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关西重镇——眉县齐镇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三、造船冶铁






斜谷造船务与斜谷冶铁务在宋史及明、清两代所修县志中都有明确记载。造船和冶铁是封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性行业之一。齐镇造船及冶铁在秦汉时已有,但当时尚无造船厂及炼铁厂的明确记载,而宋代在眉县设立规模宏大的造船厂与炼铁厂确是有史实记载的。
  (一)斜谷造船务
  北宋时期,关陇地区森林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由于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凤翔府辖内造船业十分发达,成为北方造船中心。而凤翔造船场当时名称叫“凤翔造船务”,场址不在凤翔城,而在眉县斜谷,又称“凤翔斜谷造船务”。史载,宋太宗至道末年全国全年造船总数为3337艘,至真宗天禧末有所减少,也达2900余艘。这些任务下达给全国11个州府造船场,而凤翔斜谷造船场年造船达600艘,居全国第二位,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凤翔斜谷造船务在宋时能成为北方最大的造船中心,原因有:
  其一,斜谷交通方便,地理位置重要,市场商贸和手工业生产发达。斜谷为褒斜道北口,是关中通往汉中、四川的交通要道之一,秦汉以后更是畅通无阻。经过历代的建设和经营,这里贸易和手工业生产影响中国诸多省。例如,从隋唐到明清时代,齐家寨(即宋斜谷镇)米市价格影响着成都、兰州、太原、西安等地市场大米定价。
  其二,森林资源丰富。宋政府在当地设置“都木务”,专门管理森林的砍伐和运输,每年收大部分采伐的木材联筏自渭河到黄河,输送到京城,以满足京城城市建设,遂使京师“良材山积”。另一部分木材为当地造船提供优质原料。《荀子·强国篇》中称关中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当时在渭河南岸至南山脚下的大部分地方为森林所覆盖,今齐镇、金渠、槐芽以南更是原始森林茂密。东汉末董卓在眉县建避暑行宫,就是选在原始森林的边缘,夏天特别凉爽,故得名东凉阁、西凉阁。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平原、台塬、阶地的森林受到很大破坏,森林边沿逐步向南退缩,但斜谷口、营头、汤峪一带的森林依然茂密。南山之上的森林更是呈原始状态。隋唐王朝建都长安,展开了新一轮规模宏大的城市建设,森林采伐规模急剧加大。唐宋两代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分别设立四处监司,管理木材的采伐和运输。在眉县斜谷建造船场,正是发挥了原料地的优势。
  其三,斜谷南依秦岭主峰太白山,植被好,涵养水丰富,流域面积大,所以出谷的石头河水流量很大,有大力发展水运的条件。斜谷口距渭河仅30里,由于石头河巨石料峭不能行船,所以在隋唐时从斜谷口筑堰,开凿了一条运河,从斜谷口至县城东五里干沟河口入渭,人们称为运粮河。至今尚可见运河遗址。运粮河长30余里,宽30~50米,构成了一条上连褒斜栈道,下通渭河、黄河以至江浙的水陆交通大动脉。
  其四,宋时,在造船厂不远处有炼铁厂,制造造船用的工具和铁件。
  说到凤翔斜谷造船务,不能不说一下宋代名臣包拯曾来眉县视察,解决斜谷造船场经营困难的故事。
  宋仁宗朝庆历七年(1047)四月至八年(1048)五月,包拯曾任陕西转运使。转运使的职责主要是“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耗登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相当于中央派出的特派员,专事审计、检察之责。当时朝廷下达给陕西的造船任务和调运木材的任务很重,这些任务又分派到老百姓头上,仅造船场“……一艘调三户守之,……岁役民数千家”。由于任务连年增加,老百姓负担倍增,不堪重负而破产的农户很多。而应由凤翔府和陇州提供的造船场采买原料的经费又拖欠不能到位,使造船场经营陷于困顿。在这种情况下,包拯前来眉县斜谷造船场调研视察,事后如实向朝廷上了奏章《请权罢陕西州军科率》。“科率”指官府向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户购买向朝廷上贡的物品,在实施过程中按户头强行摊派,压低价格,随意增加摊派数量,层层加码,实际上是强行征购,各级官员纷纷中饱私囊;“权罢”即暂停;“州、军”为当时地方基层行政设置,具体指陕西与“科率”政策有关的州、军。
  包拯给朝廷报告齐镇造船业情况的奏折《请权罢陕西州军科率》对表现当时齐镇造船业的发展有重要史料价值,兹录如下:
  凤翔府斜谷造船务每年造六百料额船六百只,方木物料等,自来分擘与秦陇凤翔府诸处采买应付。庆历六年、七年材料等共三十二万,见欠七万有零。庆历八年材料等共二十一万七千有零,全欠。
  斜谷务又打造咸阳陕府桥脚船四十四只,合用材料共三万一千有零,见配买次。
  修河椿橛共四十五万一千六百五十二条,系七州科买。
  上京材木共九万三千一百五条,各系大料木植,十四州科买。
  采斫澶州河中府缆索竹一百五十万三千八百二十竿,见差人司竹监斫次。
  买上供肉羊兔千口,系十九州军。
  买紫草一万斤,系十州军。
  买红花四千斤,系六州军。
  右具如前。臣勘会凤翔府造船场,每年额船六百只,其方木料,并是本府并陇州量支官钱收买,及于秦州采斫,所差衙前例各赔钱一二千贯,前后人户破荡家产不少,每户锢身者不下三两人,经年未得了当。时准三司牒,买修河椿橛四十三万余条,亦于永兴等七州军配买,此之常岁,多两倍已上。并河中府澶州要缆索竹一百五十万竿,见差人司竹监斫次。今又准三司牒,采买上件材木九万三千条有零,亦是分配永兴等十四州收买。缘并系大料木植,只是秦州出产。又闻深入番界,采斫至难。其余不产州军,须至差衙前分买。况陕西州军一年之内三五次,各是大段科配,兼又钱法改更之后,民间即日大段不易。若稍不行宽恤,则疲困之民无保全之望。虽详省中书札于九年、十年科买,又只闻说肉羊、紫草、红花之类,并是小可物色,亦易为应付。所有逐年买造船场材木物料及椿橛等,最为大害,乞赐详酌指挥,权与蠲免。
  包拯的这本奏章首先列举了斜谷造船场遇到的经营方面的困难问题。斜谷造船场实际上是由凤翔府和陇州出资合办的国有企业,费用由凤翔和陇州负责。但到了庆历年间,这个企业经费被官府连年拖欠,材料供应无法满足打造六百艘船的需要,企业到了濒临停产、破产的境地。仅庆历六年、七年、八年三年拖欠费用即达三十一万八千多两。这是府州两级政府无法解决的。其次列举了中央政府下达摊派给陕西各州军要限期完成的修河椿橛、上京木材、缆索竹材及上供肉羊、紫草、红花等项繁重任务。而那些大料木材等项本来是各级衙门要到秦州等地去采购,这样每年都要衙门赔钱进去,于是省州府衙门就将采购木竹材料的亏空转嫁到老百姓和造船场的头上。结果,使老百姓“前后人户破荡家产不少,每户锢身者不下三两人”。衙门强行出低价到造船场购买船场成品木材,使船场严重亏损,加上州府衙门应付经费连年拖欠,导致造船场濒临倒闭。包拯认为问题很严重,指出“若稍不行宽恤,则疲困之民无保全之望”。而“所有逐年买造船场材木物料及椿橛等,最为大害”,请求皇帝蠲免上述各项摊派,以从根本上减轻老百姓和造船场的负担。
  包拯的这本奏章上呈后,得到了宋仁帝皇帝恩准,“罢秦陇所科斜谷务造船材及罢七州所赋河柱竹索皆数十万”,从而使造船场摆脱困境,老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包拯不愧“包青天”的称号,他深入下层,察访民情,仗义执言,说老实话,反映真问题,不怕得罪省州府各级官吏,为地方老百姓和企业办了一件大好事。这当是眉县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段史实及奏章在《宋史》、《包拯集》(张田)、《包公正传》(屈春山、李良学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二)斜谷冶铁务
  清乾隆《眉县志》载:“宋铁冶务。九域志,眉县铁冶一务。今案县南十五里有铁炉庵当是铁冶务故址”。铁炉庵在现在齐镇北3里处,属齐镇官亭村七组。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尚有多座庙宇,但未见炼铁厂的遗址。在我们所能读到的文字史料中也未见比县志更详细的记载。
  据《陕西通史》载,渭河流域是发现铁、冶炼铁和使用铁器最早的地区。《诗经·秦风·驷驖(铁)》中有“驷驖孔阜”的句子,是用铁来形容黑马的颜色。说明春秋初,在秦国建国之初,就已发现了铁。渭水流域也有很多铁砂铁矿。战国时期及其以后,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采铁和冶铁也普遍发展起来。《管子·地数篇》记载出铁之山有3609处,现在仅有15处确知其地,其中属秦地的就有6处。到秦始皇时,秦律中出现“左采铁”、“右采铁”的官吏名,司马迁的四世祖司马昌就曾任“秦主铁官”,可见秦国已有铁官的建制。《汉书·食货志》也说秦用商鞅之法“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从秦开始,实行盐铁官营。西汉时,全国有铁官49处,陕西境内有7处,凤翔府(当时称雍州)为其中一处。《陕西通史·经济卷》记载:“北宋建立以后,陕西各种金属资源的开采利用,比唐代有了很大进步。唐代只限于凤翔府商、虢、金三州……”说明北宋时冶铁业有了很大发展。《宋史》卷八十七:“眉,次畿,有冶铁务。”齐镇铁炉庵因曾为斜谷铁冶务故址而得名。此处与斜谷造船务同处齐镇地区,相距不过几里远。二者当视为配套企业。造船使用大量铁件,由铁冶务生产供给。除此,铁冶务还生产大量犁、铧、镢、锄、斧等生产工具,锅、铲等生活用具,刀、枪、剑、戟等武器,甚至还有官府铸钱。到宋代,关中铸钱额是十分惊人的。《通考》记载:宋代“岁铸之额日增,至庆历、元丰间为最盛,铜铁钱岁无虑三百万贯”。关于斜谷铁冶务的规模,无更详细的资料可考。
关西重镇——眉县齐镇/卢文远,王新秦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