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第三节 清代两府与其他市场的商品流通






一、两府与江汉经济区的商品贸易
  汉江是两府地区与江汉经济区联系的“黄金通道”。但由于明末农民战争,汉江水运遭到极大的破坏,在清初也未得到恢复,故康熙年间有人指出:“汉南一路,万山环拱,一线崎岖。所产竹木,不能乘筏下流;所产粟米,不能登舟出运。内既不出,外亦不入,所谓独坐穷山,食用一尽,则唯坐困而已。”①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在于人口稀少,两府平均每平方公里才7.5人,劳动力极其短缺;农业商品化程度也不高,种植业仅局限于粮食方面,而对于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与种植“农无闲工”,因而两府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数百里疆域而四乡并无集市,虽水路要津,八郡通衢,亦不过茅舍数家,皆无所谓集市者。惟城中一集,究无他货,不过菽粟薪刍鸡豚布絮之属,升斗分文,有无相易而已。欲招商则无行店,欲积贮则无碾房,欲缓急相通则无店铺”②。在这种自给尚不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汉江的大规模商品流通自是难以发展。
  乾隆以后随着大批流民的持续涌入,人口大幅增加,商品经济日趋活跃,汉江水运也渐趋繁盛。当然运输价格的比较优势也是推动汉江水运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清代汉江水运的价格较陆运要低,桐油、生漆、茶叶水运价格都为每吨0.01两③。与之相比陆运价格则要高出许多,以粮食为例,水运为每公里每石0.0013两,而陆运则为每公里每石0.0065两,是水运的5倍。因此采用水运商品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汉江干流水运发展迅速,一是由于流域内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手工业的迅速兴起,有商品可以进行贸易。二是由于货物进入汉江,便可顺流直下,无靠岸换装之繁难,减少了运输成本。所以汉江水运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地位日趋重要。汉江航线“汉中府城至城固县一百三十里;城固至洋县七十里;洋县至环珠庙一百二十里;环珠庙至渭门九十里;渭门至渔坝九十里;渔坝至石泉县六十里;石泉至汉阳坪一百二十里;汉阳坪至紫阳城一百六十里;紫阳至流水溪一百四十里;流水溪至兴安府一百四十里;兴安府至洵阳县一百二十里;洵阳县至白河县二百八十里;白河县至郧阳府二百八十里;郧阳府至老河口三百六十里;老河口至樊城一百八十里;樊城至安陆府三百五十里;安陆府至仙桃镇五百三十里;仙桃镇至汉川县一百九十里;汉川至汉口一百八十里”,④总计汉中府至汉阳府的汉水干流通航里程达三千五百九十里,如果再包括洵河、渚河、任河等支流,汉江总航道里程有四千四百里。这充分说明汉江水运的规模与辐射面积。乾隆以后,陕南的大部分商品,都经汉江运往湖北。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手工业品,也沿汉江溯流而上,运至安康等地,再转销陕南各县以及川北、陇东。
  两府地区外运的商品主要有烟草、花生、漆等经济作物。如汉中盆地所产烟草,除少量用于本地消费外,均运往汉江下游。“南郑、城固大商重载此物,历金州以抵襄、樊、鄂渚者,舳舻相接,岁靡数千万斤”⑤,其消费数量相当可观,并且由于汉中盆地所产烟草独具特点,故嘉庆时即有“汉中烟”之名,享誉长江中游地区。花生,“安康人人种落花生,每秋冬舟运两湖三江,获利以亿万计”⑥。油漆则以平利为中心,漆农割漆,卖与漆商,然后经汉江运销汉口,获利颇丰。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养殖业的兴起,据严如煜《三省边防御览》记载:“一户中喂猪十余口”,“猪至市集,盈千累万,船运至汉口、襄阳,亦山中大贸易。”⑦木材更是外贸的大宗,山内木材“均令刻字作号,旱则下至兴安郧阳,江则下至夔府宜昌均准捞救收”。⑧药材、木耳也是外运的大宗,《城固乡土志》载:“县境商务以姜黄、木耳为大宗。姜黄年产一百余万斤……水运行销于湖北老河口镇十之九;由老河口镇分水运、陆运销行于山西、河南、山东、直隶,以为制造水烟之用。木耳年产一二万斤,水运销往湖北,自沔县、略阳县、宁羌分陆运、水运购入奉境三四十万斤,分销湖北。”⑨笔者根据《陕西境内汉江流域贸易稽核比较册》,以联系江汉经济区的陕境内最后贸易港口——白河港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1903—1906)进出境货物为基准,制成表3.3和表3.4,介绍两府与江汉经济区的商品贸易规模与汉江水运规模。(3.3表格资料来源:仇继恒:《陕西境内汉江流域贸易稽核比较册》,宋联奎等辑《关中丛书》,民国二十五年陕西通志馆。)说明:原资料中计量单位根据比例换算为吨。
  (3.4表格资料来源:仇继恒:《陕西境内汉江流域贸易稽核比较册》,宋联奎等辑《关中丛书》,民国25年陕西通志馆。)说明:原资料中计量单位根据比例换算为吨。
  二、清代两府与其他经济区的转口贸易
  汉中自古与关中、四川联系密切,通往关中主要有四条道:金牛道,由凤翔入大散关;子午道,从洋县的午口北越秦岭,而达子口;党骆道,自洋县的党口到周至的骆谷口;褒斜道,从汉中到眉县的斜峪。通往四川主要有四条道:一是米仓道,由南郑翻米仓山到四川巴中;二是阴平道,自沔县经略阳至甘肃武都而达四川江油;三是古金牛道,经沔县、宁羌入四川;还可经西乡、镇巴到四川万源。
  兴安与汉中相连除通过汉江水运外,两地还有一条驿路相连,即是陕安道的官马支路,横穿汉中、兴安两府,连接两地的河谷和盆地。这条官马支路自褒城县经汉中府南郑县东北穿城固、洋县至西乡县茶溪镇驿,由此路进入兴安府境内,经石泉县、汉阴厅至兴安安康县。兴安府一般从此路绕汉中进入关中。兴安府还有一条路可进入西安,即东北通洵阳、山阳等县,连接商州,再到西安府。与四川除从紫阳经小道与达县相联系外,还可从任河溯流而至。
  兴安、汉中与东南沿海相比,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因此本地的商品消费量并不是很大。但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两地成为连接四川、关中、湖北、甘肃的中转站,便利的汉江航道,又使两地成为连接江汉远及东南沿海经济区的中心区。商人不仅把湖北、四川的货物转销于广大的西北市场,而且还把甘肃、陕西的土特产品集中装船运往汉口等地。我们从表3.4可见南洋的苏木,东、西洋的颜料,汉口的洋火,浙江的明矾,湖北的石膏,湖北、河南的烟叶等商品俱由两地转运商州、西安和川北。尤其是汉中成为陕南的经济中心和转口中心,《续修南郑县志》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糖由川陆运来,年约十五万斤,还由鄂水运入十万斤,除本地行销外,转运于甘肃者年约八九万斤。表纸由川入,约四千五百箱,转甘约占一千五百余箱。川纸由川年入五千担。铁,川入年约二十万斤,转甘七八万斤。盐,川入年约四万斤,甘肃入者年约六千担(每担约六百五十斤)。茶由兴安、鄂水运入,年约十万斤,转甘五万斤,绸缎,川入七八千匹。棉、烟,甘入三万斤。土布,销甘年约五万余匹。棉花,销四川年约二十余万斤、销湖北者年约十万斤。东关商业开行店,大批发行有山、陕、怀、黄、江五帮,出口于汉中者多药材,以甘运来的当归、秦艽、冬花为大宗,余则鹿茸、麝香、甘草、枸杞、凉黄、地黄、麻黄及凤县、西乡、镇巴、佛坪等县所产之党参。由汉口运入者,江帮为瓷器,余各帮运湖布、苏缎、京广洋货并白矾、苏木、黄丹、草果、胡椒、大香、铁丝、连丝纸。运出者以西乡、佛坪、略阳、留、凤等县所产之木耳、城固产之姜黄。”⑩
  四川的部分商品也通过两府转运。一路从紫阳任河转运至汉江主航道进入江汉经济区,四川北部“山内所产药材、茶叶由此顺流而下至紫阳任河口,计程三百六十里,合汉江,直达襄樊。襄樊花布等货,溯流至此,起旱发运各处”(11)。我们从表3.3还可以看到四川的黄表纸也沿此航线行销汉口一带。另外一路从沔县陆路转运四川。由于在春夏汛期时三峡难以溯流而上,因此“往四川货物……春夏防川河水大难行,由襄城雇小船,至沔县起旱,雇骡脚一百二十里,驮至阳平关下船,转装往各府去卖”(12)。
  ① 康熙《汉南郡志》卷七。
  ② 光绪《洋县志》卷二。
  ③ 仇继恒:《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下)。
  ④ 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
  ⑤ 贺长龄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页。
  ⑥ 张鹏飞:《来鹿堂文集》卷二。
  ⑦ 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
  ⑧ 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
  ⑨ 光绪《城固乡土志》卷六。
  ⑩ 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三。
  (11) 光绪《紫阳县志》卷九。
  (12) 光绪《沔县志》卷二。
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李刚 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