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被欺负的真真假假



    操场上音乐响起,孩子们排着队准备拿呼啦圈做早操。小宋是个高大的男孩,急躁冲动的他在不经意间一转身、一伸手,推挤到了旁边的孩子。因为他的动作迅速、范围大,有时还会波及到前面行动缓慢的孩子,而他自己并没有感知到。

    有些孩子反应很大,可能直接还手打回小宋,也可能独自落泪痛哭、向老师告状,或者憋着生闷气;有些孩子则相反,认为小宋跟自己做游戏,嬉皮笑脸地“还击”,想跟他“对决”一番;有些孩子则不屑一顾,自顾自地继续排队。

    往后会发生什么呢?那些反应大的孩子回到家后会对家长说:“小宋在排队时又打哭我了,太可恶了!”“小宋推倒我了,我跟老师告状也没用!”“早上小宋狠狠地打了班上所有人!”如果家长对此反应很大,就会着急万分地说:“小宋实在太不像话了!以后不要跟他玩。”“怎么天天被小宋欺负呢?要还手啊!”“老师怎么不处理爱打人的孩子呢!”如果家长淡定从容,便会说:“也许小宋不小心碰到你了,你跟他说要注意一下好吗?”在共同探讨应对方法之后,就再没有主动跟孩子提起这件事了。

    再往后会发生什么呢?那些反应大的家长会经常问孩子:“今天有没有被小宋欺负”,导致孩子陷入了“被欺负”的漩涡中,激化原本并不边缘化的社交关系,深化了自己是受害者的倾向。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个行为,因为“受欺负者”的理解、情绪、心态不同,甚至是家长的见解、价值观、学识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有很大不同,整个过程所带给孩子的感受、压力和影响或深或浅。事实上,“被欺负”可能真的是被欺负了,如被故意强烈攻击或推搡、嘲笑或戏弄、威胁或辱骂等;“被欺负”也有可能不是真的被欺负,而是在感觉上不好受,情绪上难过委屈,如被无意地推搡、碰撞,受到伙伴的批评和说笑等。

    所以,家长要成熟理智地看待“被欺负”,孩子所说的话我们要接纳并相信,但这并不等于盲目地全盘肯定,以偏概全地认定孩子吃了大亏。

    孩子的误解是怎样产生的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受到欺负,而是遇到正常的社交冲突,包括那些不尽人意的小摩擦、带来痛楚的大难题,这些都是孩子需要探索和经历的。

    毕竟孩子还处于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当进入幼儿园一切都要听指挥时,不适应和抵抗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很容易把小打小闹看成是真正的伤害;有些孩子因为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触觉敏感,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过于强烈,只要同伴有些许风吹草动,就觉得自己被盯上了;也有些孩子看到小伙伴被打,自己展开了想象,把角色转移到自己身上去;有些孩子则从家长那里获取了某些暗示,像点头、皱眉、埋怨,示意孩子你很可怜,被欺负了,因此孩子就明确自己是“被欺负者”。

    有时,“被欺负”的情景容易被孩子加工得面目全非。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对事情的细节记忆会模糊,主观因素会来添油加醋。所以孩子所说的“被欺负”,主观意愿的水分会很多。

    如何识别被欺负的重要线索

    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了,家长也不需要过分焦虑,可以留意孩子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异常信号,捕捉蛛丝马迹,识别被欺负的重要线索。

    1.突然暴躁,有攻击行为

    如果发现平时情绪稳定、安静老实的孩子突然变得暴躁爱哭,对玩具实施攻击虐待,对同伴进行攻击,有随身携带攻击性玩具、利器的强烈愿望,那么家长就要长个心眼了。他们也许在幼儿园里经历了什么,我们不能认定说他是被欺负了,但家长有必要寻求真实的原因。

    孩子在被欺负后会试图把悲伤的情绪转移出去,就像内心深处有一封封信,下意识地要让情绪这个“信差”把信送出去,当“收信人”接收了信,“信差”便会消失,孩子也就安心了。“收信人”可能是父母,如孩子对着父母使坏脾气;可能是同伴,如对同伴发起攻击;也可能是物品,如践踏心爱的玩具。“迁怒”能让受欺负的孩子得以喘息和休憩,释放焦虑。

    2.长时间做恶梦、惊醒

    有些孩子本来睡眠质量不差,但突然在一段时间内辗转反侧、恶梦连连、一身冷汗,还会半夜惊醒,哭闹很久才平复,甚至伴随着尿床,嘴里不断重复着“不要欺负我”。一旦有类似状况,家长需要留意孩子是否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梦中的活动和清醒时的活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人们能够在梦中演习清醒时的角色,所以梦境往往跟现实相似。梦的很多内容是潜意识的重组,隐藏着内心对现实的深入想法。

    3.精神压力下生活规律的改变

    有些孩子可能突然不愿意去幼儿园,想出千万个理由,如哭闹着说不舍得爸爸妈妈、谎称自己头痛脚痛等。这时,家长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经历了什么不愉快。又如在日间,如果孩子突然频繁地上厕所、喝水,这有可能是他们处理坏情绪的方式,以此帮助自己释放压力。这时,家长千万不能责怪孩子磨蹭多事,而应多加关注他们的近况,因为当孩子遭受心理伤害时,往往无法控制这些生理反应。

    4.经常带伤或总丢失物品

    如果孩子经常身上带伤,或者衣服上总有鞋印,家长就需多加注意。但孩子磕磕碰碰被伤到、撞到,或者跟同伴们大手大脚地玩耍,出现这些状况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孩子的个人物品总是丢失,且解释得不清楚,甚至暴躁地抵抗,或支支吾吾、眼神躲闪时,家长需留个心眼。要了解这些玩具的去向,是孩子不小心弄丢的、自愿分享给伙伴的,还是迫于其他孩子的“威胁”而无奈献出去的。

    获知事件真实的一面

    出现上述四种情况,并不能百分百说明孩子被欺负了,而是给家长一些参考。我们不能轻率地妄作判断,应该结合孩子的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跟老师沟通合作,才是推理出真相的必要步骤。

    家长要平和沉着地与老师沟通,真实讲述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说的话,听老师说究竟班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对事件的理解和教育方式。千万不要在主观上判定孩子就是被欺负了,从而形成思维定势,那么不管老师怎么说,都会认定孩子是吃亏的。老师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客观讲述问题的,家长要在脑中迅速地把这些话和孩子的状态结合起来,然后推理出事发过程,对于老师没提到但孩子经常提到的细节,也可以大胆咨询以作出评估。

    如果根据老师的看法和评价,推测出孩子并不是真的被欺负,只是普通的冲突矛盾,那么家长就可以放下心头大石;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了,就需要用以下的步骤来解决问题:

    首先,家长要询问孩子被欺负的原因,要知其所以然,并从老师的口中了解孩子和欺负者平时在班上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家长请教老师在家里应该怎么做。老师会从第三方的角度解疑释惑,给出一些家长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方法。家长也可以把自己之前的做法告诉老师,这样老师既能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又可以验证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

    接着,家长向老师提出多关注和帮助孩子的要求,扭转“被欺负”的局面,表明孩子在整个事件中处于被动状态,是受害方,拥有申诉的权利,而且应该得到老师的关注,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引导。

    最后,家长可以尝试多问几个老师,尽量把事件还原。一般来说,每个班都会配备一名正班主任、一名副班主任和一名生活老师,不妨多听听不同角度的看法,综合多位老师的建议。

    总之,识别孩子被欺负的真真假假,家长不能太过焦虑紧张,但也不能随意忽略,而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事情经过。如果确实被欺负了,把重心放在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上,让孩子重新找回社交的快乐。 

陈敏莹 摘自《为了孩子》2023.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