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指挥“切尾巴”战斗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率领的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刚到吴起镇,尾追的国民党部队就到了镇西的头道川,成了拖在红军后面的一条“尾巴”。
    这条讨厌的尾巴,主要是宁夏马鸿逵、马鸿宾和东北军白凤翔部的骑兵,是红军过六盘山后跟上来的,不时与陕甘支队的后卫部队交火,毛泽东决心在吴起镇把它切掉。
    “切尾巴”的战斗,是分为两步进行的。头一步在19日,是干部团学员连打的;第二步在21日,是陕甘支队的主力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打的。
    10月19日上午,当陕甘支队第二、第三纵队还在吴起西头道川王畔子时,尾追的敌骑兵就袭来了,截断了三纵队后卫团的两个连及收容队。毛泽东得到报告后立即对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说:“后面的敌人是条讨厌的‘尾巴’,一定要把这条尾巴斩断在苏区门外。”根据毛泽东的命令,干部团的学员连接受了阻击敌骑兵,掩护主力在吴起镇集结的任务。
    10点左右,头道川出现了3个敌骑尖兵,搜索前进。不一会儿又出现了30多骑兵,走进了红军干部团学员连的伏击圈。当敌骑兵进入射程时,学员连的机枪、步枪一齐吼叫起来,走在前面的3个尖兵首先滚下马来,后面的敌人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也纷纷落下马来。受惊的战马有的摔掉主人满山乱窜,有的拖着主人撒蹄狂奔。
    停了不到一刻钟,一连敌骑兵挥舞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马刀,直向学员连阵地扑来。干部团学员连的战士,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干部,他们隐蔽在简陋的工事里,不顾衣单腹肌,冒着初冬的寒风沉着应战。当气势汹汹的骑兵进入伏击圈时,碰到的又是红军轻重武器的一阵猛射。顷刻间,杀气腾腾的敌骑兵,和他们的前卫排一样,死的死,伤的伤,全被打下马来。部分敌骑兵还想挣扎,却遭到学员连特等射手的一阵点射,一枪一个,弹无虚发。敌人的第二次进攻失败了。
    太阳偏西的时候,3架敌机飞临阵地,到处乱扔炸弹,为敌骑兵助威。紧接着敌人的迫击炮、轻重机枪也一齐向红军阵地扫射起来。霎时间,炸弹、炮弹声轰隆作响,震得地动山摇。红军阵地前后左右,烟火冲天,对面看不见人。敌人一面轰击,一面又集结了一个营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冲来。这次敌骑兵在红军射程之外就下马,顺着小河沟运动到离红军阵地二三百米的田坎下。炮火刚一停下,一营敌人忽地站了起来,挥舞着马刀向红军阵地涌来。对付下了马的骑兵,红军更有经验,敌人一到,红军所有武器都叫了起来,在飞啸的子弹声中,在成排的手榴弹爆炸声里,敌人一个个倒下。顷刻,敌人的嚎叫声被湮没了,马刀的闪光不见了。敌人滚的滚、爬的爬拼命往回窜。
    经过红军的几次打击,敌人不敢贸然进攻,连伤兵、尸体也不要了。激战了一天的山沟,暂时恢复了平静。
    暂时的宁静,预示着更大的战斗就要到来,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部之三十五师、三十六师、三十二师的4个骑兵团正部署着更大的反扑计划。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击败敌人骑兵的追击,就在一纵队干部团学员连阻击敌人的时候,毛泽东于19日下午7时,致电还未到达吴起镇的支队司令员彭德怀,速来吴起镇研究阻击敌人的作战方针,并指示一纵队政委聂荣臻到前面看看情况,以便好下决心。聂荣臻到前沿阵地视察之后向毛泽东报告说,应该出击,别看敌人在马上气势汹汹,但真的打起来,他们一定要下马和我们作战,既要战斗,又要招呼马匹,战斗力就会下降。
    19日晚,毛泽东在吴起镇新窑院山坡下一座大窑洞里,召开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阻击敌人的作战计划。听说准备打仗,要将敌人消灭在西北苏区之外,干部们情绪一下子高了起来,长途行军疲劳的感觉一扫而光,争着抢任务。
    20日天一亮,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领导人登山察看地形,作具体部署。陕甘边界沟壑纵横,山丘起伏,洛水环绕群山,穿山越谷。毛泽东不顾山高沟深登上大峁梁,站在大山之巅察看,在思考着如何在这用兵之地上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经过察看后,毛泽东、彭德怀及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就如何打好这一仗进行了具体部署。随即毛泽东亲自为红军陕甘支队各纵队拟写了作战命令。各纵队分别进行战斗动员,号召战士奋勇杀敌,斩断追击红军的尾巴,打好中央红军长征到西北苏区的第一仗,配合红十五军团粉碎敌人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中午,毛泽东、周恩来等又在新窑院召见了地方干部,要求地方游击队和苏区党组织、政府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筹集粮食,团结战斗,将敌人消灭在苏区大门之外。当天下午,地方游击队就给中央红军派来了向导。21日天不亮,各乡群众在苏维埃政府的组织下,牵驴拉马,人推肩挑,从四面八方给中央红军送来了小米、荞面、猪和羊,为战斗胜利做好了物质准备。
    20日黄昏,陕甘支队各纵队指战员经过一天的休整,个个精神饱满,在游击队和群众的带领下,分别进入预定地点:二纵队埋伏在头道川杨城子一带;一纵队隐蔽在头道川与二道川之间的大峁梁(亦称平台山)一线;三纵队设伏在三道川蔺砭子一带;总指挥部设在一纵队后面。3个纵队形成一个钳形包围圈,只等敌人进入。
    21日凌晨4时,毛泽东等从吴起新窑院出发,跨过洛河,从二道川前登上大峁梁。毛泽东来到大峁梁的一棵杜梨树下,让警卫员陈昌奉在此修了一简单工事,设立前沿指挥所。毛泽东在仔细检查了各纵队的临战情况后,便胸有成竹地对陈昌奉说:此战必胜,我要睡一会儿,枪声激烈时不要叫,稀疏时再叫醒我。
    上午7时许,太阳刚刚升起,三纵队就在塔儿湾与敌三十五师1个团交上火。敌人挥着大刀,借着马匹的优势,呼喊着向红军阵地冲来。在红军战士猛烈的打击下,敌骑兵纷纷落马,乱作一团,慌忙向西北面的大峁梁逃窜,三纵队紧追不舍。逃敌刚到大峁梁就遭到等候在此的一纵队的迎头痛击。在一、三纵队的前后夹击下,敌骑首尾不能相顾,前不能进,后不能退,骑着马在原地乱转,眼看着一排排倒下,只好豁着命向头道川沙坬子方向窜去。敌人另外两个骑兵团妄图增援,结果被溃逃之敌冲散。黄马、白马、黑马相互冲撞,乱作一团,真是人踏人,马踩马,未被红军打死,却叫自己的马匹踩亡。头道川之敌骑兵主力三十六师发觉右翼三十五师遭红军伏击后畏缩不前,红军二纵队乘机在杨城子、枣树湾一线向其发起攻击。这时整个战斗全面打响,枪声、炮声,回荡山间,震耳欲聋,人喊马嘶,战斗十分激烈。在红军的强大攻势下,敌骑兵作用无法发挥,只好向沙坬子、柳树湾一带逃窜。红军乘胜追击40余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歼敌骑兵1个团,击溃3个团,缴获战马数百匹及枪支弹药等。
    “切尾巴”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巡视了战场。面对满山遍野的敌军尸体和战马死尸,他十分风趣地说:“步兵追打骑兵,这是个创举啊!”毛泽东看到站在身旁的彭德怀慑服敌人的威武形象,大将风度,诗兴油然而生,默默吟诵着一首赞美彭德怀的四言六绝。回到吴起驻地,毛泽东摊纸挥毫,龙飞凤舞地写下了:
    山高路险沟深,
    骑兵任你纵横。
    谁敢横枪勒马,
    惟我彭大将军。
    恰巧彭德怀走进毛泽东办公室,看过诗稿,十分谦逊地笑着说:“主席,你这首诗,还需改改才好。”毛泽东认真地说:“那你就改改吧,诗就是要千锤百炼,才能炉火纯青。”说着把笔递给彭德怀。彭德怀拿起笔,醮饱墨,一句一句地推敲起来:诗的前三句,毛泽东高度集中地描绘出陕北的地理特点,使人一读,就仿佛看到了陕北群山蜿蜒绵亘,沟壑纵横,正是红军打伏击的用武之地。而这种地理环境只对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有利,而不利于敌之骑兵,任他骄蛮纵横,又能把红军怎么样呢?谁敢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横刀立马呢?这一反问,既表现了红军的骁勇无敌,又显示了红军藐视强大敌人不被强敌所屈服的英雄气概。谁堪称这样的英雄呢?想起举行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是彭德怀挥洒浓墨,将第四句改成了“惟我工农红军”。
    毛泽东接过诗稿,看着彭德怀遒劲的字体,脸上显露出喜悦的表情:“你从表现工农红军的角度去改,真是一字值千金。但,这一改动,变了我写此诗的主题,因此,我不同意你的改动,仍用‘惟我彭大将军’这一句。”
    当天下午,各纵队召开祝捷大会,欢庆“切尾巴”战斗的胜利。会上大家高兴地唱着自编的歌曲:九月里来刮秋风,红军来到分水岭,为了救国救人民,打了步兵打骑兵!
    “切尾巴”战斗,是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西北苏区后打的第一个胜仗,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实现了毛泽东不将敌军引进西北苏区的战略决策。这一仗,使历史名地吴起镇更加威名远扬。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大峁梁指挥的这次战斗,吴旗县人民政府于1956年将此山改名为“胜利山”。
    (姚文琦)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