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1.20黄河古渡越天险

作者:王蓬





      
  一
  丝绸之路从汉唐国都长安发端,一路西行,无论是走北线,还是中线,抑或是南线,除这三条之外,还有明清才兴旺的新路,即今日西安至兰州的312国道。但无论从哪条线走,也无论古今,行旅都要面临一个避绕不开的问题: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黄河如巨龙横在眼前,成为隔断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与中原的一道天险,该如何渡过呢?
  我们知道,黄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源头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鄂陵湖、扎陵湖。亿万年消融的冰雪汇聚为淙淙的流水,经过千湖之县玛多,沿途九曲回肠,汇纳百川,接纳了同样从青藏雪原,从祁连雪峰汇流的湟水、大通河、洮河、大夏河之后,成为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沿途滋红催绿,甩下一个个碧波荡漾的湖泊,拥抱着一片片丰腴壮美的草原,孕育着一座座城镇和村落,养育了汉、藏、回、土、蒙古、撒拉、裕固等众多民族的儿女;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冲开河湟谷地,积淀出带状的兰州盆地,再北上润河套、奔壶口,穿越秦晋大峡谷,滋润豫鲁平原,养育出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才骄傲地于山东渤海湾汇进大海。
  二
  时至今日,不要说大江大河,就是茫茫大海,人类也能以不断发展的科技力量征服,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建成通车的消息不时见诸于报刊。但黄河上游大桥的最早记载是明洪武年间在金城关(兰州)所修铁索浮桥,碗口粗细的铁索飞架黄河,成为万里黄河第一桥。明人徐兰撰写的《镇远桥记》对大桥建造有详细记载:“造舟二十有八,常用二十有五,河涨则用其余广之。每舟相去一丈五尺,上流定以石鳖,如舟上加板,栏护两边以卫行者。桥南北岸各树铁桩一、木桩六,系铁索,大绳贯桥,令相属随波升降,贴若坦途。”三百多年后,林则徐去新疆,过此桥时的记载是:“出西门过黄河浮桥。计二十四舟,系以铁索,复有集吉草巨梗联之,车马通行。此天下黄河之所无也。”仍与之相符合。镇远桥历明清两代,400年之久。现存兰州中山黄河铁桥,为清政府1909年所建,铁桥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固而沿用至今。但有学者据史料考证,在明代兰州镇远桥修建之前,西秦(405—418)曾在黄河造过“飞桥”,地址是在古临津关,即黄河上游甘肃永靖县境内。洮河与大夏河汇入黄河之前,借黄河水势较小,且两岸山势峭立,河道狭窄,两边均以巨石层层相叠相压,以缩短距离,最后用长木相连。具体桥形在《许氏方域考证》中并无记载,只说“桥高五丈,三年乃就”。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时,吐蕃在文成公主去世后,又向唐王室求婚。唐中宗把宗室女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后,吐蕃贿赂镇守临洮的大将杨矩,要求把“黄河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之地。并在临津关附近造桥以便东西交往。
  其实,临津关作为黄河最古老的渡口,早在秦汉时便被古人利用。估计渡口还不止一个点,而是这一段河流,比如狭窄处可造桥渡河,开阔平缓处则可采用渡船和羊皮筏。
  三
  除了建桥跨过黄河之外,常用的办法,还有选择水流平缓地段,采用渡船过河。比如丝路北线六盘山到甘肃靖远后,便是乘船渡过黄河,直达武威,成为进入河西走廊最近的一条线路。另据多位红军将领回忆,1936年,到达陕北的红军曾在甘肃靖远虎豹口,以16只木船,历时五天,渡过两万多名红军健儿,在陈昌浩、徐向前的领导下,开始了气壮山河的西征,即彪炳史册的西路军。民间传统渡过黄河多为羊皮筏子,这种办法沿用至今,还成为一种旅游项目。还有一种渡河的办法,即数九寒天,黄河结冰后,直接踏冰而过,当年文成公主一行就是这么渡过天险黄河的。史书虽无细载,却也披露了端倪。公元641年,吐蕃求婚大臣禄东赞已有往返长安与逻些的成功经验,建议隆冬时节出发,到达黄河时,已进入数九寒天,黄河注定结冰。大队人马踏坚冰而过天险黄河,岂不安全省事。踏冰过河,并非妄测,而是古已有之。北宋时期,金人铁骑多次趁黄河结冰,渡过黄河进犯中原。蒙古族史诗般的东归壮举中,也曾写到,明末游牧到沙俄境内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落,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的压榨盘剥,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于1771年隆冬时节,返回祖国。由于伏尔加河迟迟没有结冰,使七万多部众因无法渡河而滞留俄境。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大江大河构成的天险,每每成为兵家成败的要素,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太平天国骁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等等。当然也有成功的范例,比如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等。
  四
  但是,无论利用什么工具渡过天险黄河,选择渡口都十分重要。鉴于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泥沙俱下,夏秋涨水,宛如巨龙难以制伏,所以古人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为征服巨龙,为交流沟通想尽办法,用尽心力,不知付出了多少牺牲与辛劳,选择出便于驯水驶舟,架索修桥,能够行旅的渡口。这些渡口一方面要地处要津,勾连各方;另一方面又要开阔平缓,无险湾激流。自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在黄河上游必经的甘肃、宁夏、青海境内,古人寻觅开辟有多处渡口,有文字记载的便有临津渡、金城渡、虎豹口、五佛渡、灵武渡、浩门渡等多处。这其中,最古远也最有名者应为临津渡,这也因其所处位置所决定。其渡口在甘肃永靖县境内,地处通往青藏高原、河西走廊乃至新疆之要冲,且又在黄河两大支流洮河与大夏河汇入黄河之前,一是上游来水较小且平缓,二是河道狭窄,便于渡河。这些优越之处,想必早被古人洞察和利用。我在踏访丝绸之路时,曾多次思考过一个问题:《史记》记载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两次“将万骑出陇西”大破匈奴,使千里河西归汉。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史学界并无争议,但霍去病从哪儿过的黄河却让人生疑。万人万骑,无桥无船,况史书记载:“来去六日,驰骋数千里,如狂飙突进。”红军西路军2万多人仅渡河就用了五天。春秋时节,河不结冰,也无法踏冰而过。所以,当年霍去病只能选择较大支流且尚未汇入黄河的上游,趁水势较小,直接涉水过河,进入青海境内,再沿大通河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这样才有可能在六日之内“过焉支山,到居延海”,突袭匈奴,夺得千里河西。俗语“马浮江,牛浮海”,意思是牛马都有一定的涉水本能,若组织有序,选择河水平缓无激流险滩,涉渡黄河是可能的事情。综上所述,霍去病当年渡过黄河的渡口,只能是临津渡。
  另据《资治通鉴》和《隋书》记载,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河右,四月,至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
  这说明,从西汉起至隋朝的800年间,临津渡一直被作为黄河的渡口并无变化。那么,距隋炀帝西行仅30年的文成公主远嫁,过黄河时也一定是在临津渡。隆冬时节,利用河面结冰,大队人马踏冰而过,便可进入青海境内的民和、乐都,至西宁,这恰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处。
  可惜的是,这处渡过张骞百人使团,霍去病万骑征讨大军,走过隋炀帝龙车凤辇,也走过文成公主远嫁车队的临津渡,已淹没于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大型库区。如今,这里水天一色,水波浩渺,游人乘船泛舟,凭吊思古,引发的只能是无限的感叹了!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