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给钥匙,不给锁

来源: 日期: 2020-10-19



    只给钥匙,不给锁
  
    通常,我们学一个新知识,比如学习一个新词语,顺序一般是:学习新词语的读音,给出新词语的意义,熟悉一下新词语的应用环境,然后反复练习使用,并记下来。

    这种“只给钥匙,不给锁”的学习方式几乎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这其中没有疑问。没有疑问就没有让人好奇的地方,没有好奇也就没有兴趣了。

    那么兴趣是从哪儿来的呢?让人有兴趣的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呢?

    游泳的时候,女儿在游泳池里能把我抱起来,我会问她:“为什么在陆地上不能把妈妈抱起来,但是在水里可以做到呢?”这个问题是一把锁,此时要做的是引起孩子开锁的欲望。你不妨问“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漂在水面上,有的东西会沉到水底?”可以观察,可以对比,最终的钥匙是“浮力”。

    滑滑板车的时候,女儿喜欢在楼梯口上下坡,我会问她:“为什么你能滑下坡,但不能滑上坡呢?”这个问题是另一把锁,她答不上来,就想知道答案。我会再问她:“人跳起来,为什么都会落下来?”并让她去对比“滑下坡”和“跳起来下落”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在起作用,最终的钥匙是“重力”。

    看到鸟和飞机的时候,我会问女儿:“你觉得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她说:“因为飞机有翅膀。”于是我又问:“那你觉得为什么火箭没有翅膀也能飞起来?”这同样是一把锁,她答不上来了,就会一直追着我问为什么。

    当然,她也会反问我很多好问题:“如果行星的轨道歪了会怎么样?”“为什么土星环里的石头不会掉到土星上?”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好问题,也是一个孩子努力开锁的过程。

    如果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四则运算、唐诗宋词、齿轮与皮带,都是先给一把锁,再拿知识作为钥匙,一切都可以是有意思的。

    那么,为什么知识需要一把锁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人类根深蒂固的心理:我们会被什么事物吸引。

    在《一千零一夜》里,反复出现了一个情境:有一扇不允许被打开的门,门里有秘密,但最终这扇门总能被打开,各种奇遇和灾祸也总是伴随而来。为什么要这么写?因为人类有永不停止的好奇心。

    吸引我们的可能是一扇不让打开的门,可能是一则谜语,可能是玩儿游戏的一关,可能是报纸上的填字游戏,可能是手机上一则模糊的短信,可能是一集留下悬念的电视剧,可能是小说里主人公的身世之谜……

    科学家发现,婴幼儿从三四个月大就开始对没见过的场面和盖住的盒子感兴趣了,这是人类好奇心的最早展现。

    我们每一天都在被锁吸引,并且渴望钥匙。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