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附 录

明清陕西三原龙桥桥市考略
  在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上,“因桥成市”在水乡江南较为常见,但在干旱少雨的西部地区,“桥市”实乃奇特的市场景观。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陕西三原龙桥桥市,在明清几百年的岁月里,长兴不衰,成为西北地区传统市场突出的历史现象。研究三原龙桥桥市繁盛的原因及其对西北地区经济的作用,可为研究明清西北传统市场发展史提供生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个案支持。
  一、明清三原龙桥兴修及其桥市的形成过程
  明清中叶以后,三原经济发展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经济发展中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关中著名学者马理记述,“三原为关中要邑,集四方商贾重货,昏晓贸易”①。明人李维桢说:“陕以西称壮县,曰泾阳三原,而三原为最,沃野百里,多盐笑贾人……盖三秦大都会也。”②明季,三原为西北布业中心,由江南各地运来的标布一般都要在此交割、核算,并进行“改卷”(即改为适合西北运输和交易需求的形状)、“整染”(即把标布用硫磺重染使之增白),然后再发往西北各地。
  明代,三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交通(主要为桥梁)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明代三原城分为南北二城,南城街区店铺栉比,为各类商号占据;北城则为官绅、平民所居。三原南北城为清水河所阻隔,因而,连接二城的交通枢纽——龙桥,在三原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在北宋建隆年间,龙桥就开始修建,只不过那时建桥的原料为木材,很容易腐朽毁坏,所以屡建屡圮。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在家居丧的邑人温纯看到木龙桥毁坏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便与当时三原知县高进孝共议修建石龙桥。石龙桥耗资巨大,需五万至七万两银子,温纯为此写了《修桥募缘疏》号召捐款,由于他在三原享有很高的威望,人们纷纷解囊相助,他自己就捐了再次出仕的数千两俸银。石龙桥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完工。石龙桥的建成促进了三原商品经济发展。明人乔因阜说,龙桥“西连巴蜀,北走鄜延甘凉,往来之舆马及若邻近之负担提携之出于涂(途)趋于市,皆从枕席上过矣”③。
  龙桥桥市随着石龙桥的修建而兴起。从现存的明代《龙桥落成工竣图》来看④,明万历年间龙桥桥市是相当繁荣的。图中桥面两侧有两排小型建筑,为手工小作坊与店铺;桥两端至南北二城门的坡路两旁,也布满密密麻麻的作坊和店铺。图中有形形色色人物:坐轿、抬轿的人,赶车的人,骑马的人,牵牲口的人,挑着货物的人,观赏景物的人,普通的行人。有人驻足店铺与作坊前,进行着商品的买卖。这幅图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龙桥桥市的最初情形。
  明人乔因阜是这样描述龙桥桥市的:“九衢辐辏,百货攘攘。”⑤龙桥桥市自形成以后,长期存在于明清三原经济舞台上。战乱、灾害对桥市虽有影响,但始终不能毁灭关中地区这一独特的集市贸易现象。清光绪《三原县新志》记载,龙桥“两旁旧皆市廛,遭回火后复兴,亦邑一胜”⑥。
  二、明清三原龙桥桥市的商品结构及其市场分析
  明成化年间,三原城的市场已颇具规模,计有米麦、驴马、猪羊、花布、盐枣、铁器、手帕、板木、蔬菜、柴炭、鲜果等专业市场。⑦清代三原专业市场分工更加细致,规模更加宏大:粮食市场在南大街;牲口交易市场在南关西巷子外,尤其在腊八古会时期,宁夏、青海、蒙古等地商人结帮而至,日上市数以千计,为陕西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布匹绸缎集中在山西街;手帕市场在手帕巷;食用油市场在油房巷。龙桥桥市兴起之后,就逐渐参与三原专业市场的分工。龙桥市场上的作坊,有许多从事民间乐器与社火头盔的生产和销售,其产品锣、鼓、钹、狮子、走马、大头和尚等,制作精良,产量较大,不仅销于三原本县,而且售往关中及西北其他地区的州县。龙桥桥市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生产和销售民间乐器与社火头盔的专业市场。
  龙桥桥市还出售生产一些其他特色商品,如“白龙膏药”、黄铜水烟袋、刺绣、糖制品等等。“白龙膏药”是龙桥桥市的著名产品,远销兰州、广东及东南亚一带,颇具盛名。黄铜水烟袋,制作考究,经久耐用,畅售于东南、西北,为关中又一著名产品。刺绣产品以裙裾、戏装为主,兼有三原特色的鞋头、枕头、门帘等。糖制品的代表为蓼花糖和什锦南糖,蓼花糖在明代已有生产,清代作为贡品进献皇帝;什锦南糖在清代形成,吸取外地和少数民族糖果制作技术,将南北精品荟萃于一炉。
  龙桥市场商品结构是市场化的结果。明清三原为西北经济中心地,它的市场辐射是相当广的,民间乐器与社火头盔这样的专业市场,若没有广大的销售区域,是无法形成的。“白龙膏药”产品依托三原“西北药阜”这一优势商业资源,在空间狭小的龙桥桥市精制而成,其附加值高,是三原大市场与龙桥小市场紧密结合的产物。黄铜水烟袋的制作销售与泾阳为清代兰州水烟远销的集散地有关,从兰州运往泾阳的水烟大都要经过龙桥,龙桥桥市上手工业者们利用这一便利,生产和兜售黄铜水烟袋,显示了他们很强的市场意识。刺绣属于手工产品,附加值高,且有地方特色,在交通发达的龙桥市场上很有销路。蓼花糖和什锦南糖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龙桥桥市地处要冲,南北商旅、行人不绝于途,正好适于它们出售。
  明清龙桥桥市长兴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龙桥桥市以经济实力雄厚的三原县为依托,有利的三原大市场对其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明代中后期兴起的陕西商帮内,三原商贾实力最强。明人张瀚说,陕西“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多秦人。然皆聚于沂、雍以东,至河、华沃野千里间,而三原为最”⑧。三原商人以家乡为基地,经营东西南北贩运,三原遂成为西北的经贸中心,市场十分繁荣。到了清代,三原在西北的经贸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它为西北棉布集散中心,它是“西口药材”销往全国的集散地,它为清后期西北的金融中心。没有明清三原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龙桥桥市繁荣是不可想像的。第二,石龙桥修建为桥市兴起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清人张象魏有诗赞石龙桥:“击毂惊雷霆,扶栏任风雨。”⑨显然,木龙桥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坚固壮丽的石龙桥增强了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信心,他们纷纷在此建立店铺与作坊。第三,龙桥地处要冲,这是龙桥桥市形成的重要因素。龙桥是明清三原城的交通枢纽,到三原的南北商旅都要经过它,三原居民也经常光顾它,桥市的设立方便、满足了人们商品交易的需要。第四,龙桥桥市为三原美景,吸引众多游客赏玩,这为龙桥桥市繁荣带来了很高的人气。温纯有诗赞龙桥美景:“悬空飞渡俯清流,为倚慈航在上头。题柱不劳歌蜀道,吹箫似已到扬州。”⑩温自知说,龙桥“映日则白虹属天,影波则青龙亘地,观水则清澌可鉴,载月则容光不夜,士女嬉游,壶觞歌吹”(11)。美丽的龙桥风景为桥市带来无数的潜在消费者。第五,有特色的龙桥桥市商品结构,以及积极参与三原市场分工,是龙桥桥市长期繁荣的内在因素,这在前面多有论述,不再赘叙。
  三、明清三原龙桥桥市的文化资源意义
  龙桥桥市在明清西北地区传统市场中的不容忽视:它是沟通中西部经贸联系的一个窗口。三原为明清西北中心市场,初次到三原经商的各地商人,大多数是从龙桥和龙桥市场开始了解三原的。龙桥和龙桥市场以其美景与繁荣迎接四方来客,是中西部区位经济联结的桥头堡。
  另外,龙桥桥市将天时、地利、人和结合起来,为微型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天时指三原西北经济中心地位以及带来的有利条件;地利为龙桥的交通咽喉地位;人和是三原地方政府与民众同心修建雄伟的石龙桥,并使桥市形成和繁荣起来。在现代微观市场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这三种因素的结合。
  龙桥桥市是西北传统市场史上一个奇特景观,蕴含着特殊文化意义。众多的商旅、行人行走于石桥及两旁坡道。两旁店铺和作坊连绵不断,热闹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每到春夏,清河两旁,龙桥附近,垂柳依依,河中偶有载人小舟,宛如秀丽江南。但仔细观看,河床坡道等处尽显黄土高原的厚重。有来自新疆、青海、西藏的少数民族商旅出现在龙桥桥市,这给桥市带来别样韵味。整个龙桥桥市,真是一幅实实在在的有西北风味的“清明上河图”。
  ① 乾隆《三原县志》卷十四,《重修河北新城记》。
  ② 李维桢:《温恭毅公创建龙桥碑记》,《关中温氏征献集》,民国三十五年印本。
  ③ 乔因阜:《三原县清河桥记》,《关中温氏献征集》,民国二十五年印本。
  ④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三原县志》插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⑤ 乔因阜:《三原县清河桥记》,《关中温氏献征集》,民国二十五年印本。
  ⑥ 光绪《三原县新志》卷二,《桥梁》。
  ⑦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三原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7页。
  ⑧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⑨ 乾隆《三原县志》卷十六,《艺文》。
  ⑩ 温纯:《闻温谷中桥成》,《温恭毅公文集》第二十二卷,民国二十五年印本。
  (11) 温自知:《补葺石梁臆说》,《关中温氏丛书》第三集,民国二十五年印本。
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李刚 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