水流域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据此推测,古羌族早就活动在青海东部和新疆若羌之间的交通线上。《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欲从羌中归”〔2〕,断此“羌中”可能就在柴达木盆地北沿。说明当时已存在自中亚至新疆,再由新疆经青海向东进入关中地区的道路。这条路线就是古羌人活动的地域,它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丝绸之路河南道考察小分队在白龙江上游流域的迭部、阴平、南坪等地相继发现大量属于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湟水流域和隆务河流域同样发现大量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迹。这些说明至迟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以前,由湟水流域经隆务河流域而往白龙江上游,原有一条新石器晚期居民南北相互从事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这种交往活动在许多滇黔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起源传说和民族迁移传说中有所反映。如羌彝等族的口头传说中就有一则故事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北方迁来的。〔3〕从上述彩陶文化的扩散来看,古羌族和青海地区都曾在这种传播中发挥了作用。
  古代传说中有关于西域和中原民族交通的内容,昆仑是传说中西域的大山。昆仑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郑玄注谓昆仑、析支、渠搜为三山名。〔4〕古籍中之“昆仑”,有的作民族名,有的作古国名,有的作西北山名。民族名、国名当皆从山名而来,而古之昆仑之山在何处?学者历来有二说,一说在今甘肃酒泉之南、祁连山主峰一带。《山海经·西山经》“昆仑”条毕沅注云:“在今甘肃肃州南八十里。”〔5〕一说在今新疆境内之于阗古国,《史记·大宛列传》云:“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6〕中国古代载籍中有黄帝西游昆仑的行踪。《山海经·西山经》云,西王母所居之“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7〕又云:“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8〕同书之《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9〕《庄子·天地篇》云:“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10〕同书《至乐篇》云:“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11〕汲冢古书《穆天子传》卷2记载,周穆王西征,“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12〕《列子·周穆王》云:“别日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张湛注引陆贾《新语》云:“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望于其上。”〔13〕贾谊《新书·修政语》上云,黄帝“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西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于是还归中国,以平天下”〔14〕。后世文献上还有黄帝使伶伦西之昆仑的传说。《吕氏春秋·古乐》云:“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瑜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瑜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15〕阮瑜,昆仑之误。《汉书·律历志》《说苑·修文篇》《风俗通义·声音篇》《<左传·成公九年>正义》亦记此事,“阮瑜”皆作昆仑,《世说新语·德行篇》引《吕氏春秋》,亦作昆仑。此大夏在今甘肃东南部一带,因此伶伦西行的尽头仍是昆仑,而非中亚古国大夏。
  古代文献还有黄帝西行至崆峒山的传说。《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16〕《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平天下,“西至于空桐,登鸡头”。空桐,《史记集解》引应劭语:“山名。”又引韦昭曰:“在陇右。”鸡头,《史记索引》云:“山名也,后汉王孟塞鸡头道,在陇西。一曰崆峒山之别名。”〔17〕文献中还有远古时其他中原人西行的传说。《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孙颛顼“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史记集解》引《地理志》云:“流沙在张掖居延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流沙在居延海南,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是。”〔18〕《太平御览》卷797引《玄中记》记载:“扶伏民者,黄帝轩辕之臣曰茄丰,有罪,刑而放之,扶伏而去,是后为扶伏民。去玉门关二万五千里。”〔19〕
  古代传说中也有关于西域和其人来华的记载。《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长股之国,在雒棠北,被发,一曰长脚。”〔20〕张星烺据《穆天子传》“长股在黑水之西阿”,判断“亦中央亚细亚民族也”〔21〕。晋王嘉《拾遗记》记载,颛顼时,“溟海之北,有勃鞮之国,人皆衣羽毛,无翼而飞,日中无影,寿千岁。食以黑河水藻,饮以阴山桂脂。凭风而翔,乘波而至。中国气暄,羽毛之衣稍稍自落,帝乃更以文豹为饰。献黑玉之环,色如淳漆;贡玄驹千匹,帝以驾铁轮,骋劳殊乡绝域。其人依风泛黑河以旋其国也”。同书还记载,帝喾时,“有丹丘之国,献玛瑙瓮,以盛甘露。帝德所洽,被于殊方,以露充于厨也”,“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脑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魑魅不能逢之”〔22〕。
  尧时有关中国与西域交通的传说很多。《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十六年,渠搜氏来宾”〔23〕。渠搜,古族名,西戎之一,分布于今甘肃酒泉迤西至鄯善一带。其东徙者居于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故朔方城附近;其西迁者曾建国于葱岭之西。《隋书》卷83《西域传》云:“钹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云:“宁远者,本拔汗那,或曰钹汗。元魏时曰破洛那。”《魏书》卷102《西域传》云:“洛那国,故大宛国也。”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张星烺说:“渠搜即大宛也。……渠搜在唐尧时已通中国。”〔24〕钹汗即“今俄领中央亚细亚之费尔干那省也。”〔25〕《凉土异物志》谓“古渠搜国,当大宛北界”〔26〕。宋膺《异物志》云:“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东,疏勒之西。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唯冬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冬乃枯歇,故可行也。”〔27〕余太山《渠搜考》据此认为,钹汗即费尔干那地区有渠搜人。〔28〕杜佑《通典》卷193《渴槃陀记》谓“头痛山在国西南,向罽宾历大头痛、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阪。”据此,渠搜亦在葱岭之西。《竹书纪年》卷2又记载:“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来朝,贡没羽。”僬侥,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国语·鲁语下》记载:“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韦昭注云:“僬侥,西南蛮之别也。”《后汉书·明帝纪》云:“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槃木、白狼、动黏诸种,前后慕义贡献。”《述异记》卷上记载:“陶唐之世,越裳国献千岁神龟,方三尺余。背上有文,科斗书,记开辟以来。帝命录之,谓之龟历,伏滔述帝功德,铭曰,胡书龟历之文。”越裳国所在,争论很大,有说在今越南中部,〔29〕有说在今老挝,〔30〕有说在赤道非洲。〔31〕迄无定论,大约当以今越南中部之说为较可靠。
  古代传说中,尧时中原与西域有密切联系。《庄子·在宥》记载,尧“投三苗于三危”〔32〕。三危,山名,地处西北,张星烺说:“三危山在今甘肃敦煌县境。”西汉焦延寿卜筮书《焦氏易林》卜辞云:“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嘉子。”又云:“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又云:“戴尧扶禹,从(当作松)乔彭祖,西遇王母,道路夷易,无敢难者。”〔33〕《墨子·节用》云:“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34〕《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尧曾“西教沃民”,“窜三苗于三危”〔35〕。贾谊《新书·修政语》云:“尧教化及雕题、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搜渠,北中幽都,及狗国与人身鸟面及焦侥。”〔36〕张星烺说:“沃民何在不可考,有谓即今波斯者,然亦难信也……大夏、渠搜并称,可见其壤地相接。大夏在今阿母河南,则渠搜在今费尔加拿省,益可信矣。”〔37〕
  舜时也有不少有关中西间交通的传说。《竹书纪年》记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38〕徐干《中论·爵禄》云:“故舜为匹夫,犹民也。及其受终于文祖,传称曰予一人,则西王母来献白环。”〔39〕《宋书·符瑞志》亦记舜时西王母献白环玉玦事。《风俗通义·声音》云:“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40〕白玉琯为乐器,古以玉为之。《大戴礼记·少间》云:“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来献其白琯。……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41〕《晋书·律历志》《尚书大传》《宋书·乐志》等书皆记西王母献白玉琯事。刘向《新序·杂事》记载,舜“立为天子,天下化之,蛮夷率服。北发渠搜,南抚交趾,莫不慕义”〔42〕《说苑·修文》记载,舜时“禹陂九泽,通九道,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大发,西柝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肃慎,东至长夷、岛夷,四海之内,皆戴帝舜之功”〔43〕王嘉《拾遗记》记载:“冀州之西二万里,有孝养之国,其俗人年三百岁,而织茅为衣,即《尚书》‘岛夷卉服’之类也。……昔黄帝伐蚩尤,除诸凶害,独表此处为孝养之乡,万国莫不钦仰,故舜封为孝让之国。舜受尧禅,其国执玉帛来朝,特加宾礼,异于余戎狄也。”〔44〕
  中国山东、辽宁一带与朝鲜半岛同为环黄海、渤海文化区,属东夷文化区,远古时便有文化上的联系。他们共有一种氏族始祖“卵生”的神话。中国有玄鸟生商的神话,《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45〕《史记·殷本纪》云:“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生契。”〔46〕商是黄河下游夷人部落,帝喾高辛氏后裔。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女行浴,有玄鸟(燕子)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而怀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是商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第一位男性首领。高朱蒙神话是朝鲜族古代卵生神话之一,中国古代文献《后汉书·东夷传》《魏书·高句丽传》《论衡·吉验篇》和清阿桂撰《满州源流考》皆有记载。公元5世纪高句丽广开土王的陵墓碑文以及高丽时期所编成的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也有记载。13世纪高丽诗人李奎报根据这一题材写成长篇叙事诗《东明王篇》,描绘了朱蒙祖先的身世和他创建高句丽王国的艰难过程。
  〔1〕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2〕《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59页。
  〔3〕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4〕《尚书正义》卷6《禹贡》,收于《十三经注疏》,第150页。
  〔5〕《山海经》卷2《西山经》收于《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5页。《山海经》18篇是古代地理著作,近代学者大都认为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时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
  〔6〕《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73页。
  〔7〕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8〕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卷2,第30页。
  〔9〕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卷11,第225页。
  〔10〕〔战国〕庄子:《庄子》卷5《天地》,收于《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11〕《庄子》卷6《至乐》,第53页。
  〔12〕《穆天子传》卷2,收于《汉魏丛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13〕《列子》卷3“周穆王”,〔晋〕张湛注,收于《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页。
  〔14〕〔西汉〕贾谊:《新书》卷9《修政语》上,收于《二十二子》,第758页。
  〔15〕〔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卷5《古乐》,收于《二十二子》,第643-644页。
  〔16〕《庄子》卷4《在宥》,收于《二十二子》,第38页。
  〔17〕《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6页。
  〔18〕《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11-12页。
  〔19〕《太平御览》卷79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八册,第140页。
  〔20〕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卷7,第193页。
  〔2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上古时代中外交通》,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年版,第17页。
  〔22〕〔东晋〕王嘉:《拾遗记》卷1《颛顼》,收于《汉魏丛书》,第710页。
  〔23〕佚名:《竹书纪年》卷2,收于《二十二子》,第1051页。
  〔24〕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古代中国与西部土耳其斯坦之交通》,第21页。
  〔25〕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古代中国与西部土耳其斯坦之交通》,第26页。
  〔26〕《太平御览》卷165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册,第607页。
  〔27〕《太平御览》卷793引,第八册,第105页。
  〔28〕余太山:《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5页。
  〔29〕黄盛璋:《道明国考》,原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收入氏著:《中外交通与交流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7-447页。
  〔30〕参黄现璠:《回忆中国历史学会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讨论》,载《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
  〔3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上古时代中外交通》,收入《民国丛书》,上海书店据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年版影印,1990年,第27、64页。
  〔32〕《庄子》卷4《在宥》,收于《二十二子》,第38页。
  〔33〕〔西汉〕焦延寿:《易林》卷1,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国立原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51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据明末刻本影印版,2013年,第953、961、964页。
  〔34〕《墨子》卷6《节用》中,收于《二十二子》,第242页。
  〔35〕《淮南子》卷19《修务训》,收于《二十二子》,第1296页。
  〔36〕〔西汉〕贾谊:《新书》卷9《修政语》上,收于《汉魏丛书》,第494页。
  〔37〕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上古时代中外交通》,第28页。
  〔38〕〔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卷2,收于《二十二子》,第1053页。
  〔39〕〔东汉〕徐干:《中论》卷上,收于《二十二子》,第573页。
  〔40〕〔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6《声音》,收于《汉魏丛书》,第654页。
  〔41〕《大戴礼记》卷11《少间》,收于《汉魏丛书》,第98页。
  〔42〕〔汉〕刘向:《新序》卷1《杂事》,收于《汉魏丛书》,第355页。
  〔43〕〔汉〕刘向:《说苑》卷19《修文》,收于《汉魏丛书》,第458页。
  〔44〕〔晋〕王嘉:《拾遗记》卷1,收于《汉魏丛书》,第711页。
  〔45〕〔南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卷20,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4页。
  〔46〕《史记》卷3《殷本纪》,第91页。

丝绸之路的起源/石云涛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