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专家简介 孔起英,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家庭教育、儿童审美与艺术教育、儿童发展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儿童审美心理研究》等多部专著。 杜丹,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教育分析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系毕业。曾先后在多家早期教育中心担任教师、咨询师、教育研究员,对儿童的情绪认知发展和家庭教养方式有所研究。 房欲飞,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以笔名“桐桐妈”发表《从“零”开始做父母》等畅销著作。 王亚珺,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硕士,长期从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您好,目前我遇到一个孩子成长的难题,向您请教。我儿子6岁,我平时教育他做事要遵守规则,他也做得很好。但是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时,往往百很多孩子不遵守规则,比如我儿子正在等待前面一个小朋友玩结束一个游戏项目他再玩,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前面的孩子走了,结果后面一个孩子迅速冲上去霸占了游戏,这时儿子往往生气又无助,我要鼓励他去抢回来以维持规则吗?有时我会纠结,是否也要让孩子学会争抢,否则吃亏的总是他。 杜老师解析: 感谢您的问题。学习如何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作为家长,您在日常生活中的提示和启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于遵守规则这种行为(以您提到的游戏场景为例),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讲,涉及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道德理解”和基于道德理解基础上的“延迟满足”能力。“道德理解”是指儿童对于社会中人们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比如诚实、公正、互惠等。儿童能够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并且愿意遵守集体的规则,意识到在游戏中,只有所有参与者都熟悉并遵守纪律,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延迟满足”是指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比如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小朋友都能顺利地完成游戏而不被打断、不起冲突),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暂时放弃眼前诱惑的能力。如果儿童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打断他人的行为,也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体会到这种感觉并不好,还会影响自己想要的活动时,就更容易配合成人的引导,耐心地等待,按照秩序完成游戏。 由于每个孩子的天性有所不同,成长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很难让所有的儿童在同一时间领悟到同样的道理,或是展示出相同的行为模式。这个时候成人在一旁的辅助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发生冲突的当下,耐心等待的孩子(以下简称“甲孩子”)的家长可以鼓励他上前与没有耐心等待的孩子(以下简称“乙孩子”)沟通,告诉他自己已经等了很久,按照顺序应该是自己先玩这个游戏,并许诺自己完成游戏后,也会按照规则把游戏转给下一个正在排队等待的孩子。如果甲孩子有些胆小不愿上前,家长可以先行示范,让甲孩子观察整个对话的过程,记下重点的词句,在下一次有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自己再进行尝试。如果乙孩子同意并做出退让,要在甲孩子完成游戏以后对乙孩子进行感谢。这样不仅肯定了乙孩子的退让行为,也能对他在下一次游戏中继续遵守规则产生潜在的激励。如果在反复劝说下,乙孩子依然不肯让出自己的位置,建议找到乙孩子的家长或者当时活动的主管教师进行协商。成人可以采取计时、奖励、更换/增加游戏项目、重申活动规则等方式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游戏的机会。 鉴于绝大部分6岁左右的儿童还处于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和引导将对他们的社会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将针对甲、乙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提供一些日常教育中可以使用的方法。 对于“甲孩子”的类型 1.首先要肯定孩子在游戏中遵守纪律的行为,让孩子得到正面评价,增强自己的信心。 2.让孩子意识到“游戏被抢走”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其他孩子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忘记了应该遵守的规则)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与其一味接纳、感到生气和无助,不如通过自身的语言或行为影响或改变这种状况。 3.多给孩子阅读包含遵守纪律和解决冲突场景的故事书,帮助孩子熟悉相关场景,巩固所需的关键词汇。 4.采用“过家家”的方法(根据孩子兴趣,可以邀请成人、其他玩伴或是各种玩具)来参加角色扮演,模拟冲突发生的真实情境,体会不同的解决方法。 5.在孩子勇敢地做出尝试以后,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结果,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与信心。 对于“乙孩子”的类型 1.通过自身示范、讲解、观察榜样行为等方式反复强调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2.鼓励其参加多人游戏,强调游戏中的秩序元素。比如排队滑滑梯、轮流搭积木等。 3.在某次游戏中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会一下“被打断”的感觉,鼓励孩子谈出自己当时的想法(生气、失望、无助等)和愿望(希望没有被打断)。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与他人情绪上的联系,指出他们此刻所经历的感觉正和目标场景中的“甲孩子”类似。 4.和孩子一起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说或怎么做。可以采用“过家家”的方法,让孩子分别扮演两种类型。 5.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帮助他意识到不能以自己的愿望来引导所有人的行为,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和集体活动中。比如在多人游戏时,通过歌曲、计数、闹钟等方式限定单个孩子活动的时间,从而保障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均等的机会。 6.在孩子的旧有行为模式有所改善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这具有关键性的进步。

美国麻省大学 杜丹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