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懂孩子,从“看见”孩子开始



    作为一名基层学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三十五年间,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而又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的专业体现在懂规律、辨需求、助成长,并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要做到懂孩子,就需要眼里有孩子、心中有目标,要善于“看见”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并解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幼儿语言教育为例,分享我们的专业视角。

    懂规律,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

    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可以看到,孩子的语言发展包括“倾听、表述、前书写和阅读”四方面的情感态度、认识和能力,也意味着孩子的语言学习需遵循序列性的发展规律。

    以早期阅读为例,孩子出生后经历的第一阶段是假装阅读,也称之为模仿阅读。第二阶段是理解阅读,通常成人会求证孩子在阅读时是否看懂。第三阶段为情感阅读,比如读完某本书后,孩子会大笑或者难过等。第四阶段是创意阅读,孩子在积累了大量阅读经验后会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

    理解了规律,我们就能冷静地面对一些现象,规避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家长骄傲于孩子可以把百科全书中花粉传播的知识背给大家听。其实,这只能说明孩子的记忆力较强,但记忆的内容对此刻的孩子而言是消极知识,一旦不强化就会遗忘。如果能选择适宜孩子的内容,引导孩子朗读儿歌、复述故事,则更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辨需求,解读孩子的行为表现

    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学习方式到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孩子的发展,或者将“发展阶梯”变成统一训练、揠苗助长的“清单”。

    一天,两个小班孩子为前一天换错了苹果而争执着。男孩说:“你拿的苹果是我的。”女孩说:“我已经拿回家了。”男孩很坚决地说:“可苹果是我的。”女孩也坚决地说:“拿回家的就是我的。”男孩还在不停地说:“那是我的苹果……”突然,女孩生气了:“你再说,你再说,我回家就吃掉它。”男孩一愣,想了想,争论就此结束,他也很快被其他玩具吸引,投入另一个活动。

    曾有人问我:你当时为什么不介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我想,“看见孩子”和“看见孩子的发展”,虽然仅差三个字,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不同的教育观与儿童观。我认为这两名小班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非常好,当时的现场更偏向于一种幼儿间的对话,所以没有干预。

    当然,有时必须要干预。小贾是个害羞的孩子,我每次遇见他时都热情地招呼他,而他总是躲避我的眼神。我常常主动和他交流,表扬他只言片语间的进步。毕业前,大班有个午餐邀请会。当小贾提出“我要请园长老师来午餐”时,老师特别惊讶:“为什么?你平时都不太愿意和园长老师说话。”小贾说:“因为她爱我呀!”当他走进园长室来邀请我时,我非常欣喜与感动。

    用心听,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教师应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时常倾听、反馈中,及时地发现与解读孩子行为及背后的意图,知道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幼儿园的生活。

    在一次中班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围绕“喜欢的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投票。最终名为“太空馆”的那面墙获得最多票,有的孩子甚至给它投了两票,因为“后面是闪亮的,真好看,前面也很好玩”。0票的墙是一堵水泥钢筋墙。孩子们的想法各式各样,比如“没有我喜欢的颜色”“不好玩”“很粗糙”……

    那天,我静静地听着这群4岁孩子的理由,反思我们在环境创设中的“儿童视角”。之后,孩子们通过采访哥哥姐姐、和老师对话等形式,增进了对这堵墙的了解。我们在倾听中逐步达成完善的计划。

    所以,“看见”孩子的内心,理解他的行为,进而接受孩子,都是让孩子内心舒服自在的方式。每年毕业前的最后一周,我都会邀请大班孩子到会议室,分批召开座谈会,聊聊对乌南未来的建议,他们的每一个想法与建议我都会悉数记下:“我们最喜欢玩水”“高高的滑梯从房子里伸出来就好了”“幼儿园里应该到处有我们的画”“建个爱心屋,教大家好方法”……孩子总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地方,而他们的愿望正在被一个个实现。

    用心倾听,不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孩子的行为。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孩子才会“信其师,亲其道”,变得乐意表达、积极参与。

龚敏/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 摘自《上海托幼》2023.7-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