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耐心 慢慢地引导

来源: 日期: 2023-09-15

出门遇到熟人时,出于礼貌,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打招呼、问好。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礼仪,也是人们表示友好的交际方式。 如果我们的孩子会主动打招呼,那么对家长来说,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因为在通常看来,主动打招呼的孩子是有礼貌的,更容易让人喜爱,也代表了家长的教育很成功。 可是有些孩子就是不愿意主动打招呼,有些家长则觉得,孩子这样是没礼貌的表现。他们还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社交能力。 主动打招呼的孩子确实更容易受到大家喜欢,但不喜欢打招呼的孩子就一定是性格不好、没有礼貌、没被教好吗?其实,导致孩子突然不愿意打招呼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陌生人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M.Ainsworth)通过陌生情景技术发现,陌生人焦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婴儿会啼哭,会紧紧抱住父母,会拒绝陌生人的接触,或者将目光从陌生人脸上移开;由于陌生人的突然出现,儿童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恐惧、紧张或不安情绪。多数婴儿在跟妈妈产生依恋关系以后,对陌生人会作出明显的反应,抗拒他们的接近,警示妈妈:“这里有陌生人,要注意”。 德国教育学专家克里斯汀(Christiane)也指出,婴幼儿的认生期会随着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了。认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强行让处于认生期的他们跟陌生人接触,并催促其跟陌生人打招呼,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中。 陌生人焦虑其实并不完全是坏事,心理学家甚至认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首先,陌生人焦虑能让孩子启动自我保护功能: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时,第一反应是不想跟对方有交集,进而避免从不友好的陌生人那里受到伤害。 其次,陌生人焦虑证明了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幼儿时期,孩子分不清楚谁对自己好,谁又对自己不好。等到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了,才能区分出熟悉或不熟悉的人。 最后,如果有陌生人焦虑,则说明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在正常发展:当孩子遇到熟悉的人时,他们会高兴地大笑,兴奋得手舞足蹈;而遇到陌生人时,他们会哭闹、害怕,这说明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出现了,也在正常发展着。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只有孩子会有陌生人焦虑情绪,就连成年人都会有。所以当孩子不爱打招呼时,别去责怪他们,家长要多付出一点耐心,好好跟孩子交流。 轻率地给孩子贴标签 当孩子表现得内向、不太愿意跟别人一块玩时,很多家长为了缓解尴尬,就会说:“我家这孩子就是害羞,就是胆小,不好意思。”“这孩子一出门就丢人,真不好意思。”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曾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很可能就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家长,尤其是父母的话对孩子有着非常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的表现会随着这些标签化的语言出现认知偏差。很多时候越被这样说,孩子越不敢说话。所以,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上“胆小、害羞”的标签。 不熟悉成人世界的礼仪 很少有孩子会故意表现得无理,他们只是不熟悉成年人的语言规则和社交习俗而已。而且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要警惕陌生人,但同时又强迫他们对陌生人友好,这样就会让他们觉得很困惑。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亲身示范礼貌的行为,为孩子树立讲文明、懂礼貌的观念;让他们知道,打招呼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礼仪;教会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表达友好和热情。 这种示范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效果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毕竟父母是“原件”,作为一张白纸的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 单纯的害怕或害羞 有些孩子不肯打招呼或不肯使用礼貌用语,只是因为害怕或者太紧张了。 容易害羞的孩子,面对陌生人或新环境时通常比较慢热,甚至在面对认识很多年的人时,他们仍然可能会感到害羞。不要催促和强迫这些害羞的孩子和人打招呼,他们往往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建立内心的安全感。整个过程的节奏需要放慢一点儿,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家长到底是怎么做的。 这样性格的孩子最忌讳用言语去羞辱,比如:“你是怎么回事啊?”“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会……” 当众数落孩子不懂礼貌会无形中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当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觉得自己不被喜欢后,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导致长大后害怕交际,遇到困难就退缩。 当孩子不想打招呼时,要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他们挥挥手,或用其他的肢体语言,都是不错的方式。 给孩子太大压力 孩子不爱打招呼时,很多家长会这么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人家是专门来看你的。”“不打招呼的小朋友,大家都不会喜欢的。”“你这么胆小到底像谁啊,快叫人啊。” 其实,这些都是对孩子的强迫,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不仅会默认自己确实害羞、内向、没礼貌,而且他们会把打招呼当作一个很困难的任务。长此以往,孩子当然会越来越不想打招呼,面对陌生人也会越来越焦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有些强迫就是以鼓励的形式出现的。越鼓励,孩子越能感到你的期待,从而变得越紧张。当他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导致更不自信。 给孩子一些时间,多一点耐心,当他们终于愿意主动打招呼后,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这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 表扬孩子要在点上,要有依据,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因为某件事情做对了或哪里有了进步后才得到表扬的,这样才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认可,从而越做越好。 人们常说,孩子的成长就像学走路,先学会翻身,再学会爬行,之后才是扶站,过程中还会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所以就算孩子不打招呼,也别再冤枉他们没礼貌了,他们是在寻求帮助呢! 当孩子还没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行为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多一点包容,多一点耐心,慢慢地引导。相信在家长科学地帮助和引导下,一定能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