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蓝关古道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人物民俗篇 历代修路良吏与精英人物:“修路书记”薛崇彦


蓝桥位于蓝田东南50余里的蓝桥镇。旧时交通不便,山区之人多以人力担挑、驴驮骡载运送物资。历史上这里虽是蓝关古道必经之地,但自清末民国以后,由于陇海铁路及长坪公路的贯通,蓝桥驿和蓝桥镇的军事交通的价值,已日渐式微,由过去的官马大道降格沦为了乡间大道。
  1958年,为了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蓝田县委、县人委修筑了一条从县城南河大桥,经大寨、风门子、大坡垴直达蓝桥的简易公路。由于此路经行于峣岭之上,坡陡山险事故不断,更由于当时资金短缺,时间紧迫,工程因陋就简,病患很多,每遇暴雨、雪雾之天,路面常被雨水冲毁,沟壑纵横,建成使用时间不长,即时通时阻,后来更由于失修失养,几同于废路。地处革命老区的蓝桥,交通闭塞,长期山货运不出,群众急需的生活日用品运不进来,交通的困扰,已制约了蓝桥的发展,使该乡经济状况十分落后。1970年,刚刚越过不惑之年的薛崇彦,被县革委会选将派往蓝桥公社担任党委书记。走马上任后,这位工农出身的公社领导干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一贯作风朴实不尚空谈,办事向来丁是丁,卯是卯,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含糊。他为人坦诚,看准了的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看准了的方向,既使用九头牛也难以拉回来。薛崇彦的此前宦途生涯,曾充满着传奇色彩。蓝田解放前后,他铁心跟定共产党,从建政、土改、查田定产,农业合作化,他从不退缩一直斗争在第一线。建国前夕,他担任过民兵连长、副乡长等职务,解放后他一路走来,又先后担任基层乡镇副乡长、乡长、公社社长等职务。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蓝田乡土干部。在蓝田极“左”路线肆虐的“文革”与“四清”运动中,全县29个公社的书记社长几乎全被打倒“靠边站”,老薛也多次遭到了造反派的批判冲击,但由于他是工农出身干部,平日又平易近人,人缘很好,因此在“文革”的刀锋下侥幸逃脱,成为乡镇(即公社)领导中唯一保留下的一个半书记种之一。
  薛崇彦带着浓浓泥土气息重新走马上任后,他始终保持了黄土地农民儿子的本色。他从心底中感到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的喜怒哀乐,他总是萦牵梦绕日夜铭记在心。到蓝桥后,他先担任公社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后来,又担任了公社党委书记。在新官上任下车伊始的日子里,他没有听下属更多的汇报,而是徒步走遍了全公社100平方公里辖区的120个自然村,接触到许多形形色色的村组基层干部。他热爱蓝桥这块充满着灵性的红色土地,也爱上了这块土地上每一位勤劳朴实而憨厚的农民。在一次次同山民的接触中,他看到许多令他终生刻骨铭心的故事,这些都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一次寻访中,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中,他看到一户农民精心喂养了一年的大肥猪,由好几个山民用担架抬着肥猪上路,担架颤颤悠悠,崎岖的山路和不断挣扎的大肥猪,只要稍不留神就架翻人摔猪死人伤,农民的行路难已成为制约蓝桥经济发展的桎梏。由于行路难,不仅使群众生活困难,年年吃返销粮,经济也无从发展。不少山区的姑娘孔雀东南飞都嫁到山外,而守在村里的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好多村成为有名的光棍村。作为公社书记的薛崇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群众的困难,使他感到责任的重大,作为公社领导,他食不甘味,寝食不安。他想自己为官一任就应造福一方,否则,自己就对不起肩上的重担,更对不起群众那日夜盼路的急切目光。薛崇彦对各村情况调研之后,他及时地召开了公社党委专题会,研究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会后他牛刀小试,首先发动群众在蓝桥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桥,把公路延伸到蓝桥街。这是蓝桥历史上自明末拆毁石桥之后,第一次建成了一座沟通南北的石拱桥(清代民国仅为铁索桥)。桥修成后,群众尝到甜头,修路通车的要求愈发不可收拾。作为当地父母官的薛崇彦又一次为民请命,他想着就是自己豁出命,也要修通山民的致富路。1971年7月,他向县革委会主动请缨,要求重新修建清河底路,即西起水陆庵,沿清河而上,经橡树湾、蓝桥河,直到蓝桥街。公路全长虽然仅7公里的路程,但沿途尽是万丈绝壁悬崖。在乱石丛中要修建一条新路,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设想与构思。这条道路不仅抛开了1958年修筑的简易公路,而且另辟蹊径,沿着蓝溪河底弯弯山涧曲折而行,不仅一无图纸,二无资金,而且施工极难,这是一块别人避之不及的硬骨头。薛崇彦这个从不相信命运从不服输的汉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慷慨受命,把自己逼上绝路,毫不退却。蓝田县革委会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打动,批准了他这个大胆的计划。同时,县上领导也佩服这个迎难而上铮铮铁骨的硬汉子,同意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进行施工。作为贫困的蓝田县,财政拨款12万元用于施工费用。是年冬,蓝桥公社组建了80人的修路专业队,县上又拨给了100吨炸药和6.8万元,渭南交通局又拨给34万元,从此薛崇彦就开始了自己修路书记的生涯。他率领百余人的修路专业队,在一无技术二无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硬是靠炸药、钢钎和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凭着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肉之躯,靠着蚂蚁啃骨头的革命精神,一米一米地向前伸展着道路。蓝溪河的沿途尽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一锤击打在钢钎上,石上仅冒出一股白烟,石头也仿佛同修路大军暗暗较劲。修路所经的橡树湾、佛爷腰、黄龙潭、黑光岩,哪一处都不是善茬,施工极难。自修路开始后,修路工地就成为薛崇彦时刻牵挂的地方。“无炸药了!找薛书记要。”“没钱了,找薛书记要。”县上给的炸药在坚硬的石山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为了道路,薛崇彦经常吃住都扎根在工地上。为找炸药,他动用了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社会关系,找省市国防工办,找上级领导。无资金了,他舍着老脸四处告借,动用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筹措资金。一切为了修路,薛崇彦完完全全地豁出去了。几个年头,临近年关,他总是徜徉在工地上,一块冷馍一杯水就是一天的饭食。同他一起担任公社领导的同仁,有的已当上了县级领导,有的已找到职位优越生活舒坦的部局,担任了新的领导职务。在修路处于困难重重的低谷时,他的一些好朋友也规劝他:“崇彦你赶紧调动,没黑没白地修路,究竟是为了啥!”他笑着说:“只要把路修成,给山里人办件好事,我啥也不想。”这就是真实的铁汉子薛崇彦,一位令人尊敬爱戴的乡镇芝麻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三年的流血流汗、艰苦斗争,水(陆庵)蓝(桥)终于于1974年7月1日举行了通车典礼。从此,古蓝关道上结束了“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历史,薛崇彦“修路书记”的美名也在蓝关道上迅速传播开来。蓝桥人民永远铭记着这位为民造福的好书记薛崇彦,蓝田青史上永远记载着这位从黄土地走出的脚踏实地的人民儿子薛崇彦。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