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善抓商机携手赢

元末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蒙古族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但蒙古势力并没有被彻底消灭,残余的元军势力退守漠北,扩廓帖木儿部,拥有“骑兵十万,步兵倍之”,屡犯兰州等地,与元顺帝妥帖木儿,元太尉纳哈遥相呼应,分三路钳制明军,甚至兵临通州,直逼北平。为了有效防止蒙古南下,明政府在辽东至嘉峪关沿长城一线,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镇”,合计驻兵数40万之众。这就在长城沿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消费地带,为了解决驻军的军需供应,明政府采纳了户部尚书郁新的建议,实行“食盐开中”的新经济政策,鼓励商人把粮食、草料、衣物、油棉等物资送往边镇,以盐引作为酬劳。商人领到盐引后可以到指定盐场换盐,拿到政府指定的引地进行销售,这就改变了食盐专卖政策,把边防建设与盐政管理结合起来。洪武三年(1370)“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以所给引自赴所在官司交之,如此,则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如此,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洪武二十年,召商输盐政策转变为纳粟中盐,即由商人自购米粮送往各仓,用粮价、运费交换盐引,并于洪武二十八年形成定制。这样就使食盐开中有了独立的经济意义,在边镇形成了巨大的粮食市场。山陕商人近水楼台,把大量粮草、铁器、茶叶运往边镇以换盐引,或在边地雇人垦荒种地,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以换取盐引,迅速获取厚利,共同走上了“输粟中盐”移家淮扬的业盐道路。在食盐开中初期,盐引不得转卖,山陕商人参与输粮换引、用引支盐、贩盐有盈的全过程。两淮盐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区,额产最多,品质最好,盐价最高,行盐地最广,人口最密集,且交通方便,商人获利最厚,故明代商人只于“两淮报中”,山陕盐商在两淮的经济力量迅速增强。在明代中前期,“淮盐以西商为大宗”①。明代成化三年(1467),“叶琪变法”后,以银买引使得输粮换引失去了经济意义。山陕盐商出现分化,山西盐商在长芦和河东取得了控制权,陕西盐商则在四川地区取得了井盐的控制权,与徽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
  散居在陕西边外的西北少数民族,对明政权疑虑观望,明王朝担心他们与元朝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对抗明军,因之对其采取了笼络控制的策略。而当时西北少数民族对中原在经济上的依赖主要是茶。他们以游牧为生,吃牛羊肉喝奶酪,绝菜蔬,主要从茶叶中摄取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绿色物质,因此“不得茶,则困以病”②。为了安抚少数民族,同时也为了从其手中获得优良的战马,明政府继承并进一步完善唐宋以来的“茶马交易”,在陕西西部边境设立了河州、洮州、西宁、甘肃四个茶马司,在徽州(今甘肃徽县)设立茶引批验所,负责陕西的茶马交易事宜。从洪武初年(1368)到弘治三年(1490)明政府实行官办边茶和供赐纳差制度,到弘治三年实行政策转变,转向官督商办的边茶开中政策。弘治三年“令陕西巡抚并布政司出榜招商中茶,给茶引巡茶御史中挂号,于产茶地收买茶斤,每引不过百斤,每商不过三十引,运赴原定茶马司,以十为率,六分听其货卖,四分验收入官”,并规定“每引仍给附茶700到420斤”③的物质刺激。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商人贩运边茶的积极性,促使陕西商人大规模地走上了边茶贸易的经营道路,并在西北边茶贸易中开始就居于“通行领袖”的主导地位。这也影响了山西商人,使他们逾河贩茶也走上了贸易茶叶的道路。边茶开中政策也扩展到了山西边镇,弘治十四年(1501)“大同、宣府、延绥三镇又开中茶叶九百万斤”。借助边茶开中的政策东风,山陕商人在西北地区长足发展;出略阳入秦州(天水)是茶马古道入甘肃主要通道,这条商道上遍布山陕商人的足迹,天水“甘省东西衢地……商人以秦晋两帮为多”④。清代改变了茶叶官营的“茶马交易”政策,实行“兰州道理”的商茶体制,使得山陕商人在西北地区势力大增,陇右的商贸长期掌握在山陕商人手中,陇人彭英甲在《陇右纪实录》中指出,“(甘人)家园株守,无百里可负贩之人,所以省会及各属,凡商业稍有可观者,山陕人居多”;⑤近人刘向东指出“自上世纪以来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在兰州经商的商人多非兰州本地人或是甘肃人,相反多山、陕、平、津商贾”;⑥出兰州的陇西三大都市甘、肃、凉是山陕商人纵横捭阖的广阔天地。凉州(武威)“商人以陕籍为多,晋人次之”;⑦甘州(张掖)光绪年间筑有陕西会馆和山西会馆;⑧肃州(酒泉)“输入品由东大道来者,以陕西之大布及纸张为大宗……商人以晋人为多,秦人次之”。⑨
  推动两省商人联合走向联合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与徽商竞争的压力。明代初年,称雄中国商界的是秦商与晋商,他们是在中国兴起最早的地域性商帮。当山陕商人携银动辄上千万两赴江南贩布时,徽商才携银五六百两到江南购布,使山陕商人有效地占领着江南棉布市场的份额。明中叶叶淇变法后徽商依赖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在淮扬盐场迅速崛起,压倒了陕晋商人。万历《歙志》中沾沾自喜地说:“《传》之所谓大贾者……皆齐燕秦晋之人。而今之所谓大贾者,其有甚于吾邑。虽秦晋间有来贾维扬者,亦苦朋比而无多”。⑩“苦朋比而无多”正反映了那时山陕商人的实际。因为山陕商人走上经商道路时,多是农民进城经商,他们资本积累不足,多以中小商人为主。加之,各自为政,力量分散,自然难以抵挡徽商的优势竞争。到了清代,在全国各大商埠与山陕商竞争的还是徽商,如在汉口,山西帮经营的有茶叶、布匹、药材、皮货、典当、纸张、果品等行业,陕西帮经营的主要是牛皮、羊皮、羊毛、生漆、水烟、药材、茶叶。而徽商经营的不少与山陕商帮的货物相同,有的是买方和卖方的关系,有的是经营同一个行业,因此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克服“苦朋比而无多”的现实困难,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胜出,两省商人不得不联起手来,合帮与徽商抗争。
  这些都使两帮商人从明初起就结合在一起,携手互补,在明清时期五百年的商业史上演绎了联合发展的管鲍佳话。
  ① 刘光贲:《烟霞草堂文集》卷6。
  ② 张廷玉:《明史》卷80《茶法》。
  ③ 张廷玉:《明史》卷80《茶法》。
  ④ 嘉靖《秦州志》卷2。
  ⑤ 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16。
  ⑥ 刘向东:《兰州服务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⑦⑧⑨ 林竟:《西北丛编》,神州国光社民国二十二年版,第161、176、187页。
  ⑩ 万历《歙志》序。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