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李刚话陕商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十九 大茶商马合盛——清代陕西著名茶商



马合盛,清代著名茶商。祖籍山西,后移陕西,明末清初由陕西迁徙甘肃,定居镇番(今民勤县)。
  马合盛年少时家境贫寒,在民勤一家茶叶店里做学徒。马合盛在茶叶店做学徒时,办事机敏灵活又特别细心,对店里的业务留心学习揣摩,每天上了门板,收了夜壶后,就一个人黑了灯,在暗夜里噼里啪啦地打算盘;同时他又很能吃苦。后来他离开茶叶店,辗转到肃州等地,从小生意做起,积累了一点资金。在东奔西跑中他一天天长高、长大,但始终没有找到大的发展机会。这一年,二十出头的马合盛来到了繁华的兰州。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和西出长安的西北商业中枢,这里做茶叶、布匹的山陕商人很多,开设的商号也很多。当时,“甘肃茶商,设东西两柜:东柜之商,均籍山陕;西柜则回民充商,而陕籍尤重”。年轻的马合盛,走在街头,他内心焦虑,一时不知往哪里迈步,后幸遇乡党介绍,进入了著名的西柜茶号“魁泰通”,由于他能吃苦,又有眼色,凭借出色的才华,他一步步做到了掌柜。后来他离开“魁泰通”,开办了自己的“马合盛茶号”,总号设在兰州(今中山路一带),在陕西泾阳有制茶分号。他经营西北茶业,为了解决运茶工具,马合盛在家乡民勤饲养了大批骆驼,其中仅白骆驼就有300多峰。
  茶是西北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因此他们对茶叶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边地藏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以前畅销的陕茶由于味淡而逐渐被湖茶所取代。湖茶为红茶,这种茶叶多、茎少,“味苦,于酥酪为宜”,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少数民族非常喜欢。“马合盛”茶号就以出售湖南副茶为主。明清时期,政府对盐、茶的禁榷制度比较严,商人涉足其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同时由于政治的腐败及商税沉重,再加上贪官污吏多如牛毛,他们对商人大肆盘剥勒索,使经商困难重重。商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庚子年间,慈禧携光绪逃亡来陕,马合盛的驼队因参与了从龙驹寨到西安的官粮运送,帮了官府的大忙,被慈禧奖励说“真不愧为一个大引商”,从此他以“大引商马合盛”自居,后因向朝廷捐银十万两而被封为“护国员外郎诰封赀政大臣”。他机智地利用人们的皇权思想,借风扬帆,在茶砖的封面上印上“大引商人马合盛”七个字,和一般茶商只印“官茶”二字不同,这种名随货走的传媒方式使马合盛在民众中树立了很好的信誉,群众互相传说“马合盛大引商,是慈禧太后金口玉牙封下的”,更增长了它的声势,甘宁蒙地民众均喜欢“老马家副茶”。马合盛注重茶叶质量,讲究商风,使“老马家副茶”在西北享有盛誉,即便是偏僻小县也都知道有马合盛。由于马合盛茶号商风好,在民众中也颇有影响,一些小的民族纠纷官府往往请马合盛出面调解、商榷,这样他的茶号起了桥梁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
  在清代,陕西、甘肃设有茶马市,以茶易马。茶商们从官府领茶引,引分大小。“马合盛茶号”所领的茶引为小引,小引每引1000斤,分为200包,每包5斤,销售后三分入官七分给商,按例征收税银。“马合盛茶号”所经营的副茶就是5斤一小包装的砖茶,这样便于运输。
  马合盛经营茶业的具体做法是:出茶前先向总商请领茶引,办理茶票,交纳税款,备案后即行经营。由于交通不便,发茶必须在早春起程去湖南,先向茶农收回低价的茶叶,进行简单包装(重量1人可背),由茶山上船。因为头春采茶必须在谷雨前几天内集中将嫩叶摘完,又要避开阴雨,故要把握好时机,过期就会叶老即属二春,价值减低。所以往往茶商们对茶农实行的是预买制,即春节前后放款给茶农,清明后前往收茶,其收价很低,“夷民持此御饥寒,贾客谁教半干没;冬前给本春收茶,利重逋多同攘夺”,可见价格之低。但是马合盛却不故意压低给茶农的收价,以便和这里茶农做长期的生意。茶在运输存储中最忌潮湿,故在产地焙干,并减轻重量(三四斤制干毛茶一斤),以利运输,所谓“山中焙就来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马合盛的茶队在茶山上船,船上悬有“奉旨采茶”的龙旗,以防被官差所扰。船行资水到益阳,由益阳再换大船经洞庭湖入长江到达汉口,从汉口入汉水到老河口,由老河口以车拉、马驮到荆紫关、龙驹寨。由龙驹寨分发渭南、西安,再由渭南、西安汇集泾阳。由于泾阳水好,适宜制茶。红茶在着色发酵过程中要不断以极浓之茶水注入锅内茶叶中,才能使茶叶香气浓郁,所用之水与质量有重要关系。而泾阳“所用水为井水,味咸,虽不能做饮料,而炒茶则特殊,昔经多人移地试验皆不成功,故今仍在泾阳”。而且泾阳从明代起就已具备湖茶焙制的技术,于是在当地私人开设的茶庄进行拣选加工制作,所用人工忙时多至百人,而且其中还雇佣了许多青年妇女拣选,这样就更降低了制作成本。拣选后就需要包装了,这道包装的程序也同样需要较好的技术,就是将茶制成砖型,装成封子,每封老秤五斤四两,接着,是将茶砖从上到底穿一个孔,便于通风,其次在茶砖封皮上印上“大引商人马合盛”的招牌以及重量。这时候封皮内的茶叶还是湿润的,先在楼上摆成单层(茶店都有楼,专为制茶之用)。晾过两三天之后,茶砖已经比较干燥了,再将这些茶砖垒成三至五层,垒时必须注意通风,一星期以后底面交互倒翻一次,隔半月后再倒换一次,这种技术叫做“发花”,花初显白绿色,一周后即成黄色,有此黄在制造技术上算是最成功。这样制造出来的茶叫“泾砖”或叫“副茶”。这样的制作工艺保证了茶的质量。
  马合盛的驼队把包装好的副茶经泾阳起装,以骡、马、骆驼起运,沿陕甘的18马站,晓行露宿,鸡声茅店,将茶砖运至兰州的山字石官茶库,补纳税银,每百斤加火耗10%,然后即行出售。“马合盛茶号”通过提茶手续,引销各地商号、市场,运销西北各地。
  马合盛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商人。他总是随时关注掌握市场销量、购销行情,还注意研究用茶民族的生产生活变化,以达到购销两旺的目的。马合盛非常注重茶叶的质量问题,在业务发达以后,他不求数量增多,不增加票数,一直保持了原有的质量水平。他总是严格要求,买茶必在春天,收购产于高山的头茶七八成,子茶不过两三成,而一般商号则是头、子各半,他这样使其原料首先高过别家一筹。在泾阳制茶也必须在春秋季节,因夏季太热,冬季太冷,都不适于制茶。制茶时严格要求合乎规格,从不掺杂次茶,所以质量好,民众中有口皆碑,每封比别人高出二角,仍然畅销不滞。
  正是这些成功的营销经验为马合盛及他的茶号带来了滚滚利润。马合盛也成为家资巨万的商人,号称百万富翁。马合盛致富后,生活仍保持简朴,吃得很简单,一般是两盘小菜,盐、醋、油辣子;常年穿的也是棉布衣服。
  清末至民国初,“马合盛茶号”逐渐衰落下来。每年只可领31张茶票,计12.4万斤,生意一落千丈,而在最繁盛时期则要领近百张茶票。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19世纪末,外国茶商直接进入我国各主要茶区腹地开厂置业,并在疯狂掠夺我国茶叶资源的同时,还低价收货,操纵和控制着茶叶行业,从而使中国茶业雪上加霜,致使大批茶园荒芜,茶商亏本,茶号倒闭,茶业逐渐衰落,加上旧中国政治腐败,时局动荡,捐厘课税的不断增加,“马合盛”茶号也没能逃脱历史的悲剧。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日军占领了汉口,封锁江岸,江南的茶叶大量运往日本,“马合盛”茶号亦停止贩运,只微销库存,再未兴起。
李刚话陕商/李刚 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