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陕商精神

陕商精神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月儿总是故乡明

陕西商人一般是12岁离家外出学习生意,6年学成归乡娶妻完婚,然后继续去外地经营生意,直到60岁告老还乡。这期间,一般商号是10年为一个“屯期”,回家探亲一年,后来四川雅安在陕商中有影响的“天增公”号老板姚文清实行人性化管理,提出将“屯期”缩短为6年,得到了陕商的普遍响应,这样陕商一人只身在外闯荡48年,一生只能回家8次。身在异乡为异客,故乡永远是他们怀念的心灵忧伤。因为山陕商人的传统是客地经营不许带家眷。这一则是客地经商携带家眷,“有女在军中,唯恐名不扬”,不利于商人专心致志做事;更重要的是,在陕商实行“东西制”的管理体制下,掌柜从财东手中领取资金,为防止掌柜携资潜逃,将商人妻儿老小放在家乡,也便于财东实行监督。“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以确保资金安全。在这种体制下,商人只身在外闯荡,妻子儿女爹娘戚舅留在家乡。在商人外出经商期间,为了给家人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在其外出期间使家人得到邻里乡党的守望相助,商人不得不从事大量的家乡公益建设,以结缘相邻,博取“乐善好施”的好名声,为家人维系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陕西商人大规模从事家乡公益建设,在明清的十大商帮中是有口皆碑的。三原“友槐公,卒之前亦出数百金,分散三党之戚”①;师庄南“以百麦输泾阳,以婿百二十石输三原,又输谷种数十石,输缮城二百金,缮河桥二百金”;②贠维新“万历壬辰葺邑城郭,癸巳建石梁,捐助几二百金”③;富平李月峰“捐赞擎石”重葺县北石桥,乡党皆碑。④
  而三原商贾捐资修建三原城中龙桥更被称为古今佳话。据李维祯《创建龙桥碑记》载,三原“邑南北两城,清河贯其中,故架木为桥,不可久,水涨桥败”,盐商后裔太子太保温纯倡为石桥“计度费可五七万金,先以千金为倡,邑人及监司守令各捐助有差……继之厥绩而成”。其中贠维新捐近“二百金”,师从政捐“二百金”,王一鹤亦捐了不少钱。⑤凤翔的塔寺桥亦是由商民1520余户,集资1600余络,重新扩建而成人车分道、三轨行驶的石拱桥。⑥渭南孝义镇富户赵家捐资了华山千尺幢上的铁锁链;渭南西塬阳郭镇贺家洼贺家捐资修建了沟通渭河南北的渭南油河大桥。⑦
  ①③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第1页。
  ② 来俨然,《自喻堂集》卷2。
  ④ 李因笃:《受祺堂集》卷4。
  ⑤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第7页。
  ⑥ 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379页。
  ⑦ 李刚:《陕西商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