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清代潼关“万新合”酱园老板——姚三才








陕西潼关,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清代它是出入关中的税关所在,又是连接晋、豫的交通枢纽,一关踏三省,经济发达,涌现出不少的富商大户,他们的代表就是名闻全国的“万新合”酱园老板姚三才。
  一、清代潼关的基本情况
  潼关以水得名。郦道元《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①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居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成为“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关东屏障。
  潼关创建时代久远,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元211年,曹操曾于潼关破马超②,由此可知潼关在这之前已开始建置了,后经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周长约5公里,北面与东北为版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门6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潼关东约3公里,有一禁沟,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土台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
  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北周末年,杨坚在洛阳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所得,金朝后来为蒙古军队逼迫,迁都汴京,将兵力完全集中于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当蒙军包围汴京时,首先夺取潼关。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③
  潼关城地处黄、渭二河交汇处,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风陵渡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④,成为连接豫晋的水旱码头。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攘攘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的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清代诗人淡文远曾有咏《风陵晓渡》诗:
  洪波一片接天时,
  几叶扁舟渡晓晴。
  秦晋漫云南北限,
  此陵自古达潼城。
  在清代的潼关,有一家专门出产酱菜的酱园,它就是潼关“万新合”酱园。该园生产的酱笋,天下闻名,慈禧西狩时,曾作为贡品供奉宫中,受到慈禧的褒扬。190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酱笋与西凤酒一道获金质奖,成为陕西的骄傲。“万新合”酱园的创始人就是名扬关中的潼关富商姚三才。
  二、姚三才的创业过程
  潼关酱菜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大约在1620年前后,山西省临猗县临晋镇陶唐村有个叫姚三才的人,因家底薄,人口多,便来到陕西潼关谋生,到一家油坊里当了伙计。若干年后,掌柜告老,见姚氏忠厚老实,又会当家理财,有意将此店托付于他,就这样年近而立的姚三才由伙计变为掌柜,他用自己所存蓄的钱,又扩大生意,兼卖青菜,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康熙年间,天下大局已定,社会安定平稳,人民安居乐业,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就在这个时候,姚三才发现自己所卖青菜在盛夏难以存放,冬季又难吃到蔬菜,于是就萌发了在酱菜行业有所创新的念头。他苦心钻研,潜心试验,先是用盐腌制,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良,最后用盐腌制完后再用酱腌,这样最初的潼关酱菜便问世了。潼关酱菜上市后受到了百姓和达官显贵的大力称赞和欢迎,因为酱菜的味道和色泽确实不同于一般的咸菜,它色泽红黄鲜润,味道酥、脆、香,咸中带甜,芳香可口。
  潼关酱菜所以出名与潼关的自然生态有直接关系。潼关水土沃异,黄河、渭水流淌灌溉,种出来的各类瓜果生脆甘甜,蔬菜皮薄肉厚,特别适宜腌制。尤其是潼洛川道里出产的莴笋和小麦的生长期一样,没有空心,上下一样粗细,又名“铁杆莴笋”,高度有60公分,径粗5公分,腌制成以后久放不坏,营养价值高,红中透黄,色泽鲜亮,品之别具风味,与甘露、银条、黄瓜、苤蓝在一起,用甜面酱分四次腌制,味道更加鲜美,再配上桃仁、杏仁、花生仁成为“八宝小菜”,另外再通过几道工序可制成“什锦包瓜”,形成了极具潼关历史文化底蕴的名优特产。
  有了“八宝小菜”、“什锦包瓜”这样的名牌产品,姚三才逐渐在潼关有了名气。他抓住机会就在潼关石桥西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酱菜的店铺,名曰“万新合”酱园。“万新合”的创立和发展开辟了潼关酱菜历史的新纪元。首先它创新了一套完整的配料制作工艺,并逐步加以完善,甚至在切菜的刀法上也有讲究。其次是自己打了一口井,因井水甘洌,水质纯正,腌制出的酱菜质量更加上乘,改变了以往用黄河水腌制酱菜的老习惯。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万新合铺面扩大到3间,白银万余两,在南北街,东西街分设万顺合、万盛合、万新东号,酱缸三千多口。道光十年(1830年),在东街开设万盛源号,3间门面,白银约5000两,姚姓同乡王盛哉任经理。到同治年间,万盛源有厅房5间,酱缸2000余口,四五十人,资本发展成万余两白银,专卖酱笋酱菜。姚三才还在老潼关分别开设了万顺合、万新东、万盛德、万顺栈、万盛合、万盛东等十多家酱园分店,分号遍布于潼关、华阴、渭南、西安、咸阳和汉中等地,经营酱笋、八宝酱菜、酱瓜、糖蒜、面酱和豆酱等酱货,尤以酱笋和八宝酱菜最负盛名。因产品精良,店铺增多,皆以“万”字冠其名。据清代《内文献》记载:“陕西潼关久著历史,而城内外潼河沿岸水土优美,所产之酱笋酱菜为全省之冠。清时列为贡品。万盛源自清道光年间,专制新品,历百余年,精益求精。”清代道光年间,酱笋曾被列为皇宫贡品,称为“廷笋”,1915年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陇海铁路通车后,又在潼关老县城西关火车站附近增设门市部,阌乡(今河南灵宝)、华阴、朝邑、咸阳凡有万字连号皆为姚姓铺面。新中国成立前夕,总号、分号160余人,以姚姓为主的股东29户。新中国成立后,专营酱菜业的有10户,以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日益完善,产量、产值逐年增加。⑤
  三、“万新合”酱菜的特点
  潼关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是“一脚踏三省”的水旱码头,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由于潼关酱菜品味独特,人们竞相购买,相互传颂,使“潼关酱菜”成为陕西的名特产品,人们以能买到潼关酱菜赠送亲友为快事。1924年7月,鲁迅先生与津京文化名人十余人,赴西北大学讲学。八月四日鲁迅自水路离西安,八日午抵潼关,花一元钱买酱莴苣十斤。十五日“晨访季市”,赠以西安小古玩、碑帖及“酱莴苣二包”。十九日“寄紫佩信及酱莴苣一包”。一时传为佳话。
  “万新合”酱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如下基本特征:
  (1)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区域特征。潼关酱菜诞生于陕西潼关,几百年来,它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特征名扬海内外。它既是古代酱业前辈不断总结经验、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酱菜行业中的珍品。潼关酱菜诞生于黄河岸边,这里独特的水土地质条件决定了潼关酱菜的独特风味。首先,潼、洛河川道产的青笋质脆味甘,但若将青笋种子种植在川道以外的土壤里,却始终长不大:其次,酿制酱菜的水质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曾在潼关酱园工作多年的老工人,告老还乡回到山西原籍,用同样的传统工艺,脆制的酱菜却始终达不到潼关酱菜的质地和口感,这就更进一步证明潼关酱菜“独”有的区域特征。
  (2)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味特征。潼关酱菜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酱香浓郁,酥脆香甜,在全国酱菜行业中独树一帜,有较强的影响力,在市场中有很强的竞争力。酱菜虽属普通食品,各地皆有,但潼关酱菜与众不同,色泽红黄透亮,口感酥脆香甜,适合下饭,有着独特的风味,享有“十里放香”之美誉。
  以酱笋为例:首先选料考究,腌制的盐笋必须以潼、洛河川道生产的青笋(铁杆笋)为原料,这种笋不同于一般的菜笋,成熟后不空心,皮硬肉脆,且不变形,是腌制酱笋的最佳原料。
  除了得益于独特的水土自然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工艺流程复杂,要求十分严谨,青笋从收购到腌制成品,大致通过以下步骤:
  青笋→刮皮→剁节→选料→盐水浸泡存放保管→清水拔盐→第四道酱→第三道酱→第二道酱→第一道酱→后熟封存→清洗→包装→灭菌→检验→出厂
  面酱是腌制酱菜的必备辅料。酿制上乘的面酱需用优质面粉,进行制坯发酵、酿造等工艺流程。
  酿制过程:用水和面揉匀(不用酵面),蒸成死面馍,下笼晾到不烫手时掰成四块,入室摊在发酵案板上,关闭门窗(温度保持在35℃左右),发酵4~6天,待馍块表面密布黄绿色菌毛,入缸用饱和的盐水浸泡3~5天,搅成糊状,置烈日下曝晒,根据晒酱所需浓度可适当加入盐水,每天定时翻搅3~5次,晒到所需色泽即可。
  以上这些工艺流程,全部需用手工操作,不论是晒酱、搅拌还是笋段入酱倒缸,都需在烈日下操作。
  万盛园公司至今仍按照传统工艺操作,酱菜生产的主要环节一直保持手工操作不变,因而酿制的酱菜风味独特,具有酱香浓郁、回味悠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⑥
  ①郦道元:《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4,《河水》。
  ②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1,《武帝纪》。
  ③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潼关”。
  ④嘉庆《续潼关县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2,“建置志”。
  ⑤陕西省潼关县酱菜食品厂:《潼关酱菜历史发展情况介绍》。
  ⑥陕西省潼关县酱菜食品厂:《潼关酱菜历史发展情况介绍》。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清代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