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玩具丰富不在多

玩具丰富助力认知发展 只要条件允许,家长都会给宝宝提供各种功能的玩具,用来满足宝宝游戏的需要,促进宝宝各方面的发展,如动作发展类的扭扭车、小拖车等;空间建构类的积木、拼图等;角色扮演类的过家家系列;艺术创意类的涂鸦玩具、橡皮泥等。 举一个例子。宝宝2岁多进入图形敏感期,这时,我们会给宝宝买大的图形嵌板、配对插孔的玩具,让他简单感知、认识各种形状;同时,我们还会给宝宝买积木让他对各种形状的物体有更多的接触感知和操作;随后,我们又会给宝宝买拼图,让他认识图形和颜色;再然后,我们让宝宝玩七巧板,变换不同的拼法、组合新的图形。仅仅这一方面的发展,我们就可选择这么多种玩具,多材料、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宝宝的体验,促进宝宝的认知。所以,家长应根据宝宝的发展需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玩具。 四类玩具宝宝不需要 1.不符合宝宝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的 比如宝宝才两三岁,精细动作尚不发达,家长就急不可耐地给宝宝购买小颗粒的复杂拼装玩具,显然超出宝宝的能力水平,宝宝也不感兴趣,是一种浪费。又如宝宝已经满地跑了,还给宝宝买小拖车,也难以满足宝宝的发展需要。 2.不符合宝宝的性别、个性特点的 比如有的男孩天生不喜欢毛绒玩具,家长却给他买许多卡通小玩偶。 3.大量重复无拓展的 尽量选择不同形式或不同难度,并且有所拓展的玩具。比如有的宝宝喜欢小汽车,可以让宝宝多了解、多接触不同功能类型的汽车,基本满足宝宝收藏、排列、计数、情境表演等需要的数量即可。如果宝宝还想要更多的汽车,我们应转移注意力,引导宝宝学习拼装、认识图标或者阅读相关图书画报,拓展宝宝的思维和兴趣,促进多元发展。 4.价格太昂贵的 宝宝玩玩具只要安全适用即可,并不是越贵的玩具越好。当然,如果某些玩具的设计和品质非常好,价格不菲,宝宝又很喜欢,少量控制就好,不宜太多。 补充、替换玩具遵守的原则 一个前提:观察 家长要多陪伴宝宝一起游戏,生活中随时观察他对玩具的兴趣,以及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新变化。 比如,宝宝喜欢玩橡皮泥,在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我们发现宝宝很喜欢把捏的东西当作食物假装吃,就可以考虑给宝宝补充或者替换过家家的玩具了,宝宝的体验一下就丰富起来。我们带宝宝到户外玩耍的时候,发现宝宝特别喜欢帐篷,在帐篷里钻来钻去,就可以在橡皮泥、过家家游戏的情境中,再增加一个自制的小帐篷(用床单和伞简易组合就可以了),和几个毛绒小玩偶,在家里就可以和宝宝一起开个野餐小party了! 一个态度:等一等 宝宝玩游戏,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一段时间内痴迷于某个玩具、某种游戏,反复玩,相比较其他玩具就会“闲置”一些。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引导宝宝放下手头专注的事情,要求他去玩别的玩具,否则,会时宝宝形成不良干扰。相反,也不要急于把那些暂时闲置的玩具简单处理掉,先等一等。 我们可以观察宝宝在玩的过程中是否有转移和拓展的需求,如果有,就把其他玩具有选择地补充进来;如果没有,就等宝宝充分玩耍后,再看他对其他玩具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些玩具是否确实可以放弃了。 等一等,体现了家长对宝宝的尊重,给宝宝充分选择和游戏的空间;等一等,帮助宝宝在玩具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自主。

李一凡(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