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孩子犯了错,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我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表演体验会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我在上正面管教课的时候,参与了一个表演体验。当时设定的情境是:妈妈下班回家,带回了新买的花瓶。哥哥和弟弟很开心地迎接妈妈,然后接过妈妈的花瓶。妈妈进屋换衣服,兄弟俩抢夺花瓶,把花瓶摔碎了。妈妈听到声音从屋里出来。
接下来妈妈的台词由导师指定,而兄弟俩的表演可以自由发挥。我的戏份是哥哥。
第一次,妈妈从屋里出来。她问:“谁干的?”我和“弟弟”相互推诿:“不是我!”“是哥哥!”“是弟弟!”……我们俩吵得不可开交时,导师喊停了。
第二次,妈妈从屋里出来。我正想着可以找些什么理由推脱,“妈妈”抓起我和“弟弟”的手,问:“你俩没受伤吧?”接着“妈妈”问:“花瓶碎了,我们要怎么做呢?”“弟弟”回答:“打扫干净。”“妈妈”拿来扫把,和我们一起清扫。
我为什么对这个表演印象如此深刻?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那是一个暑假,我在家倒水时不小心打坏了水壶。我当时就吓坏了,觉得肯定免不了一顿责罚,但家里毕竟只有我和妹妹,我暗暗打定主意。
爸爸下班回家发现水壶坏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谁干的?”
我立马说:“不是我。”他转向妹妹:“是你打破的吗?”
“不是!”
爸爸一直在寻求答案。后来爸爸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拿出五块钱,说:“谁承认谁就可以得到五块钱。”我当然不会上当,妹妹爽快地“承认”了。爸爸并没有“如约”给钱,而是把她狠狠地骂了一顿。
我吓得大气不敢出,始终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妹妹就这样为我背了锅。
我想爸爸和妹妹大概都不记得这件事了吧。不知道是因为愧疚还是别的,我自己迟迟无法释怀。
其实我们都知道,花瓶或者水壶已经破了,你“揪出凶手”,再惩罚孩子也无济于事,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你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上面来,就可能会教给孩子某一个技能,甚至是把这次小事件变成一次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的机会。
责骂不如关心
当孩子犯错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给他的反应是关心他,他一下子找到归属感,原来我对爸爸妈妈来说这么重要,这个时候两个人就建立情感连接了。当“妈妈”握着我的手问我有没有受伤时,我整个人被一股暖流所包围。
接下来你再引导他正确地看待错误、改正错误就容易多了。假如还能引导他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例如运用启发式提问,问他怎么处理现场,还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轻易“被原谅”不能让孩子吸取教训?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总是轻易“被原谅”,不能让孩子吸取教训。其实这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首先,孩子也是有一定是非观的,他能知道自己犯了错。当然这个是非观也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地传递给他。
其次,正面管教认为,对归属感的需要是所有错误目的行为的核心所在。换言之,当孩子去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归属感,他对父母或他人的爱并不确信。当他确信了,他就没有必要去故意犯错。那些非故意的错误,则需要回到我自己的课堂感受:当“妈妈”给我传递了爱,关心我时,我的想法是,下次我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妈妈”失望。
第三,正面管教还认为,当家长和老师太严格、控制过多时,孩子们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娇纵时,孩子也培养不出责任感。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还要教给他自己承担错误,以及如何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我始终爱你,但是你犯了错就必须承担责任”。
最后,想想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那么当孩子犯了错时,你就一定知道,第一句话应该是什么。
摘自《亲子》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