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成长中的烦恼与教育

现身说法:美国父母应对宝宝“恐园症” 卢丹丹 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小朋友,刚开始上幼儿园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同样,宝宝的“恐园”问题也牵扯着所有父母的心。那么,在育儿理念相对自由宽松的西方国家,爸妈们又是如何应对宝宝初始的入园难题呢? 豆豆在美国入园的过程 豆豆在美国的入园过程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第一个星期,他对幼儿园可以说是非常喜欢,每天一听说上幼儿园,就开心得不得了。那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好玩的。我们都有点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这个入园也太轻松了吧?但是,我们还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办法,刚开始几天并不让他呆太久,慢慢延长他在园的时间。可是,第二个星期,他突然拒绝上幼儿园。连续一个星期,都是上午11点左右,我便被老师电话要求将他接回,因为他实在哭得太厉害,完全控制不了地哭,老师想尽了办法也没用。 豆豆班上有一位和他一样的小朋友,一个星期的新鲜劲过后,开始拒绝上幼儿园。家长也很崩溃,但是还得面对现实。他们的邻居正好是位儿童心理学家。于是,我们专门请这位邻居陪着孩子上了两天幼儿园,观察孩子的反应,最后,这位心理学家和学校老师给出的建议如出一辙。一个星期后,两个孩子都爱上了幼儿园。 消除“恐园”的5个好建议 1.父母要有一个好心态 豆豆入园的第一天,园长就笑着问我,你准备好了吗?我诧异地看着她。她说,父母有时更需要做好准备,你准备好了与你的孩子分离了吗?你准备好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吗? 有个好心态,才能很好地应对。孩子入园后,会有很多父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比如豆豆从一开始的狂热到突然的反抗,就是我们没有料到的。有的孩子,可能适应期会特别长,超过父母当时的心理期限。不管出现什么情况,父母都要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对于豆豆第二个星期才来的“恐园”,我表现得比较冷静,也能很好地说服自己:一切重新开始,就当他是第一天入园。 2.不能操之过急 美国的幼儿园很人性化,开学之前,都允许父母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开学后,也允许父母在那里陪着孩子。老师们会建议,刚开始不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呆太长时间,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让孩子慢慢地延长在园时间。尤其是当孩子出现害怕上幼儿园的情况,最好不要一直让孩子呆下来,那样只会增强他的恐惧,延长他适应幼儿园的时间。孩子需要承受一定的挫折,但不要超过他的承受能力。 3.带上孩子熟悉的书或玩具上学 在陌生的环境里,如果孩子身边有一个自己熟悉的东西,他会觉得很有依靠。比如,他最爱的玩具、最喜欢的书,或是告诉老师他最感兴趣的游戏。豆豆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喜欢画画,我们给他带上他自己的蜡笔和本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老师会拿出他画画的工具,邀请他一起画画,他的注意力会慢慢转移过去。 4.刚开始可以不在幼儿园午睡 虽然很多孩子选择上全日制幼儿园,但是老师会建议家长,最开始几天,父母可以在中午把孩子接回家。因为孩子睡觉前是最焦躁不安的时候,睡觉后是最缺乏安全感和需要父母的时候,如果他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父母又不在身边,会觉得非常害怕,从而加重对幼儿园的恐惧。等孩子稍微熟悉了这个环境,午睡后醒来知道自己是在幼儿园里,有老师和小朋友,就不会那么害怕了。当然,对于不睡年觉的小朋友,美国的幼儿园是从不逼迫的。我们之前就告诉老师豆豆没有午睡的习惯,于是,在其他小朋友准备睡觉之前,老师就把他带出了教室,和别的不睡年觉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5.帮孩子找一个好朋友 再熟悉的书、玩具和游戏,都抵不过孩子的一个好朋友。如果有可能,可以让孩子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入园。如果没有的话,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和哪个孩子比较亲近,然后通过老师让他们多接触。事实上,幼儿园的老师也会特别留意,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把新来的孩子分成小组合:去外面活动的时候,让这两个孩子手拉手;听故事的时候,让他们坐在一起。慢慢地,孩子在幼儿园有了特别要好的朋友,就有了去幼儿园的动力,也会迅速地适应幼儿园。 说到底,一个好的幼儿园,对于孩子是否能顺利入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有几个朋友,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幼儿园上了一个月还哭,后来转园了,一个星期不到就爱上了新幼儿园。幼儿园的灵魂不是有多好的硬件,而是那里的老师够不够好,有没有师德,能不能懂孩子的心理,关不关心孩子。好的老师绝对能减少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是父母应对孩子“恐园”时不可忽视的一点。 宝宝咬人怎么办? 赵冰(天津市儿童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 妈妈的抱怨 “上幼儿园一个月,宝宝已经咬过周围小朋友3次,我们在家又是恐吓又是教育,就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最近宝宝不知怎么了,什么东西都要放到嘴里,连我的头发、肩膀也不放过。” “我家的宝宝,只要我把他抱在怀里就咬我的手臂,有时疼得我真想打他,道理说尽,他还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现在更是一高兴就咬人。” 宝宝究竟为什么咬? 我长大了! 一些妈妈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宝宝不仅仅把家里那些小物件放进嘴里,而且开始尝试咬妈妈的肩膀、手臂甚至头发。其实,大部分宝宝在6个月左右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有的宝宝偶尔为之,妈妈甚至可能没留下什么记忆;有的宝宝持续得久一点,妈妈的关注可能就多一些。如果宝宝开始咬你,哈!放轻松,宝宝不过是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尝试:这个软软的、圆圆的、暖暖的、滑滑的、香香的“东西”也可以“吃”的;原来妈妈的“肉肉”“吃”起来是这样的,妈妈还会转过头来看我呢……每天,宝宝身上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宝宝都会有新的发现,掌握新的本领。宝宝之所以在这个阶段开始咬人,都是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 我不知道该怎样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1岁左右的宝宝也会时不时出现咬人的现象。这个阶段,宝宝咬人可不是为了尝尝“肉肉”的味道,咬人的主要原因是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妈妈们最常见到这种情况发生在宝宝兴奋的时候。心爱的玩具、爱吃的食物、变幻的光影、飘落的树叶……都可能让抱在妈妈怀里的宝宝兴奋不已,嘴里咿呀地叫着,手舞足蹈,冷不丁就咬住妈妈不松口,妈妈疼得忍不住要打他,他却满脸欢喜。 宝宝不高兴的时候也常常会咬人,没有人抱着的时候,发怒的宝宝也可能会伤害自己:撞头、咬胳膊、抓头发、故意摔倒在地。此时的宝宝往往脸色发红,伴随哭闹或尖叫,在此之前多半可以找到引起宝宝情绪变化的原因。 此外,当爸爸妈妈吵架、周围发出巨大声响、不想睡觉或被很多大人逗弄等的时候,宝宝有时会感到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有可能出现哭叫甚至咬人等表现。更多时候宝宝会通过吸吮手指、舔舐衣角或咬被角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这一阶段的宝宝刚刚开始学说话,有限的语言不可能让宝宝在出现各种复杂情绪时很好地表达自己,咬人这种行为是肢体语言的一种,是宝宝在这一语言贫乏阶段的特殊过渡,是没有恶意的。 我就是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但是,有些宝宝在3岁左右的一个时期常常会咬周围的人,特别是年龄相近的小朋友,而且屡教不改,大人越批评、惩罚,这种情况发生得就越频繁。这里的原因相对复杂一些。最初这种行为往往是宝宝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表达和宣泄,尤其是当宝宝生气时就更容易发生,比如: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想挤在别的小朋友前面打滑梯却被老师制止;妈妈批评自己却总是表扬别的小朋友等等。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希望成为周围人关注的焦点。宝宝强烈的表现欲如果不能被成人理解,甚至被误解,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常见到的表现就是生闷气或发怒。处于不良情绪中的宝宝会通过模仿周围人的样子或方法来处理类似情绪:周围小朋友通过咬人让自己高兴起来;大人生气的时候通过大喊或打宝宝来消气;甚至是小狗之间通过撕咬争夺肉骨头……如果宝宝的周围有这样的榜样,那么宝宝采取咬人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这种反应是快捷的、不用经过思考的、本能的、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会让妈妈感到难堪,如果妈妈当时不能冷静处理,事后又没有正确引导,那么宝宝咬人的行为可能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咬人——被惩罚——再咬人——再被惩罚,宝宝只学到用武力解决问题、宣泄情绪,而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惩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虽然同是咬人的行为,不同年龄阶段原因有所不同,聪明的妈妈要注意区别对待。 顺其自然,合理引导 正常发展的宝宝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能够触碰到的事物都是宝宝探索的对象。摸一摸、捏一捏、拍一拍、舔一舔、咬一咬,宝宝通过不同感官感知事物的不同属性。可是宝宝不知道,如果咬的是妈妈的肉,妈妈会疼的。所以如果宝宝无意中咬了你一口,聪明的妈妈可不要随便地将这种行为定性为罪错,因为学习是无所谓好坏的。妈妈只要先让宝宝松口,轻声地讲给他听:“妈妈的肉滑滑的、软软的、暖暖的、香香的对吗?不过刚才宝宝咬得有些使劲,妈妈很疼、不舒服。如果你还想试试,要轻轻地啊!”当宝宝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妈妈再适当地告诉宝宝“咬人会让被咬的人不舒服,因此是不好的,以后不要再咬人了”。如果宝宝是因为长牙而要通过咬东西来缓解牙龈的不适,妈妈只要选择合适的牙胶给宝宝就可以了。 教会宝宝说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宝宝的语言不足以使宝宝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宝宝有较大情绪波动的时候,宝宝往往用咬人作为语言的“替代品”。这时妈妈不可以简单地加以制止,更不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斥责。对这个阶段的宝宝来说,学会表达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妈妈一味忽略宝宝的感受,只想快点改掉宝宝的“坏毛病”,那么,不但宝宝失去了学习表达感受的机会,而且宝宝根本无从了解自己的感受,更谈不上学着合理接纳自己的情绪了。宝宝从妈妈的批评斥责中学到的并不是妈妈希望他学到的——咬人不对,不要咬人;宝宝学到的可能是:高兴是不对的、生气是不对的、害怕是不对的、难过是不对的……这些都会对宝宝的性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聪明的妈妈不要吝啬耐心,教会宝宝表达,有困难的时候就帮助他表达出来,如果你说到宝宝的心坎里,让他放弃咬人的表达方法就不是难事了。 紧急事件冷处理,告诉宝宝你以他为傲 当老师向你告状说宝宝在幼儿园咬了小朋友的时候——虽然这可能很让你感到难堪,你也一定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对宝宝疾言厉色。问问老师可能是什么原因,先替孩子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等到宝宝情绪好的时候听听他自己的解释。宝宝的解释可能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是小朋友抢我的积木、老师不让我先打滑梯、我就想看电视……不要紧,聪明的妈妈可以通过表扬宝宝来让他注意到事情还有其他方面:你没有和小朋友继续抢积木,妈妈很高兴;老师不允许,宝宝就站到小朋友后面排队,真是好宝宝;虽然宝宝很想马上看电视,可宝宝还是等到老师允许的时候再看,妈妈真为你骄傲……如果你能通过引导宝宝注意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意识到自己错了,如果你能告诉宝宝你为怎样的他而骄傲,他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努力。如果你能打破恶性循环的魔咒,那你一定会成为一位对宝宝充满魔力的妈妈!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遇到下面几种情况,妈妈自己处理起来会有困难,就需要到专业人员那里寻求帮助。 1.感觉帮助已经形成恶性循环的宝宝而力不从心; 2.特殊群体的咬人行为:孤独症、智力发育落后、品行障碍的宝宝; 3.不断咬自己嘴、手或其他地方的宝宝。 教你的孩子餐桌礼仪 刘素静 过年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应邀带着4岁的女儿前去赴宴。行前生怕她不知礼节,发生尴尬的场面,特意预先嘱咐了她一堆餐桌礼仪之类的话,于是放心地带着女儿去了。 没想到,女儿只是在家随口应诺,只知道那里有很多好吃的,根本就没把礼仪什么的放在心上。几个菜刚上桌,她就急不可待地伸出筷子吃了个遍,还挑出最喜欢的菜放在自己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 这还不够,就在大家饭还没吃完的时候,已经饱腹的女儿大声喊道:“妈妈,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我非常为难! 当天因为这事,我一直很生气,并且跟老公抱怨是他惯坏了孩子,老公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孩子天性喜欢好吃的,放开肚皮尝试有什么问题啊?谁家不是一样?反倒我作为大人太过计较。想想似乎也对,记得某次陪邻居逛街,中年在外面吃饭,她的儿子吵着嚷着要吃大虾和螃蟹,让邻居颜面尽失。果真每个孩子都如此。所以,我没再继续探讨女儿的吃相。 谁知事隔不久,女儿用餐的表现又让我大跌眼镜。那天从国外回来的友人邀请我去自助餐厅,甩不掉女儿的纠缠也带她一起吃。可我的女儿肆无忌惮地扫食,嘴巴里塞满饭菜,嘴角渗出红色的番茄汁,依然伸手去抓她爱吃的草莓奶昔,奶油溅在她的脸上手上,看起来饥不择食。 我恨得咬牙切齿,几乎想拖她出门。正欲匆忙离席,朋友悄声言语道:“亲爱的,你的教育好像出现了问题。” 面红耳赤地听朋友的批评,我承认自己是够失败的。可是又能怎么补救呢? 察觉到我的苦恼,朋友好心安慰我说:“当然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咱们中国小孩普遍吃相不好看。” 是啊。我点点头。 她强调,其实小孩子一定要从小教导和培养table manner(吃相),吃相比穿衣服更让别人挑剔。所谓三代做官,吃饭穿衣,真是字字真理。一个小孩可以穿成各种风格,只要不违背干净原则就行,但是没有良好table manner的孩子,包括大人,都很难让人接受。吃相跟随孩子一生,就像骨子里的东西,让人一眼看出她的破绽。 这么严重?我讪笑,会不会夸张了点? 朋友正色道:“如果你见识过国外小孩的吃相,应该深有感触。” 这些年她往返于各国之间,确实比我见多识广,而她身上的气质也与过去大相径庭,举手投足都有名门闺秀的风范。就拿吃饭来说吧,她没有一次失礼过,特别是喝汤时,我注意到她的汤勺是由内向外慢慢舀起,没舀得太满,大半勺就行。喝完汤后,汤勺平放在汤碗托盆的外侧。 天呐,那优雅的动作简直完美!想到朋友的用餐细节,我开始肯定吃相可以为个人素养加分。于是,请她帮助我共同改变女儿的吃相。 朋友十分乐意,约定周末去我家现场演示。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赶到市场去买菜,准备大显身手,做一顿丰富美味的待客餐。菜刚上齐,我鼓励女儿招呼朋友坐下,没想到,她不仅没招呼,还自顾自地拿筷子夹菜吃,叫我非常恼火。实在难以容忍她的骄纵无礼,立即训骂她一通,把她关进房间不许吃饭。 朋友赶紧阻止我的做法,她问:“你以前有没有注意很多小孩吃相也难看,总将头埋得低低的,眼神是散的,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人,为什么?就是被父母‘训’出来的。说实话,亲爱的,你有很大的责任,耐心地教育她礼仪,不是靠骂,当然更别娇宠。忽而溺爱她,忽而责备她,孩子的吃相肯定教不好的。 检讨一下,我发现问题主要在于我们父母疏于正确管教……事实上,我们从未正式教导过她餐桌礼仪,怎能奢望女儿有良好的进餐表现呢?而且,说实在的,连我自己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若不借助外来的帮助,我的孩子可能永远学不好餐桌礼仪! “好吧,”我对朋友说:“我听你的。” 既然下定决心扭转女儿的吃相,任何细节也不能疏忽。朋友根据她在国外的见识,建议我们参考英国、澳洲和法国家庭的餐桌文化。 英国的家长从不在餐桌上训孩子,他们注重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把进餐看作是一家人分享的重要时间。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递着餐桌的一些表现,比如你的表情,要保持微笑,这对自己的心情和与你共同进餐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你说话时的姿态,要停止嚼东西时再说话,而且要注意别说那些影响就餐心情的话;再比如吃饭时不打开电视,而只是打开音响,选一段孩子喜欢的曲子,一家人在音乐中愉快地就餐…… 包括去年,朋友去澳洲时在当地家庭做客,她们家的就餐环境同样很特别。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阳台上阳光很好,马蹄莲开花了,那么,就搬到阳台上用餐;如果客厅窗口的树冒出新芽了,值得观赏,那么,就搬到客厅用餐;餐桌也可能转换到孩子的手工桌上,原因是孩子动手做了个小台灯,一家人可以在台灯下用餐……而且,一定要铺上桌布,摆上鲜花,因为他们注意的是用餐环境和心情。吃饭要讲究气氛,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变化,所以很容易记住父母教导的吃饭礼仪。 法国家庭则不像中国的父母催孩子快吃,上学的孩子吃完还要赶紧做作业。他们说:“孩子,慢慢吃。”他们向孩子传达的理念是吃饭很享受。只要在家进餐,他们一般都会告诉孩子,沐浴后再进餐,换上喜欢的家居服,胃口会好很多。在放松的进餐氛围下,法国父母会借机给孩子讲解美食和餐具的鉴赏之道以及用餐礼节。毕竟吃相不是“训”出来的,是环境熏陶出来的。吃饭对孩子来说,是放松,是美好,是温暖,更是隆重的事,好吃相自然而然就容易做到。 听完朋友讲述的国外家庭“用餐术”,我收获颇多,结合我家的“家情”,慢慢地纠正女儿的吃相。 再吃饭时,我会以身作则地请长辈先入座、先动筷,对他们用“请”的语气,分别时说:“再见,下次再聚!”等等。但好习惯的养成,不是光靠说出来的,必须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形成。除了做榜样,我还放手让女儿自觉遵守,反正不管在家或在外面吃饭,每次都告诉她必要的礼仪,屡次重复后,孩子总算明白,这是她应该做到的。我呢,赶紧适时鼓励。 果然,女儿真的越来越讲究礼仪了,我给她的表扬越来越多,因为朋友提醒过,鼓励更为重要。因此,我尽可能称赞她的礼貌吃相,认真而具体地告诉她:“你刚才吃饭的时候,又专心又保持了桌面的整洁,真是个好孩子!”“你刚才排队等其他小朋友领完冰淇淋才自己领,做得真不错!”女儿认为她的付出受到肯定,自然乐意坚持下去。 前些日子,女儿在学校还赢取了“餐桌小淑女”的美誉,陪她吃饭已经不再令人头疼,相反感觉很有面子,女儿的大气放松,吃饭过程里表情的优雅和可爱,使她也像今“名门闺秀”了。朋友获知我女儿的改变,同样很开心,笑言:“孺子可教也!” ▲经验分享: 1.不要求快——在同时期内有计划地教导一个或两个礼仪。 2.目标合理——每个孩子都不同,要敏锐地察觉你孩子的能力。对某个小孩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完全不管用,要注意年龄的差别。 3.要有弹性——如果你的孩子哪天很不对劲,就放松一下,延到第二天再实行。 4.生动有趣——小孩都喜欢乔装,有时不妨摆设华美的餐点,邀请他们“盛装”赴宴,教导他们:举止与装扮的身份要相称。 5.树立榜样——教孩子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学习,也可以借助录像带、书籍和图片进行训导。

摘自《家庭&育儿》2011年6月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