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风流篇:杜甫的玉山情结




诞生于7世纪初期的大唐王朝,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超级大国。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是一种文化上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我们知道一种历史创造一种文化,而大唐文化留给后人最大的震撼和灵感,就在于它形成了流传百世的语言——唐诗,而盛唐时更是唐诗姹紫嫣红百花绽放的春天。在大唐盛世中,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施蛰存先生曾说过:“盛唐诗歌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盛唐前期是李白的诗“飞扬跋扈”的时代,盛唐后期是杜甫“暮年诗赋动江关”的时代。
  公元712年,被中国文学史称为“现实主义诗歌泰斗”的诗人杜甫,诞生于河南府巩县东二里的瑶湾村。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仕宦家庭,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他是初唐名士杜审言之孙,少时家贫好学,有远大抱负,曾漫游吴、越、齐、赵各地。天宝三年(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寓居长安。举进士不第。玄宗时以献赋待制集贤院。安史之乱起,他冲破敌围,奔至凤翔,谒肃宗行都拜右拾遗。时房琯兵败罢相,他上书为房琯辩护,触怒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后流落剑南。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被后世称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大历中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之诗浑涵汪洋,人称“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所创作为后世所宗,又称“诗圣”。他的诗歌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元稹评杜诗“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今存杜甫诗一千三百多首,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有《杜工部集》等行世。
  杜甫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公元746年35岁以前,是他人生第一个时期,即读书与壮游时期。公元746年至755年(35岁至44岁)是杜甫人生第二个时期,是他走向现实主义,十载长安困守的时期,是安史之乱前的酝酿时期。第三时期是公元756至759年(45岁至48岁)人生的第三期,是杜甫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也是他写出了一系列具有人民性和爱国精神诗篇,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时期。公元759年以后,杜甫在成都修建草堂,从此,开始了他人生最后时期,即漂泊西南的时期。
  魏晋士人喜欢游山玩水,唐代士人更有游学之风,诗圣杜甫也不例外。蓝田作为三秦名邑,除山水形胜外,更有诸多的人文遗址,特别是作为唐代自然园林之最的辋川,更是文人向往的胜地。因此,杜甫将蓝田作为他的游学之地,应该在情理之中。他在蓝田旅居时,写下了十余首描写蓝田山水、抒发个人情怀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有《蓝田九日崔氏庄》《崔氏东庄草堂》《解闷》《崔驸马山亭宴集》《奉赠王中允维》《过宋员外之间旧庄》等诗作。这些诗歌大多是诗人在他人生第二、第三时期的作品,即安史之乱前后的作品。本文诠释杜甫在蓝田的几首诗,从而更多地展示诗人杜甫诗作之特点,以及其诗歌的现实性与人民性。
  蓝田九日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之后,九九重阳节来到蓝田王维表弟崔兴宗的东山草堂时,写下的一首古风式的律诗。经过了安史之乱前后的颠沛流离,大唐帝国已是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此时杜甫也是国亡家破。安史乱兵如洪水猛兽,四处烧杀抢掠,兵祸连天,百姓生灵涂炭。“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杜甫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各种痛苦与灾难,已是长哭无泪,心神俱疲。一个不足50岁的人已是白发蔽耳,感到垂垂老矣已有下世的光景。欣逢重阳佳节,诗人强打精神与朋友聚会,以酒浇愁,勉强宽慰自己。由于头发太短怕帽子跌落为人所笑,只好请旁人系好帽子。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这是杜甫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诗人对蓝田山水独到的概括。这两句是说远望蓝水从千涧之中仰俯跌落而下,形成了十分壮观之景象。玉山又名覆车山,玉山顶上两座山峰并峙而立,如倒覆的车辆,在苍翠的山峦之中,由于山高,仰望之中,略带寒意,更显得山峰突兀巍峨。
  诗的七、八句是写重阳旧俗之情景。当时每人插遍茱萸,仔细把玩,但是乱世之中不知明年聚会时,大家是否还健壮。醉看茱萸,更激起人们对战乱的厌恶,更渴望一种和平宁静的太平日子。杜甫的一生,用自己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是他一贯的思想和精神支柱。这首诗被诗界誉为七律的代表作。它对仗工整严谨,诗的徐疾、抑扬、高低、悲喜转变自然,错落有致。诗人杨万里曾说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实不为过也。
  剖析杜甫在蓝田创作的第二首诗歌《解闷》: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这首诗是杜甫在王维去世五年后,来到蓝田辋川,面对着“柴门空闭锁松筠”的景象,看着丘壑尚在寒藤徒生,思念起王维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山水犹在,斯人已去,他的秀美诗句仍在天下传诵。另有一说此诗是诗人在夔州所作。杜甫回忆起他与王维的交往,一种黯然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写下这首诗。杜甫作为性情中人,一生十分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及诗友间的交往。他同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两曜相遇于洛阳,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李杜二人后来一同去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后来,又在梁宋遇到诗人高适,三人又一同登上单父的琴台,发思古之幽情。最后李杜二人同去东蒙山寻隐访道。“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从诗中看,他俩当时的感情非常笃深。后来,李杜二人在兖州东石门分手,分别时李白曾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甫》的诗句,赠给杜甫以示友情。从此,杜甫终生将李白视为挚友、师友,一生思念着李白,并写下了数十首怀念李白之诗。他对李白推崇备至,情感显得颇为真挚。无论后来是在长安的书斋、秦州的客舍、成都、夔州都有思念李白的诗写出来。然而,李白自从赠杜甫那首诗后,杜甫的名字再也不在他的诗中出现,海阔天空的李白,结识了新朋友,早已忘记了杜甫这位小他12岁的小诗友。从此,杜甫永远地从他的视野中消失了。从李杜二人的交往中,我们更觉得杜甫的可爱。李白那天神一般的人物性格,是永远不愿平视他人的。从杜甫怀念诗人李白的诗句,我们更看出杜甫坦荡诚实的君子之风。
  杜甫描写蓝关古道及蓝田玉山的诗句,最著名的还有《崔氏东山草堂》一诗。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这首《崔氏东山草堂》中“东庄”的来历,是因为诗人王维的新家孟城坳别业在辋水畔,而王维表弟崔兴宗的崔氏庄在孟城坳之东,故称东山草堂,即现在的蓝田溶洞(原桓公堆)的附近。这里山峦崇峻,位于玉山之西,芦山之南,云雾腾冲,两座翠峰拔地而起,群峰幽谷,白云若絮,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好去处。诗一开句便不同凡响,即把这里秋高气爽、山静谷幽的环境写出。“钟磬渔樵”句,是指东山草堂附近即是有名的悟真寺、化感寺,晨钟暮鼓、磬声梵音更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子,渔樵落日更体现出田园之乐。“鸦谷”句即鸭峪,在今蓝桥东,为蓝田古道有名的关隘之一。青泥坊遗址在今青泥岭下。诗人将玉山的两个地名与当地特产栗和芹,形象地用“盘剥”和“饭煮”词句写出,有色有香,令人回味无穷。诗的最后,通过柴门空锁之句,回忆起王维辋川别业当年之盛况,更感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令人感叹唏嘘,怀念不已。
  杜甫多次涉足蓝田,几次途经辋川抚今吊古,亦留下大量诗作。其中《奉赠王中允维》,是公元758年春所作,当时王维58岁,“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不久再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秋又拜给事中。王维任太子中允时间很短,杜甫以王维此职位而命诗,可以看出这首诗正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还有《崔驸马山亭宴集》,这是杜甫与钱起在崔驸马山亭宴集时的一首即兴诗。崔驸马即崔惠童(娶玄宗女晋国公主),其山亭旧址在今玉山之下(详不可考)。此诗是杜甫十载长安困守时的作品,将宫廷皇室骄奢淫逸的生活,都写得十分到位。杜甫描写蓝田的诗作还有多首,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杜甫旅居蓝田所写的诗歌,尽管比起他流传的一千三百余首诗,仅仅是他诗作的“沧海之一粟”,然而,这个时期已是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走向辉煌和成熟的时期,也是他创作最旺盛、最丰硕的时期。杜甫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他都能用精光万丈、力挺万钧之笔,写得大气沉雄力透纸背。特别是杜甫作为“诗圣”,梁启超先生曾说:“他的眼光常常注视到社会最下层,这一层可怜人的状况,别人看不出,他能看出,他们的情绪,别人传不出,他能传出。”作者的精神和那所写之人的精神并和为一了,于是他总能体察别人的苦痛,却总是忘记了自己的苦痛。
  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杜甫病死于由潭州到岳州湘江漂泊途中的小船上。一颗伟大的文坛巨星陨落了。作为“诗圣”的杜甫,对自然万物、对人与精灵近乎痴迷之爱,使他成为了精神上的富翁。是玉山蓝水的秀美俏丽,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使杜甫用他那如椽大笔,为玉山蓝水,为蓝田为辋川的山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也是玉山蓝水、蓝关古道的钟灵毓秀,才留住了诗人匆匆的脚步,吸引了诗人缜密的目光,由此便产生出了一篇篇不朽的诗作来。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