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富有创新的织锦能手——苏若兰















在中国周代形成的“工商食官”体制下,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是交织在一起的。春秋战国以后,私人商业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但它与手工业并没有彻底分离,一般还都采取了“前店后场”的经营形式。在前秦的陕西武功,就产生了一位名盖后世的织锦能手,她就是创作绝世《回文诗》的苏若兰。
  一、纺织业与《回文诗》
  人类衣服的发明与爱情有关。据说在《创世纪》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本来都没有穿衣服。有一天,夏娃用藤条将树叶穿起来,围在自己的私处。亚当见到后,十分惊奇地发出“咦”的惊叫,从此人类就有了“衣”的发音。可见,人类衣服是为了遮羞和保暖而产生的。在中国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粗糙的麻布编织物化石;到了原始社会中期,人类已经学会了手工纺线和编织,西安半坡母系社会遗址,已经有了大量的纺锤和普遍的麻质衣物,人类已经迈开了纺织的步伐。进入文明社会后,周代的陕西“周原芜芜”,成为中国丝织的起源地,黄帝的夫人嫘氏“教民纺织”,在陕西传授了丝织技术,丝绸纺织已经成为妇女们普遍的生产方式。《国风·豳风》中记载,那时的陕西是“春日载阳,女执懿筐,采尔柔桑,为公子裳”,并且晚上都不得休息,继续聚集在一起,整丝纺织,“入夜,则相从夜绩,以省膏火也”。
  到了秦汉,麻布和丝绸的纺织已经成为社会基本的手工生产部门。在汉代,家庭纺织已经很普遍,《乐府诗集·焦仲卿妻》记载,汉末焦仲卿妻子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①到东汉时,发展更快,凡皇帝赏赐臣民或人民赎罪,均用谷帛或嫌布,赐增之数,多者至万匹;以增帛赎罪者,亦数十匹不等。织物如此广泛而大量地被使用,当然非有大量的生产不可。汉代曾出现过以布帛代替租赋纳税的情况,农户可以直接用布帛缴纳赋税,可见当时纺织业的繁荣。据《后汉纪》卷二〇记载:“河南一郡,尝调嫌、素、绮、毅才8万余匹,今乃15万匹,官无见钱,皆出于民。”这些纺织品,都是河内郡的农民以纳税的形式交给郡里的。②随着纺织业的普及,汉代妇女的纺织技术也不断提高,纺织工具也随之改进,纺织品的产量大增。“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中,仅保存完整的绢、纱、锦、绣等丝织品和麻布数量就不少,其中一件素纱禅衣仅重49克”③。可见当时纺织技术的水平之高。《雪京杂记》卷一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绩二十五匹。绩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白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陈宝光妻使用的120蹑织机是一种高级提花机,织出的蒲桃锦、散花绩都是织纹复杂、精美绝伦的高级丝织品。④这种纺织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普及,为苏若兰纺织《回文诗》准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也写做“回纹诗”、“回环诗”。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据说,中国文学史上这种极具智慧和美感的文体,就是由陕西武功的聪慧妇女苏若兰创造的。
  二、苏若兰创制《璇玑图》的过程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对苏若兰创制《回文诗》有所记载。
  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武功人)的三姑娘。若兰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闪亮,压着几卷经书。若兰顿生仰慕之情,攀谈中知此少年即是窦滔。双方父母做主窦滔与苏蕙,遂于前秦建元十四年结为夫妻。
  西晋末年,朝廷昏庸,天下大乱,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方各族上层分子也乘机起兵,互相争战吞并,先后建立十六个政权,阿育王寺所在的美阳县也不断易主统治,人民在兵荒马乱中过着穷苦悲惨、朝不保夕的日子。拥有关陇这地的氏族贵族苻坚于次年建都长安,第三年称帝,史称前秦。美阳县在前秦统治下渐趋安定。
  公元357年苻坚当了前秦君主,还算有些政治才略,尚能选贤任能,纳善从谏。他任用汉人王猛为录尚书事,整顿吏治,压制不法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扩充军力。苻坚巩固封建统治后,增加财政收入,扩充军力,在巩固统治后,相继攻灭了前燕、前凉和代国,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窦滔在苻坚当政后,觉得文武才略有了施展的机会,入仕前秦,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秦州刺使。后因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徙放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与妻苏蕙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海誓山盟,挥泪告别。苏蕙表白对窦滔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等他回来团圆,海枯石烂不变心,誓死不改嫁。
  窦滔放逐流沙后,苻坚正在企图灭亡东晋,想到窦滔文武才略,起用他为安南将军,随其子尚书令苻丕攻占东晋襄阳。窦滔宠爱一歌舞妓赵阳台,此事被留在家乡的苏若兰得知,悲愤哀怜,月夜空帐,孤寂怨恨;悔恨之余,便夜以继日地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一天,她心不在焉地把玩着一只精巧的小茶壶,壶身上绕着圈刻了一圈字——“可以清心也”。她玩着玩着,忽然发现这五个字不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一句颇有意趣的话。于是灵感顿至,她设想可以利用这种巧妙的文字现象,来构成一些奇特的诗。她正有满腔的幽思和深情想要抒发,现在又找到了这种奇巧的表达方法,于是废寝忘食地进行构思。构思既成,诗稿构思成后,为了永久性保存,她发挥自己少女时就学得的纺织技艺,废寝忘食地日夜赶制,用了好几个月的工夫,把诗织在锦缎上。这副锦缎长宽都是八寸,上面织有841字,纵横各29行,每行29字,用五色丝线组成不同方阵,成为不同组诗。纵横、回环、交叉、跳间共能读出诗7958首;诗体繁复变幻,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既有绝句,又有律诗,节奏铿锵,情真意切。苏若兰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当然,其中也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像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璇玑图》织好后,苏若兰将它寄给负心的窦滔。窦滔读到这些情意真挚悲切的诗文,良心发现,痛恨行为之不检,遣离情妇赵阳台归关中;具备车舆礼邀迎接苏蕙到襄阳,从此夫妻情好如初。⑤
  苏若兰巧织璇玑图的传说,民间还有一个版本:相传窦滔早在东晋时即任秦州刺史,苻坚攻占秦州后,闻知窦滔深为百姓拥戴,为安抚民心,便委任窦滔为秦州刺史。但窦滔毕竟是前朝之臣,苻坚总有些放心不下。几个曾被窦滔申斥过的下属便趁机联名诬告窦滔密谋造反(另一说是“忤上”),秦王苻坚下令将窦滔抄没家产,并将他发配至沙州(今敦煌)服苦役。过了七八年,窦滔依然杳无音信。苏若兰对丈夫的思念与日俱增,但也无可奈何,便将无限情思写成一首首诗文,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然后用五彩丝线绣在锦帕之上:
  去日深山当量妻夫归早咐真思又
  公雀同初叫寡思回妇嘱不身情贵
  阳婆结夫配早织垂时恩上何米语
  侣发年夫与锦归去双少深柴夫谁
  好伴奴迈回要凄可寒泪中久料我
  岂赦寻文身孤本衣怜家上至别月
  早知朝能受靠野归想天今枕日离
  子天冷淡尚鹤谁更不久地同鸯鸳
  这就是迄今仍流传在武功民间的通俗《回文图诗》。诗图排列纵14行,横8行。起止二字在横首行正中。读法只能依行字斜横回环吟诵,不能倒文回读。虽然格调俗浅,但韵味凄婉,切中情理,武功妇孺皆能朗朗上口。至今,法门寺的一些工艺品摊点仍然有“回文诗帕”的工艺品出售。
  苏若兰织了一幅又一幅,托人上街叫卖,“璇玑图”遂传播开来。开始时人们茫然不解,后来有人从第一行“夫”字开始,向右下方斜着念,再按网状顺序转念下去,一左一右,一上一下,至第一行“妻”字止,居然读成了一首十六行的七言诗: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
  思量当初结发好,岂知冷淡受孤凄。
  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
  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早叫归。
  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
  织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诗谜解开,人人称奇,争相购买。而秦王苻坚正因窦滔被解职后,秦州政务混乱,百姓纷纷为窦滔叫屈,怀疑所谓谋反乃子虚乌有,锦帕传至长安,苻坚派人调查,真相大白,立即赦免窦滔并官复原职。苏蕙夫妇始得团聚。
  三、苏若兰《璇玑图》对后世的影响
  苏若兰创制《璇玑图》对后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使她成为魏晋以来中国最著名的女诗人和纺织专家,为陕西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为陕西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争得了一席地位。
  首先,苏若兰创制了“回文诗”这种新的中国文学式样。《璇玑图》是一种反复诵读的创新性文学式样,当时多数人看不懂。苏若兰也知道《璇玑图》是写给自己夫婿的私密之作,“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但由于其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的修辞方法和荡气回肠、诗意盎然的美感,使文人雅士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纷纷尝试破解织锦诗句。从《晋书》开始到唐,有武则天、李白、李善、吕延己;到宋,有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直到明清时期,研究《璇玑图》的人依旧很多,代代不绝。人们从各自的角度,探索出了奇妙精绝的各种读法。1600多年了,《璇玑图》魅力不减,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此后,《璇玑图》被诸多名家解读,其中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璇玑图》撰写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玑图记》,成为堪与武则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宋代一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据说,一位奇人,苦研一生,撰下《“玄机图”读法》一书,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康万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主动颜。
  其次,围绕着《璇玑图》,历代的文人雅士盛赞、抒怀不已。南朝诗人江淹《别赋》云:“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隋朝薛道衡诗云:“采桑秦氏女,织锦窦氏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李白的《闺情》怜香惜玉:“黄鸟坐相悲,绿杨谁更攀。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乌夜啼》的“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则对苏若兰的辛酸感同身受,堪比知音;而宋朝的黄庭坚似在谴责窦滔的行为:“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亦自英灵苏惠子,只无悔过窦连波。”清代的王士祯也为苏惠叫屈:“慧绝璇玑手,当如弃置何?怜她苏惠子,枉嫁窦连波。”围绕着苏窦传说,苏东坡也有三首七绝,其中一首云:“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露井桐。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目晚庭空。”《璇玑图》后,回文诗高潮迭起,但没有能超过《璇玑图》的。同时,历代画家也都喜欢以苏惠为题作画,她的故事还被编成戏剧小说,广为流传。
  第三,《璇玑图》的出现在中国纺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织锦史上第一次用文字织成的锦,其技术创新在于,一反过去花纹图案的常规。841个字织在8寸见方的锦上,并且“点画无缺”,“五彩相宜,莹心耀目”,实乃千古绝技。苏惠的织锦工艺对后世影响巨大,到了唐代,这种织锦工艺最为流行和昌盛。为了使《璇玑图》重现人间,苏州丝绸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史书,请教了众多专家,做了大量实验,终于使《璇玑图》重新面世,现收藏在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苏若兰创制《璇玑图》后,托人上街叫卖,“璇玑图”遂传布开来,纺织“回文诗”的高超技艺也开始在陕西关中流传,推动了许多关中女子学会了这种技艺,形成了关中女子出嫁织三色帕送人的习俗,这都有力推动了陕西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今,苏若兰家乡武功县的乡亲们,恢复和发展苏惠家织布,并将其作为该县的支柱性产业,正是对苏若兰最好的纪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册,第1034页。
  ②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576页。
  ③郑学檬等:《简明中国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页。
  ④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⑤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66,《窦滔妻苏氏传》。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周秦汉唐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