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剧种简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线腔







1线腔剧照、茂才离了岐山县选自《康茂才休妻》康茂才[生]唱段、杜十娘坐船舱我破口大骂选自《百宝箱》杜十娘[旦]唱段、为母病孝心来把神参《访江南》冯玉英[小旦]唱段;


  合阳线腔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是我国提线傀儡戏中的剧种之一,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一度曾称为“线腔戏”。线腔音乐的特色可用“激越奔放”“慷慨悲歌”概括。其唱腔的一字一板,多用哭音拖腔,擅长宣泄压抑、愤懑、悲痛等撕裂人心的情感。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来报子”,有“郭秃”遗痕,因而它历史悠久。合阳线腔偶高80厘米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无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线5至7根(头3,手2,腰1),特殊需要加至13根,线长约1米(名为“低线”);20世纪70年代后舞台更新,艺人在高空操作,“高线”出现。艺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提、拨、勾、挑、扭、抢、闪、摇八种技法,使偶人几乎可以做出各种生活与舞蹈动作,神态逼真。早期舞台约15尺见方,木柱支撑,布幔相围,两侧上下场。六人伴奏,五人操偶,往来其间,莫不应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一)线腔的形成与发展
  线腔渊源,十分久远,现在一般认为“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于机关,舞于郫间。阏氏望,谓是生人,虑其城下,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已故合阳线戏艺人雷清云早年回忆说,合阳线戏代代相传,曾为汉王立过大功。当年匈奴攻代国,汉王被困平城。代王知道西河(合阳古称“西河”)有线戏,告知陈平。陈平命工匠仿制大木偶,栩栩如生,借夜月舞于城楼。匈奴王之妻望见,心生妒忌,害怕城破之后匈奴王纳汉家女,遂网开一面,放走汉王。后来代王喜弃国,被赦为合阳侯。代王喜即汉王之兄刘仲,据《合阳县全志》载,刘仲城在今坊镇东北五里。《合阳新志资料》载,刘仲城在坊镇东北五里和阳村。艺人的传说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大业拾遗》记有:“隋炀帝使黄兖造木人二尺许,衣以绮罗,饰以金碧,能运用自如。”这记载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形象及尺寸几无二致。就是演出形式,唐·杜佑《笔麈》中的记载也和今天十分相同:“傀儡子,汉末使用于嘉会,北齐高纬尤好之”“今俗悬丝而戏,谓之偶人,以手持其末,出其帏帐之上(外)。”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的古称,“帏帐”在合阳线胡戏中称为“亮子”。表演时艺人站于亮子后面,手提木偶出于亮子之外。《通典》说唐代已把线戏列入歌舞类。《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说为梁皇所作)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诗中虽未明指即合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说明在唐代线戏已十分流行了。到了明末,合阳举人李灌(向若)与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服饰、剧目及偶人造型做过较大的改革,使之更趋完整化、戏曲化,曾随商帮到过苏州、扬州演出。清代乾隆之后,是合阳线戏的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单是合阳境内就有线戏班社70余个。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再次往苏州、扬州及北京演出。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黑池的王玉润线戏班曾往甘肃、河南、山西等省演出,当时合阳的线腔班社就有30余家。
  1952年,在县政府的倡导支持下,老艺人魏天才组织了线腔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合阳晨光线剧社”。著名艺人王孝前、王化南、王中绪均为该剧社的台柱子演员,使线腔的唱腔音乐、表演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剧社先后参加了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和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以《打金枝》一剧,引起全国和陕西文艺界的强烈反响。1957年,合阳县“新生剧团”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把线腔搬上大舞台,演出《金凤钗》,取得成功。1959年又以古典传统剧目《白汗衫》《梅花簪》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陕西省艺术表演团体献礼演出”,获得好评。1960年合阳举办“线腔艺术训练班”由名艺人肖绪发、赵敏生、白卯生、侯振华、张德胜等任教师,排演了《隔门贤》《岳母刺字》《借水》《义民册》《张飞审瓜》等剧。1961年夏天,韩成、合阳分县,“线腔艺术培训班”迁回合阳。1962年底带《钟鼓计》(由线腔传统剧目《金钟计》改编)赴省汇报演出,受到省委和各级领导和观众的肯定和支持。1963年改名为“渭南地区线腔剧团”。随着人员增多,演出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女演员的加入,结束了男演女的历史。与此同时,大荔、朝邑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线腔专业木偶班社,对线腔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线腔逐渐衰微。1977年,线腔搬上大舞台,排演了《洪湖赤卫队》和《截路》。1978年,合阳线腔剧团参加“渭南地区戏剧调演”演出李新庆改编的《考卷》,此后陆续排演了《满院春光》《猪娃儿迷》等剧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线腔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合阳线腔剧团也长期在大唐芙蓉园、合阳洽川定点演出。
  (二)线腔音乐
  合阳线腔唱腔悠扬婉转,自由奔放,明白如话,具有说唱音乐的特点,分线偶调和乱弹调两大类。
  线腔的本调是线偶调,也叫说唱调。其调式、旋律都同合阳民间流行的“劝善调”相似,述说性很强,表现的情绪极为丰富广阔。分[小滚白][大滚白][慢板][二八板]等。不论唱、白都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只用铮子轻轻伴随,表示节奏,听起来十分清楚响亮。只有在分腔时,管弦乐和梆子才接奏唱腔最后一节,并伴奏过门。不少的过门都是模拟着唱腔进行,节奏强弱多寡可以随着唱词的语势和感情的要求而自由变化和增减,根本不受板眼规律的限制。在行腔吐字上不用丹田音,而用口音。下滑的音程显得短促而急迫,善于表现细腻、缠绵、婉转和如泣如诉、悲愤怨怒的情绪,多用于小生、小旦。[慢板]和[二八板]是主要唱腔,就速度讲有紧,慢之分;依情感有欢音、苦音之别。其句式有十字句、七字句和长短句(剁句子)。
  乱弹调据说是吸收“同州梆子”慷慨激昂的特点演变而成(也有说是“山陕梆子”或“勾腔”的唱法),分[慢板][二八板][垫板][带板][二导板]等。伴奏乐器除铮子、马锣不用外,其余均和线偶调相同。所不同者是行腔时仍用乐器伴奏,梆子击节,而且节奏较严格,宜于表现激越悲壮、人物内心激烈动荡的复杂情感。
  线偶调和乱弹调因为在调性上有着文静委婉和热烈喧闹的差别,所以过去很少混用,一个角色更不能在同一唱词中随意转入它调。线腔搬上舞台后,为了进一步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两种情感,所以尝试转腔取得成功。这应当看做是一个可喜的创新。
  1.基本板式
  (1)线偶调
  [大滚白] 是冤仇戏里常用的板式,节奏自由,记为サ,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随剧情而变,擅长于表现悲愤、哀怨的情感。句子字数不限,有一句和多句之分。
  [小滚白] 是[二八板]的哭腔叫板,记为サ,常用于生、旦行当,有特定的起法和过门。
  [慢板] 为2/4节拍,速度较慢,多用于生、旦。因起法及所表现的情绪不同,[慢板]又分“铜器慢板”“阴司慢板”“马锣慢板”和“截子慢板”四种。
  铜器慢板用于表现忧伤、哀怨等情绪。阴司慢板旋律低沉,用于生、旦起死回生时演唱。马锣慢板主要表现旦角潇洒、活泼的性格。截子慢板多用于本戏开始。
  [二八板] 为1/4拍,是线腔最常用的板式,适宜于各种角色,能表现各种情绪。既可独立成段,也可与其他板式连接使用。[二八板]的唱腔旋律按角色有生、旦、净、丑之分,按速度有快慢之别。
  (2)乱弹调
  [慢板] 为2/4节拍,分有普通慢板和净角慢板两种。普通慢板用于须生、武生演唱,净角慢板专用于各种净角演唱。音调高亢激昂,速度较慢,富有极强的旋律性和歌唱性。
  [二八板] 为1/4节拍,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可容纳各种长短不一的唱词,是乱弹调的常用板式。
  [带板] 记为サ,1/4节拍,富有强烈的戏剧性,常常是当剧情及人物感情上升到高潮时使用这种板式。其唱腔在节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打散唱,也叫紧打慢唱,节奏紧密,激情奔放。一种是规整叼句子,为1/4节拍,节奏稳健,铿锵有力。[带板]可单独成段,也可与其他板式连接使用。
  [垫板] 也称[箭板],散节奏节拍形式,记谱为廾。既可独立成段,也可与其他板式连接使用。
  [二导板] 只有一个上句,前六字为整节奏节拍形式,后四字用散唱。七字句前四字为整节奏节拍形式,后三字用散唱,记为サ,用于[二八板]转[慢板]之间,属过渡性唱句,不能单独构成唱段。
  2.伴奏曲牌
  线腔曲牌分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种。
  弦乐曲牌常用的有[银纽丝][杀妲己(又名长城)][重台][假重台][三变头][扭门拴][十娘奉琴]等十多种,用以表演舞蹈或过门间奏。
  唢呐曲牌有[大开门(分慢板和紧板)][朝天子][水龙吟][小开门][柳青娘][背娃娃][石榴花][粉蝶]等,分别用于迎旨、朝拜、安神、坐帐、调兵等场景。
  这些曲牌大多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借助不同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方法形成独特风格,既优雅活泼,又高亢激昂,红火热闹。
  (三)唱词结构
  线腔的唱词结构分十字句和七字句两个基本形式。十字句唱词结构是三、三、四,七字句的唱词结构是二、二、三。各板路的分腔互相有别,如十字句,在[慢板]中是前三后七分两腔;在[二八板]中上句分腔,下句却一气唱完,不再分腔;而[尖板]每句虽也分腔,但都是前六后四的形式。当落板时,无论[慢板]或[二八板],都按前六后四的形式来分腔。唱腔的倚音、滑音,以及陪衬于唱腔和落尾的“安寒”“哎嗨”“央吭”等虚词,结合了地方语音、乡土民情,成了本剧种唱腔上最突出的特点,尤其丑角在唱腔中常有“乃乖、乃乖、一乃乖”的衬句。
  (四)器乐
  线腔的器乐都设在舞台左侧,分文、武场。
  1.文场器乐
  文场特用乐器是皮弦胡,也叫母胡胡,其声嗡嗡浑圆,与演员唱腔配合默契,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发音圆浑、明朗,富有颤味的马锣,更能显示线腔的独特风格。还有唢呐、月琴、三弦等。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武场器乐有马锣、鼓、铙、锣、笛、马号、鼓板、铰子、梆子,虽和别的剧种尽同,但因演奏方法有别,时而如泣如诉,给人以凄楚之情;时而如万马奔腾,又给人以豪迈之感。
  线腔的锣鼓经根据用途分开场锣鼓、动作锣鼓、板头锣鼓三类。开场锣鼓中套数较多的是[十样景],用双唢呐主奏,锣鼓伴奏,紧张热烈。早期的传统木偶线腔的演出,因受舞台限制,动作表演简单而少,锣鼓也少,而且随意性很强,许多锣鼓是即兴演奏。搬上舞台后,不仅武场使用的打击乐器与秦腔的打击乐器基本相同,包括所演奏的锣鼓经曲牌名乃至演奏技法也基本相同。
  (五)线腔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线腔剧目颇为丰富,传统剧目大致分为爱情戏、历史戏、公案戏三类,有500余种,向有“十二鸳鸯”“十二龙凤”“二十四卷”“七十二图”之说。最受欢迎的是“三箱(厢)”(《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谪仙楼》《鸳鸯楼》另说是《白玉楼》),“双钗”(《金琬钗》《双凤钗》)以及《蝴蝶杯》。折子戏有《十八女》《秃子闹房》《隔门贤》《吊打秦琼》《度林英》等。
  现代戏有《我想错了》《截路》《考卷》《满园春光》《猪娃儿迷》《银花怒放》等。移植、改编的有《红石钟声》《沙家浜》《红灯记》《第一个浪头》《洪湖赤卫队》等。
  线腔在发展过程中,用心浇灌了这朵艺术之花的艺人何止几个!可惜没有文字记载,只能根据现仍健在的老艺人的回忆,把近百年来的有名演员列举出来。
  1.说戏的
  颜喜牢,诨名“红眼娃”,坊镇东清善庄人。党晴梵的《华云杂记》里记载他“唱小旦绰约缠绵,唱小生风流蕴藉,唱正生慷慨激昂,唱正旦声情并茂,有时唱净,悲凉雄浑”,是一个“多面手”。
  王汉武(六八儿),西中雷人,与其弟七二儿同为线腔艺人,特别擅长演苦戏,声情感人,能使台下人落泪。
  王孝前,沟西紫光村人,吐字清晰,发音洪亮,擅长说“斯文戏”,为线腔培养了不少有艺术才能的人才。
  李银选,即“狼咬儿”,临皋村人,自成戏班多年,对说“斯文戏”如“三箱二楼”等,有超人独到之处。
  王玉蕴,又名“玉润儿”,合阳北黑池人,是继承“斯文戏”传统主流的名艺人。
  还有王化南、魏天才、肖绪发。此外党朝斌(又名必必子,六八儿的外甥)、王梆子(十八娃)、严子祥、永娃子、王金弟、庚喜、王定奎、雷振南、王锁娃(十一娃)、李和儿、党凤山、党定牢、李玉相、六儿、王云亭、屈印娃(十二娃)等比较出名。
  2.搭戏的
  有行玉贵、福林、杨庆娃、李起定、王起子、屈禄把、魏昌印、王存牢、李润四、王登科、贾平儿、雷六儿、张拴定、党银元、孙串平、丁娃、吕西林、七娃、申娃、郭宝山、白三印、王进城、昆生等人。
  3.提线的
  有六溜儿(姓王、又名六六子)、杨高郎、刘升庆、王棣娃、邵庚申、王忠绪、赵谋儿、杨连城、暴牙、王良儿。
  4.拉皮弦胡的
  较为有名和被群众称道的有曹贯儿(北伏蒙村人)、卢禄儿(夏阳村人)、李川儿(南顺村人)、张青云(百良党家河人)、魏润生(西中雷人)、白卯生(北知堡人)。此外还有东和清、升林、侯昆瑶、雷庚寅、贺老六、余云云、刘天顺、雷清云、赵成弟、张拴娃、郭怀庆、挖柱等人。
  还有一些老艺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写了一些剧目,如六八儿编了《小寡妇要活》《两狼山》(与其他剧种不同)、《人之初借钱》,雷定奎编了《二姐娃做梦》等。
  出 处: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