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低结构运动转换中支持幼儿的自我挑战
在“幼儿自我挑战式健康运动课程实践研究”中,我们围绕“运动支持对象转向”策略展开实践——通过观察幼儿在低结构运动(自主运动)中的发展差异,利用高结构运动(集体运动)支持幼儿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回到低结构运动中继续观察和反思幼儿运动行为的变化,为幼儿在自我挑战式健康运动中的能力发展提供支架。
走近自主运动,识别幼儿的运动差异
自主运动时间到了,5个大班孩子拿着开合材料做“蚌”,另外5个孩子做“捉蚌人”,自创了“捉蚌”游戏——“蚌”将壳合起、蹲下,就不会被“捉蚌人”抓到。为了能抓到“蚌”,有3个“捉蚌人”偷偷地躲在“蚌”的后面,等“蚌”站起来、打开壳时,一把将他们抓住。“你耍赖!”一个扮演“蚌”的女孩多次被抓住后,气鼓鼓地说,“这里地方很小,你又一直盯着我,抓住也不算!”其他扮演“蚌”的孩子也表示抗议,最终大家不欢而散。
第二天,10个孩子又玩起了“捉蚌”游戏,A提议对游戏人员进行重新分工——7个孩子做“蚌”,3个孩子做“捉蚌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B建议加入新的辅助材料——呼啦圈,将其散落在场地上,作为“蚌的家”。C和D在采纳B的建议的基础上,对游戏规则进行重新设定:
1.“捉蚌人”只能抓奔跑中的“蚌”,当“蚌”回到“家”里,就不能抓;2.“捉蚌人”不能蹲守,否则会被罚出场;3.被抓到的“蚌”需要到场边休息,等全部“蚌”被抓到后,游戏重新开始。“升级”后的“捉蚌”游戏合理、有趣,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可惜,3个孩子因为体力跟不上,中途离场。
根据幼儿在运动游戏“捉蚌”中的表现以及《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中“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相关领域的内容,我们对幼儿运动行为进行识别。10个幼儿连续两天都在自主运动中玩“捉蚌”游戏,说明他们对这个运动游戏比较感兴趣,同时也会通过材料、规则的调整与运用,满足自身的运动需求。此外,他们之间依然存在较明显的发展差异:1.针对游戏中生成的问题,有的幼儿会积极思考并寻找对策,如调整人员分工、增加材料、制订规则,有的幼儿则在表示抗议后,无奈地放弃游戏;2.幼儿之间运动能力、运动经验和运动策略的差异较明显,有的幼儿动作协调性、灵敏性、耐力较强,跑动、追逐、躲闪经验丰富,会使用“蹲守”等游戏策略,有的幼儿则由于体力跟不上、不会灵活躲避等原因,消极运动。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决定通过高结构运动帮助幼儿丰富运动经验、掌握运动策略、提升运动能力,促进他们后续更好地进行自我挑战式健康运动。
组织集体运动,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
第二次游戏结束后,我们先引导玩“捉蚌”游戏的幼儿回顾游戏过程,分享运动游戏中的真实需求和想法。
师:在第二次游戏中,为什么要调整“蚌”和“捉蚌人”的数量?
幼A:第一次游戏时,“捉蚌人”太多了,“蚌”很容易被抓完。
幼B:我们(“捉蚌人”)跑得快,如果人太多,游戏就太简单了。
师:为了不被抓到,你们(“蚌”)想了哪些好办法?
幼C:当我们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抓。
幼D:我们把呼啦圈当成“家”,就不容易被抓到。
幼E:“捉蚌人”不可以蹲守,否则会被罚出场。
当玩“捉蚌”游戏的幼儿分享了游戏经验后,我们又邀请全班幼儿参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相应的游戏建议。
师:这个游戏还能怎么玩?
幼F:如果一个“蚌”被抓到,其他“蚌”就可以营救他,让他有机会重新加入游戏。
幼G:我赞成,比如拍一下被抓到的“蚌”,帮助他复活。
幼H:被抓到的“蚌”可以集中在一个地方,等待救援。
幼儿A、B、C:这个太棒了,下次一定要试一试!
幼儿I:我觉得老师也可以加入游戏,当裁判,看到有人犯规,就判他出场。
在分享交流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幼儿的真实想法,还帮助他们梳理了有关材料使用、角色分配、游戏规则优化的经验。之后,我们进一步给予针对性支持,推动幼儿深入探索和学习运动经验。
我们和幼儿一起在教室里创设了一面“运动故事墙”,引导他们用图画、符号和简单的文字将有关“捉蚌”的游戏故事和想法记录下来,便于他们再次“复盘”和分享运动经验。之后,结合幼儿游戏经验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差异,特别是针对部分幼儿动作协调性、灵敏性方面的不足,设计专门的集体运动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在这些集体运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激发了拓展游戏玩法的意识,还补足了自身运动能力发展的短板,获得了在自我挑战式健康运动中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回归自主运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
在高结构运动中所习得的运动经验,能否对幼儿后续的运动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继续对幼儿自主运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
在户外运动时间,孩子们来到投掷区,将一张大网竖立在跑道的中间,然后自主分成两队,面对面站在网的两边,手里拿着纸球,互相投掷和躲闪。一个孩子被纸球打中后,迅速找来一顶头盔戴上,其他孩子看到后争相效仿。
“谁被球打中,谁就不能动,要等到队员营救(拍一下肩膀)之后才能动。”一个孩子一边示范一边说,其他孩子表示赞同。大家给这个游戏取名“冰冻人”。
于是,被打中的孩子立刻保持不动,同伴找机会前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进行营救……孩子们的游戏一直持续到自主运动时间结束。之后,孩子们自发地将运动游戏故事记录下来,讲述给同伴听。
通过观察发现,玩“冰冻人”游戏的一半幼儿之前玩过“捉蚌”游戏,有前期分享交流与两次集体运动活动的铺垫,他们在“冰冻人”游戏中的运动经验、运动能力、运动策略都有所发展,如会借助“攻堡垒”和“打地鼠”游戏中的玩法——“将桌子放在两边,把垫子立在中间形成栅栏”“被击中的幼儿原地蹲下,等待其他人营救”;身体耐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有所增强,几乎所有幼儿都坚持到自主运动时间结束;灵活借鉴同伴有益的游戏经验,如当看到一个幼儿用戴头盔的方式保护自己时,其他幼儿也采取了相同的方式。
之后,我们鼓励幼儿将“冰冻人”的运动游戏故事张贴到“运动故事墙”上,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从中寻找合适的教育价值点,开展相应的集体运动,进一步为幼儿自我挑战式健康运动的发展提供支持。
先对自主运动中幼儿的运动表现进行观察与识别,发现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短板,再利用集体运动来支持幼儿习得和巩固相应的运动经验,最后回归自主运动,观察幼儿的运动行为变化……在低结构运动和高结构运动的转换中,我们始终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为切入点,关注幼儿发现运动问题后的自我探寻和调整;以“追随幼儿,师幼同行”为支撑点,根据幼儿运动需求和发展现状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后续幼儿自我挑战式健康运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周黎卿/闵行区龙茗路幼儿园 摘自《上海托幼》20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