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食育室活动新样式的探索
我园的食育室活动是指利用食育室开展有关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欣赏、制作、品尝食物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美食,以此传承“以食养身、以食养性、以食养德”的饮食文化。同时,我们开启了“基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食育室活动设计的研究”,不断反思和调整,探索食育室活动的新样式,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一、绘本载体式——图文并茂地传递饮食文化
在“绘本载体式”的食育室活动中,教师以描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绘本为载体,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讲述和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深入浅出地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
例如,在中班活动“饺子和汤圆”中,师幼共读绘本《饺子和汤圆》。绘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饺子和汤圆的特点,易于幼儿理解。“妈妈喜欢打扮我,给我戴上漂亮的发箍”“爸爸是个大懒虫,给我剃了个大光头”,简单的两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饺子和汤圆的不同外形。幼儿看到饺子和汤圆分别说自己的皮肤是“黏黏的”或是“滑滑的”时,便明白了两者的食材属性。幼儿还自主续编了饺子和汤圆的对话:“我有发箍,我是女孩子(饺子)”“我是光头,我是男孩子(汤圆)”;“我喜欢在水里跳舞(饺子)”“我喜欢在水里翻滚(汤圆)”;“我给大家拜年啦!祝大家长长久久(饺子)”“我给大家拜年啦!祝大家团团圆圆(汤圆)”……有趣的语言代替了原本枯燥的知识讲解,不仅让幼儿了解了食物的外形、烹饪方法、寓意等,体验了借食物抒情的表达形式,还引发了制作食物的兴趣。
有时,教师还会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对绘本稍作改动。例如,绘本《中国火锅》介绍了全国各地不同口味的火锅,如重庆火锅、潮汕火锅、海南椰子鸡火锅、老北京涮羊肉火锅、云南菌菇火锅、广东打边炉火锅、江浙菊花火锅等,若要将这么多概念一下子都“灌输”给幼儿,显然不利于他们的理解。于是,教师先调研了解幼儿对各类火锅的熟悉程度,再根据调研结果对绘本内容稍作调整,和幼儿聊一聊他们熟悉或是感兴趣的3个特色火锅——重庆火锅、海南椰子鸡火锅和北京涮羊肉火锅。从调研中,教师了解到每个幼儿都有在家吃火锅的经历,便向幼儿征集在家吃火锅的照片或视频,并将其补充在绘本的开始部分,让幼儿由“近”(自己家的火锅)及“远”(地方特色火锅)地了解了中国火锅及其“包容万物”的饮食智慧。
二、沉浸体验式——在真实情境中提升探究积极性
“沉浸体验式”的食育室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活动主题在食育室中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包括音乐、服装、流程等,使幼儿在活动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提升活动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中班活动“月饼圆圆”之前,教师设计了“聊月饼→做月饼→赏月亮”的流程,从唤醒经验、操作体验到情节模拟,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感知月饼的寓意并体验制作的快乐。同时,教师创设了“中秋节”的场景:教室上方悬挂着大大的“月亮”和朝着月亮飞奔而去的“嫦娥”;桌子上摆放着月饼样品、面粉、馅料、食用色素、做月饼的模具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等;墙面上张贴着照片,记录幼儿吃月饼的快乐瞬间;地上还有一些小房子和小兔子玩具,仿佛是月亮上的宫殿和玉兔。教师还下载了中秋童谣、歌曲,以及嫦娥奔月的背景图,利用食育室中的新媒体设备循环播放。
在这样的场景中,幼儿可自由选择角色——点心师、解说员或小游客,角色可以不固定,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切换。徜徉在浓浓的中秋气氛中,幼儿会身心放松,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索与月饼有关的文化和习俗,并记忆深刻。
当然,“沉浸体验式”食育室活动的环境创设相对费时费力,因此采用这类活动样式时,需尽可能提升环境的使用率,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需求。例如,在“快乐端午粽飘香”活动中,课题组在食育室挂起了一个个可爱的粽子,摆放了可以载人的纸质版龙舟,提供了粽叶、糯米、赤豆、豆沙、纱线等包粽子的材料,以及有关端午节的绘本与音乐。教师充分利用环境开展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小班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和品尝,感受粽子的形状、味道及糯米的黏性,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中班幼儿尝试自己包粽子,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蕴含的文化;大班幼儿包粽子、佩戴香囊、悬挂菖蒲、品尝咸鸭蛋等,多角度体验端午节的饮食与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专家援助式——近距离感受食物制作的专业
在组织食育室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常会面临食物制作能力不强等难题。每当教师遇到某方面的专业壁垒时,园方会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活动,协同完成活动实施。
例如,在大班活动“浦东扣三丝”中,教师的刀工无法做到切丝时的精细。为此,课题组依托家长资源,找到两位专职厨师爷爷加入活动。活动中幼儿认真观察厨师爷爷切丝和摆盘的操作,不时地发出惊叹,与他们积极互动。幼儿从中了解到:“扣三丝”不仅要求食材切得极细,还要摆放得整齐、紧致,讨个“团结”“金山银山”的好彩头。之后,幼儿学着厨师爷爷的样子,一根一根慢慢切,一条一条挨着放,努力尝试切细、摆齐。活动中有专业大厨的操作演示,令幼儿不仅产生了新鲜感,还能近距离领略菜品的制作精髓。
实施“专家援助式”食育室活动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活动前要和专业人员进行充分沟通。由于协同活动的专业人员大多缺乏组织幼儿活动以及与幼儿互动的经验,所以教师除了要和他们一起商讨活动流程、准备活动材料之外,还要告诉他们一些互动技巧,如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鼓励的方法等,必要时可以预先模拟活动的过程。二是明晰角色定位,及时补位。专业人员负责技术层面的操作,教师负责活动环节的衔接以及对幼儿的观察、解读和支持。当幼儿无法理解专业人员的操作或讲述时,教师需补充说明;当幼儿产生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其表达。
例如,幼儿看到“扣三丝”上只放了一个香菇,问:“只有一个香菇,给谁吃呢?”这个问题让厨师爷爷有些不知所措。一旁的教师立刻说:“让我们想想,给谁吃才最合适?”教师引导性的提问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有的表示“谁爱吃就给谁吃”,有的认为“应该给年纪最大的人吃”,还有的说“给家里最小的宝宝吃,就像‘孔融让梨’一样”……教师的及时介入既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所传递的孝顺、谦让等美德。
四、家园接力式——在双重支持中积累丰富经验
“家园接力式”的食育室活动是指家长和教师朝向共同的活动目标建立合作关系,在时间和教育行为方面保持“接力”的状态。
例如,在大班活动“甜甜糯糯的八宝饭”中,家园之间共有4次“接力”。一是“收集资料”。家长和幼儿一起搜索关于八宝饭的相关资料,教师组织幼儿分享和梳理信息,帮助幼儿积累关于八宝饭的认知经验。二是“感知豆沙”。家长引导幼儿探索把赤豆制成豆沙的过程,教师组织幼儿用破壁机制作豆沙、品尝煮熟的豆沙。三是“准备食材”。家长和幼儿共同讨论、制作八宝饭所需要的食材,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准备的食材,加深幼儿对食材的了解。四是“制作八宝饭”。幼儿在幼儿园参与制作八宝饭的活动,并将半成品带回家,家长蒸熟半成品后和幼儿一起品尝,聊聊八宝饭的味道及制作和品尝时的心情等。
“家园接力式”的食育室活动使幼儿获得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双重支持,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内容包括活动花絮、幼儿对自制食品的介绍以及对家长全力支持的感谢,并把视频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不仅对活动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感受到幼儿的能力提升与情感表达。家长看到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会更加支持幼儿园的活动开展。
食育室活动的新样式还在不断摸索与调整中。后续我们还会对食育室活动中的案例及幼儿的行为进行解读和梳理,力求形成更多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新样式,并扩大其应用范围,通过食育室活动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感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张卫华/浦东新区金囡幼儿园 摘自《上海托幼》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