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辅食如何添加?按原则有序推进



    选好了辅食,尚需了解添加的原则。总的要求是循序渐进,即遵循宝宝的发育情况,如牙齿的咀嚼能力、吞咽能力以及胃肠的接纳与消化能力,按照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的顺序来安排,让宝宝无论是口味还是营养都更容易接受。

    辅食添加的原则

    摆正辅食与主食的关系。

    请记住一条铁律:辅食是配角,母乳或配方奶的主食地位不能有丝毫削弱,应继续按需喂足,如周岁内婴儿须在保证充足母乳或至少800毫升配方奶的基础上再添加辅食,到1岁~1岁半时,辅食与奶制品的比例可逐渐扩大到1:1。

    挑好辅食喂养的时机。

    就每一天而言,当以宝宝饥饿、无聊或亲子双方都想做些事情的时候进行辅食喂养。如母乳喂养宝宝可选择接近傍晚时分喂给,此时母乳分泌量相对较少;吃配方奶的宝宝,则在早晨添加辅食较为恰当。

    喂养辅食宜用小汤匙。

    一勺一勺地喂给宝宝,以锻炼宝宝嘴和舌的协调能力。不要将辅食放入婴儿奶瓶中喂养,这样做虽然省事了,却白白失去了宝宝嘴舌的协调锻炼机会。父母可边喂食边与宝宝交流,包括手势、动作与语言等,让宝宝能够将食物与语言、动作联系起来。

    把握好浓度、性质、种类、比例与食量。

    一般说来,辅食浓度应由稀到稠、性质应从细到粗、食量应由少到多、种类从一种到多种。

    辅食轮流替换,逐渐增加品种。

    当宝宝拒绝吃以前喜欢的食物时,意味着更换品种的时候到了。更换品种一可变换口味提升宝宝食欲;二可让宝宝营养更趋于均衡;三可防止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形成。

    建议写喂养日记。

    自宝宝出生之日起,新爸妈不妨准备一个小本子,每天写喂养日记,包括每天吃奶的频次、奶量,辅食的品种、进食量、大便、小便和睡眠状况。好处是一可作为评估喂养是否足够的依据;二是易于发现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利于及时删除。

    辅食添加的程序

    以纯母乳喂养宝宝为例:

    生后4~5个月:

    母乳为主,每天可酌加辅食1次,以流质为宜,如米汤、水果或蔬菜汁。安排在两顿奶之间,食量不要太多,以不影响吃奶量为前提。

    生后6个月:

    以母乳为主(每天约600~800毫升,最多不超过1000毫升),辅食为辅(每天最多添加一两次)。先喂辅食,然后喝奶直到饱。辅食做成泥状,食材有营养米粉、胡萝卜泥、土豆泥、小白菜泥、菠菜泥、苹果泥、香蕉泥等,让宝宝充分体验由水状饮食到糊状饮食的过渡。

    生后7~8个月:

    此时段母乳与辅食应相辅相成,奶量与6个月大致相同。辅食可增至每天2~3次,以泥状到颗粒状为宜。食材有猪肝、鸡肉松、牛肉松、各种菜泥、蛋黄、虾、面条、香蕉、土豆、芝麻酱、核桃油等。

    生后9~11个月:

    宝宝已长出两颗或以上的牙齿,逐渐趋向以辅食为主的阶段,奶量每天仍约600毫升,辅食可增至每天3~4次,以颗粒状、小块状的食物为主,如长面条、软米饭、馄饨、包子、花卷、碎菜、肉末、番茄粒、豆腐粒、肉菜粥等。慢慢减少泥状食物,并着手培养宝宝在固定时间进食的习惯。

    生后12个月:

    这是宝宝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只要你按照前面说的程序逐渐安排宝宝的辅食,慢慢建立起饮食规律,到1岁时应该形成一天3顿奶3顿饭的模式。如早起喝150~180毫升奶,再吃个蛋黄,来点粥或者其他主食;上午9时~10时吃点水果;11时~12时吃软米饭、菜泥或碎菜、肉泥或碎碎的小肉末;下午3时喝150~180毫升奶;下午5时~6时喝点粥或吃点面条,来点菜泥;晚上8时左右再吃一顿奶。

    1岁~1岁6个月:

    牙齿已达8~12颗,消化功能日渐成熟,对固态食物亦可适应,不妨加些有点嚼头的东西,包括软饭、面包、蔬菜、蒸蛋等,液态食物的供给量可相应减少。

    1岁7个月~2岁:

    20颗乳牙基本成型,能同父母一样吃主食了。此时段爸妈应做到的是:吃什么由大人决定,吃多少的决定权应交给宝宝,即吃饱了不再强迫进食,以避免出现追着喂食,或一顿饭吃一两个小时等让爸妈焦虑的现象。宝宝的饭还是需要单独做,进餐时间可与家人相同或延后二三十分钟。

    说了这么多,不妨简单做个归纳,宝宝的辅食添加分为三步走:开始为谷类的米粉或米糊,逐渐加蔬菜和水果,待8个月后再将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推上餐桌。辅食喂养一般安排在两次母乳或配方奶之前,即先吃辅食再喂奶。添加辅食顺序为:谷类食物、蔬菜汁或泥、水果汁或泥(注意蔬菜要排在水果前面),最后才是动物性食物,不要随意越级添加。

摘自《家庭育儿》2018.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