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蓝关古道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人物民俗篇 隐逸名士:关学与“四吕”


说起关学,不得不谈起公元11世纪时北宋唯物主义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张载。是他在陕西眉县横渠镇设馆讲学,著书立说,穷神研理,精思立践,创立了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关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的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学,顾名思义,是以地域而命名的一个学术派别。它所表现的就是关中学术。张载以孔子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武器,并继承了汉唐以来的唯物主义的思想,通过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批判,又吸收了道教辩证法的传统,构建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体系。由于这种学术是在关中兴起,张载后又一直侨居关中凤翔府郡县(今眉县横渠镇,后人即以此眉县作为张载的籍贯,世称横渠先生),所以他创立的学派即被后世称为“关学”。关学创立后,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关学是指北宋张载所创立的学术体系;广义的关学是指张载之后一直到明清之际的关中学术,它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载(1022—1090),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生于长安。随父侨居眉县横渠镇。幼学兵法,曾立志收复洮西失地。官至崇政殿说书。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批判佛、道两家的“空”“无”之说。他哲学中的唯物主义部分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载曾发愤研究儒、佛、道诸家学说,他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话体现了张载吞吐宇宙间的浩然大气,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关学振衰继颓的文化责任,乐观清正的社会理想。1056年,张载在开封与理学另一派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会见,互相切磋。次年中进士后,他开始了13年的仕途生涯。王安石变法,他主张渐变,反对王安石的“顿革”,对熙宁新政持批评态度。终于在1070年(宋熙宁三年),辞官回到横渠。此后即潜心著书讲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思想体系。张载的代表作《正蒙》,是他一生理论创造之精华,几乎涵盖了他思想的全部内容。他的关学思想,一是体现了“气本论”的唯物史观。张载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张载认为世界万物都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苍茫浩瀚的宇宙,虽然无形无状,但宇宙确实存在,并非空无所有,飘渺无存。二是关学思想中体现了一物两体的辩证法。张载借鉴道教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气本论为突破口,创立了“一物两体”的辩证法。张载指出,“气坱然太虚(指无边无垠的宇宙空间)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在张载看来,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同时张载又把整个宇宙内部的对立和宇宙间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对立概括为“两”,把它们各自内部的统一概括为“一”。张载这种“一物两体”的辩证观点实际上就是今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观点在古代哲学中的体现。三是张载关学体系所体现的“人性论”。张载把人性看作是“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者的结合。他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气,而气质之性来源于各人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所受到的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的不同,表现在个性上的差异。人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变化气质”来达到道德修养,以恢复先天的善性。四是关学体系的道德观。张载强调人要进行道德修养,通过克服自己的劣性,才能容纳善道,从而达到积善成德的完善境界。同时他又不断强调人必须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五是关学体现的是张载在他的经典之作《西铭》中所描绘的万世太平世界。张载的《西铭》构建了一个“民胞物与”的太平世界:人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人类的伙伴,并强调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的责任、修养意识,从而使世界达到完美与和谐。
  张载作为关学的一代宗师,建立了完备的关学思想体系,开辟了宋明理学的新天地。张载与洛学领袖人物程颢、程颐是姻亲关系,张载是二程之表叔。同时,张载的关学在形成过程中,他的弟弟张戬又将女儿许配给了“四吕”之一的吕大临为妻。这样使关学的发展过程中,消除了人为的门户之见,特别是“四吕”对关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载自辞去朝中崇文院校书,开始在关中设馆讲学,第一个支持者就是吕大钧,吕大临、吕大忠也相继投奔于张载门下,尊张载为师。吕氏家族乃京兆蓝田县名门望族,影响很大。吕氏家族的投入带动了关中学者纷纷投入张载门下。关中人素来刚劲敢为,质直尚义,关中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号称“天府之国”,长期形成的文化定势,使关中人很难接受外来的思想。“四吕”一门兄弟六人,五人登科,四人进士。政治上的优势,无疑对张载关学的发展与成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文中对“四吕”兄弟逐一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关学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吕大忠 北宋京兆蓝田县人。字进伯,原籍汲郡(今河南汲县)。祖父吕通,曾任太常博士。父吕贲曾任比部郎中。皇祐(1049—1054)年间考中进士,任华阴县尉、晋城县令。熙宁中出任陕西转运副使,受命提举永兴军路(今西安市)义勇军,后又改为秘书丞、检校枢密院使、兵房文字。辽国要求北宋割代州(今山西代县)以北区域,吕大忠奉命出知代州、石州(今山西离石),多次同辽使谈判,使其理屈词穷。元丰年间,调任河北路转运判官(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针对当时弊政,就如何生财、养民问题向朝廷进献了12条建议,元祐初知秦州(今甘肃天水)。力主对西夏用兵。绍圣二年(1095年)加宝文阁直学士,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后因与宰相章惇、曾布等人不和,被调知同州(今陕西大荔),不久降待制致仕。终年70岁。
  大忠一生为政清廉,言行诚恳大雅,著有《前议论》、《辋川集》、《秦议》等。
  吕大防(1027—1095) 字微仲,京兆蓝田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考中进士,出任冯翊主薄,迁永寿县令。永寿城内无井,食用水须到城外山涧去汲。大防赴任后,四处勘查,找到两眼泉源,参阅《考工记》亲自主持设计施工,渠成,百姓受益,称“吕公泉”。以后他又任青城(今四川灌县)知县。针对封建官僚出佃政府拨赐的祭田,以大斗进小斗出盘剥佃农,佃农苦不堪言的弊端,他统一收租标准量具,下令祭佃收租一律归地方官府,祭祀所用再由官府拨给,避免了不法官吏从中侵吞,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青城是防御外族侵入的前哨。大防加强防务,组织巡逻,并禁止人们进入边境山区打柴,“以严障蔽”。韩绛高度赞扬他的守边措施,称其有“王佐之才”,并极力保荐,不久大防被提升为负责财政的盐铁判官。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死,英宗即位,命吕大防为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大防接连上书揭露时弊,陈述改革,认为朝纲不振的原因有五:一、大权不在皇帝手中;二、老朽之臣不能退位;三、对外用兵不择将帅;四、直谏之士日益减少;五、功过不分赏罚不明。接着又提出“八事”,即“主威不立,臣权太盛,邪议干政,私恩害公,辽夏连谋,盗贼恣行,群情失职,刑罚失平”。但是他的进谏并未引起英宗重视。英宗登基后,打算把生父濮王追谥为先皇,大房认为英宗既承统于仁宗为父,于是连上十多道奏章进行劝阻,遭英宗不快,贬为休宁(今安徽境)知县。1067年神宗即位,大防先后任淄州(山东)、泗州(江苏)知州、河北转运副使。韩绛任陕西巡抚,请他当宣抚判官。熙宁四年(1071年)兼任延州知州。延州是防西夏入侵重镇,大防亲自考察,加强设防,增加实力。当时又逢宋军兵变,韩绛被撤职,大防受牵连,改知临江军(今江西),不久又改任华州、秦州知州。
  元丰初,大防改知永兴府。元丰三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内乱,发兵数十万,分五路进攻,战役旷日持久,大防辖永兴军,日夜策划,精心调度,既保征秣辎重的供给,又不妨碍农事生产,战后因功被推升为直学士,元丰末年改任都知府。
  哲宗即位,仁宗太后垂帘听政,大防被召为翰林学士,开封知府,元祐元年(1086年)提为尚书右丞,参与司马光废除元祐新法的“元祐更化”。司马光要将从西夏手中收复的兰州、米脂等城送还西夏,大防极力反对,认为司马光“虑之不熟”,并建议哲宗选良将驻该地,加强新收编地的防御力量。此后他屡经升迁,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汲郡公。后与范纯仁、刘挚等人共掌朝政。其时“元祐党”分化为许多派系,争权夺利,唯吕大防铮铮正气为官处事,“厚朴纯直不植党朋”。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重新启用变法派,大防被罢左相,改知永兴军。因遭到变法派章惇相继弹劾,一再被贬。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至循州(今广东龙川县),途中病死。
  吕大防曾与其兄大忠、弟大钧大临共同研讨周礼之学,并倡行“乡约”。著有《朝吏斋公文年谱》等。
  吕大钧 字和叔,大防之弟。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秦州司里参军兼延州折博务,改光禄寺丞,知事三原。移巴西(今四川省西北部),又移知侯官,荐知泾阳,以父丧丁忧均不赴任,居家数年。大钧初学于横渠张载,继又卒业于二程门下,服孝期满后,自认“道不明,学不优,不足以仕禄位”,甘居家中讲道,曾与诸兄弟率乡人为“乡约”,号召乡民“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以正乡俗,使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张横渠颂其“秦俗之化,和叔有力”,程正公亦称其“任道担当,风力甚劲”。久之,以大臣荐为诸王宫教授。未几,兼凤翔船务改制宣义郎。时朝廷用兵西夏,转运使李稷馈饷不济,主将种谔欲斩之,大钧劝曰:“朝廷出师去塞未远,若斩转运使诸多不妥。”种谔采纳其议,李稷免死。未几,因病死于官邸,时年52岁。著有《四书注》、《成德集》、《乡约》、《乡仪》等。
  吕大临(1042—1090) 字与叔,号芸阁,大忠之四弟,北宋时哲学家和著名的金石学家,“关学派”起家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师从张载,张载死后又拜程颢为师,进修古典文献。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潜心研究掌握了《六经》要义,对“三礼”尤为精通。在程氏门徒中,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称为程门四大弟子。其文章挥洒自如,功力深厚,他写的《横渠先生行状》和“哀词”行文婉约有致,哀思沉痛之情溢于文中。《克己铭》用辞典雅,寥寥百四十字蔚然大观。程颢赞吕大临的学问“深潜缜密”,朱熹称他的成就高于宋代理学诸公。
  吕大临对青铜器及铭文也颇有研究。他的金石著作《考古图》(十卷)体例严谨,收录了当时秘阁、太常内藏等宫廷和民间38家收藏的青铜器、石器、玉器共238件,而且大都是价值极高、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精华。《考古图》收有铭文青铜器96件,除其中个别文字简略外,大临对其他85件上所刻文字都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即《考古图释文》。吕大临的著作尚存《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两部书。其著录铭文,摹写青铜器图及尺寸大小,注明了收藏之家与出土地点,已成为珍贵的文物资料,为我国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奠定了基础。
  吕大临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无心仕途,仅以门荫得太学博士,后做过秘书省的正字。范祖禹以其勤奋好学人品出众向哲宗推荐,任他为太学讲官,但未及抵任而逝,终年48岁。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