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十一讲 忠勇仁义美名扬:四 以仁趋利义在胸

陕西为古雍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最早产生中国市场和商人的地区。几千年传统礼仪的教化,使陕西商人做生意多讲义理,讲求以义制利,义在利先,义在利上。“义”是先秦经典确立的道德规范,一旦被移用作商人的价值观,就使本来出身驳杂的陕商,具备了儒商的气质。然而经商的目的旨在赚取利润,如果重义而不求利,就违背了经商的目的;而如若重利而不讲义气,则有悖于社会公德。对于陕商来说,经营获利当然是治生的首要目标。但只有以信义服人,凡事以道德信义为根本,才能实现这一目的。陕商中许多历数朝数世而长盛不衰的著名商业家族,均是把守信作为商业道德之本代代相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陕西商人以义制利、“义在利先”的经营理念,使他们在经营中能够做到发财致富不能从作奸犯科中来,而必须以义为先,靠智慧计谋“去埋就理”“供求有概”的商业规律引导来赚取利润。因此,在商业经营中按儒家“礼”“义”传统行事,遵循“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孟子传教欲富必先仁”的传统,以义制利,利服从义,见利忘义,见利伤义的事为他们所不齿,为求蝇头小利而做不仁不义之人为他们所摒弃,因此陕西商人处处把“义”看得高于一切,处处表现了“以义”取财的精神风貌。
  陕西商人义在利先的经营思想表现在忠义经商,轻利重义善结人脉,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陕西大荔商人李振业,家贫父贩负为生,童时随父灌园贩粟,常与一友贩枣于四川,分息时总是少取其息,颇有鲍叔牙之风。陕西户县富商南德儒,在打箭炉发财致富。归乡后见族侄早失怙恃,无所依靠,便抚育其家,并将失怙族侄送四川学做生意,还为其置产业,让其纳妇得子,积金若干,走上致富道路。又见本村杨某家贫,将被贩卖别邑,遂出资赎其身,并不忍以主仆礼,待其稍长,送去四川学生意,不久杨某持筹有赢矣。南德儒得知将所积债券焚烧不令杨某有一物之费,被邑人称为“贾善人”。①这种忠义求财、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有极端的例子。高陵商人程希仁,早年从父在城固做生意,放贷于川湖间。有一年家乡闹灾,里中有桑姓二人,逃难至城固,几不能生,希仁见状,宅心仁厚,给衣食不问报。及岁稔,公又给路费使归还帮其复业起家。后希仁死,两兄弟奔丧,悲泣殊常人,问其故,才告知前情,人多泪下。②陕商王君在兰州做生意,经营三十余年,家有薄资,一日游黄河之滨,见一少年投河寻死,急止而询之,原来这一少年将收得的债金百余金不幸丢失,无法复账,投河欲死。王君听罢,沉思良久,遂执子之手引至酒肆,写一欠债百金的欠条,交给了这个少年,并对青年说,我家在某处,明日持券来,我帮你还债。第二天少年至,王君携其归家,对家人说:“此乃故人之子,我当年欠其父之债,当速还之。”儿子们奉父命以百金授之,少年受金拜谢而去。待王君殁后数年,少年复至,泣拜祠堂并倍还其金,才说出了前情。③三原商人第五君“就贾于四川富县,为典商……有土人雷万顺者夙称忠厚,日捡煤灰渣为聊生,君经与之旧衣资本营息,先后二年,略无负欠获利百八十余金。忽无耗,又七年倏来三千四百金献君,泾问所由,曰别来赴井执盐业,此百八十余所获利也,君得其半耳”。④咸宁尤大鼻在天津贩布,见陕西布商董九经营失败,流落街头,便收留董九并与之结为兄弟。在董九的帮助下,他在天津的布店越开越盛。⑤
  陕西商人义在利先的经营理念还表现为敢于仗义执言,忠厚其主,不取身外之财。大荔商人赵第魁,家贫在四川为人做伙计,见东家有冤狱,第魁激于义,帮其打官司,申雪冤狱,主感其恩,欲将店赐之,第魁旋即辞归,并对主人说,“我帮你打官司是出于道义,路见不平罢了,如果取你家财,我成何人”,表现了对主人的忠心肝胆。⑥礼泉商人梁玉树,家贫年十九就下四川做生意,在一熊氏开的店铺中当伙计。由于颐性勤俭,能耐劳苦,善经济,帮主人赚了不少钱。熊氏感其甚,欲帮其卖官入仕,玉树对主人说,“我除弃儒而学贾你处,仅为养家罢了,如今你帮我买官,‘毋需自戾’,非我初意”,谢而归乡。⑦清人著作《新奇谐》中记载一个故事,长安县商人孙某在苏州阊门绍兴人张元公开的布行中为伙计,性诚谨而勤,凡他经手的生意莫不发三倍之利,故张元公以宾客相待,三五年中为张元公致家资十万。有一年,孙某病重,张至前问身后事,孙曰:“我家在陕西长安县钟楼之旁,有两个儿子在家。”张亲送棺至长安,到家后孙掀盖而起,原来孙某装死以避主恩,可谓用心良苦,也表现了陕西商人仗义疏财的精神。⑧
  陕西商人义在利先的理念还表现在富而不狂,施予扶贫,热心公道,惠及乡党。三原友槐公“座之前亦出数百金,分散三党之戚”;⑨师庄南“以百麦输泾阳,以糈百二十石输三原,又输谷种数十石,输缮成二百金,缮河桥二百金”;⑨贠维新“万历壬辰葺邑城郭,癸已建石梁,捐助几二百金”;⑩富平县李月峰“捐赀辇石”重葺县北石桥,乡党皆碑;而三原商贾捐资修建三原城中龙桥更被称为古今佳话。(11)据李维祯《创建龙桥碑记》载三原“邑南北两城,清河贯其中,故架木为桥,不可久,水涨桥败”,盐商后裔太子太保温纯倡为石桥“计度费可五七万金,先以千金为倡,邑人及监司守令各捐助有差……继之厥绩而成”。其中贠维新捐近“二百金”,师从政捐“二百金”,王一鹤亦捐了不少钱。凤翔的塔寺桥亦是由商民1520余户,集资1600余缗,重新扩建而成的人车分道、三轨行驶的石拱桥。(13)对于陕西盐商这些惠及故乡的善举,《两淮盐法志》曾有总结性说明,该志编者按曰“两淮商人籍隶徽西,各为善于其乡,如建宗祠,置祭田,立义庄,义学以及修理学宫,兴复书院,于夫桥梁道路一切利济事各有其郡志可考”。(14)
  ① 光绪《户县志》卷2。
  ② 民国《城固县志》卷2。
  ③ 嘉庆《兰州府志》卷4。
  ④ 光绪《续修三原县志》卷2。
  ⑤ 嘉庆《咸宁县志》卷2。
  ⑥ 乾隆《大荔县志》卷4。
  ⑦ 光绪《礼泉县志》卷2。
  ⑧ 袁枚:《新齐谐》,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54页。
  ⑨ 来俨然:《自喻堂集》卷2。
  ⑩(11) 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
  (12) 李因笃:《受棋堂集》卷1。
  (13) 李维桢:《大泌房山文集》卷4。
  (14) 《两淮盐法志》卷4。
陕西商帮与陕商精神十八讲/李刚,张军利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