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真实需求,你知道吗?
“妈妈很忙”“爸爸还要工作”“爸爸妈妈要出去赚钱,不然怎么给你买玩具”……
这些似乎成为父母不能给孩子亲子陪伴的头号理由。
可以理解的是人到中年,肩上的责任和担子重压着父母们,但是对孩子来说,缺的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爱的滋养。
忙碌父母的一万种理由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看过一组很戳心的画面。
●画面一:地铁里一位妈妈下班后太累了,一直瞌睡,小男孩心疼妈妈,跟妈妈说:“妈妈,你睡吧,到站了我喊你。”然后他用小小的肩膀撑住妈妈的头,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专心听着广播报站。
●画面二:卖饼的小摊旁,一对夫妻正在和孩子聊视频,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脸上全是笑意,不管在外挣钱多辛苦,只要看到孩子,听到孩子的笑声就值了。
●画面三:父母外出打工,过年前夕,不到2岁的儿子每天站在村口期盼着爸爸妈妈回来的身影,大山里小小的身影,期盼的眼神……很多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年只能见孩子一两次,住不了几天,就得赶紧返城挣生活。每次短暂相聚后的别离,孩子总是抱着父母的腿伤心地哭。老人会安慰孩子:“爸妈在家陪你玩,哪有钱给我们盖房子?给你交学费?”试想哪个父母不想在孩子哭的时候抱抱他们,在他们害怕难过时哄哄他们,然而,“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我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
每一位父母都在竭尽全力地想给孩子好的生活和未来。闺蜜和老公属于很不错的工薪阶层,夫妻俩每月收入一两万,按理说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了。但闺蜜一直都自带午饭上班,连吃一顿二十几块钱的外卖都舍不得,而她老公每到周末还要出去开网约车,总是能省就省点,能多赚就多赚点。曾经很不解地问她:“何苦这样拼呢?”她说:“我们孩子现在2岁了,他在家打滚的时候,有钱人家的孩子已经上学费几千块的早教班了。”
我亲眼看到这种差距:有的孩子还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学舞蹈课、练钢琴、上兴趣班了;当你带着孩子在楼下小广场玩耍的时候,人家带着孩子去欧洲游学了。房子、车子、早教课、兴趣班、辅导班……于是,身边有太多父母这么拼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想给孩子赚来整个世界。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人在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时,就已经耗费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
有个小女孩写的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朋友圈疯传,小女孩在日记中说爸爸每天忙着工作,没有时间陪她,在日记最后她说:“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要长大了。”这一句,让无数父母泪奔!
其实,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他们都在一味地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错过了孩子美好的成长点滴……我们整日忙于找寻着培养孩子这种能力、那种品质的方法,对孩子却常常连陪伴的耐心都没有。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时间还有很多。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这一秒孩子还在蹒跚学步,下一秒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远是借口。
这些才是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有些父母以为赚钱给孩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把孩子彻底交给社会辅导机构;有的家长以为学习就是一切,从不和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把亲子关系弄成了师生关系;有的家长自己在家吃喝闲聊,玩游戏聊微信,却让孩子埋头写作业……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您未必需要去做孩子学习上的家庭教师,也未必要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丰足。我们要做的就是拿出一点点时间,尽可能给孩子一些陪伴:他学习的时候,你安静地读一些书、写一些文字;他看电视的时候,你和他聊一聊电视里的故事和社会上的新闻;他痛苦的时候,陪着他,给他一些安慰和指导;他高兴的时候,你学会分享他的快乐……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那么安静地坐在他的身边,看着他,陪着他,聆听他,欣赏他。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孤独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所处的情感氛围与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程度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家庭中的安全感、信任感、温暖与共情,这些充满关爱的环境是孩子大脑的营养,决定着大脑生长发育的潜力,优质陪伴的环境构成了让孩子大脑各种功能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父母在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尤其是无助时的信号,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态度是孩子最期待的,是孩子内心承担能力的一切基础。孩子在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时,有人回应他,他意识到自己被关爱、被重视,从而不断建立自信心。反之,当父母不停地为生活奔波时,孩子的生活条件虽然变得好些了,可由于他们的成长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大多会变得孤僻、敏感、内向,对于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摘自《家庭育儿》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