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陕西特色风味指南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7.1潼关酱笋

三百多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间,山西临晋县(今临猗县境内)陶唐村一位姓姚的人,在陕西潼关县开了个菜店,为减少蔬菜损失,增加收益,常钻研和探讨剩菜的贮存问题。起初用盐腌,后来又用面酱腌晒,终于创出了一种酱菜腌制法,制出了味道鲜美的酱菜,生意便逐渐兴隆起来,就在潼关石桥西开设了专门经营酱菜制作和销售的店铺,名曰“万新合”酱园。由于经营管理得法,万新合酱园不断发展壮大,扩充人员,增设分店,相继又设立了“万盛源”酱园等十多家分号,分布于潼关、华阴、渭南、西安、咸阳和汉中等地。“万”字号酱园均经营酱笋、八宝酱菜、酱包瓜、糖蒜、面酱和豆酱等酱货,其中尤以酱笋和八宝酱菜最负盛名,被誉为潼关酱笋和潼关八宝酱菜。
  潼关酱笋采用潼关和华阴一带所产的一种莴笋为原料,这种笋于头年十月下种,次年六月收获,生长期长达八个月之久,该笋挺直坚实,上下粗细均匀,号称“铁杆青笋”,是制作酱笋的理想原料。采用山西潞盐为辅料,这种盐含硝大,食用虽不佳,腌制酱菜却很理想。收进的鲜笋刮去外皮,切除根梢,截成13至15厘米长的小节,经盐水浸泡,中间贮存,清水拔盐,面酱腌制和日晒浸渍等复杂工艺过程,加之潼关城南潼洛川的山泉水,腌制的酱笋独具风味,自三百年前创制以来,始终保持崇高的信誉,经久不衰。1915曾参加巴拿马世界名特产品展览会,荣获奖章和锦标,从而驰名中外。
  潼关酱笋因有一层皮(内皮),亦称“连皮酱笋”;因潼关县建制在清代曾升为“厅”,故亦称“厅笋”。它色泽红润透黄,味道香甜脆嫩,回味无穷,气味醇香,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誉。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软纤维和各种矿物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加之携带方便,具有地方风味,凡途经潼关的来往旅客,均争相选购,用以佐食或馈赠亲友。
陕西特产风味指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