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成长空间

雄雄妈亲身体验:婴儿坐飞机要注意啥? 破茧成蝶——雄雄妈 不满一岁的宝宝坐飞机应该注意什么?当我带八个多月大的雄雄坐飞机前,因为害怕万一会给宝宝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所以到处查资料。现在结合亲身体验,总结一下,希望给别的新手妈妈们做个参考。 1.预定婴儿摇篮 查资料说,好多航空公司的飞机上都不预备婴儿摇篮,所以妈妈要在上飞机前给航空公司打电话预定。至于座位问题妈妈不用担心,航空公司会给妈妈安排到机舱的最前面座位,那里可以固定婴儿摇篮。如果旅途时间比较长,建议妈妈一定要预定婴儿摇篮;如果时间不长,妈妈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既安全又方便宝宝和妈妈亲密。 我带雄雄坐飞机时他已经八个多月了,所以也就没考虑婴儿摇篮。如果妈妈们要带很小的宝宝出行,可以给航空公司打电话事先询问是否能提供婴儿摇篮。不过,个人感觉宝宝还是抱在自己的怀里比较踏实。至于座位的问题,我们来回坐的都是厦航的班机,人家一看有小宝宝都是主动询问并提供了最好的位置——最前面的那排,腿前有很大一块空间,我可以把妈咪包放在脚下边,这样给宝宝沏奶冲水都很方便。 2.带好宝宝的必需品 妈妈要在随身的背包里放足宝宝的物品,如纸尿裤、奶瓶、奶粉、宝宝换的小衣服等,以便在飞机上急用。 因为我是带雄雄回福建老家过春节,所以妈咪包里放了雄雄的四个喝奶喝水的瓶子、一个装热水的大保温瓶,还放了N个纸尿裤、湿巾、几包劲得钙冲剂、小手帕、三角巾、小围嘴、几件小衣服小裤子。别忘记最好给宝宝带上他喜欢又方便手中拿着的小玩具呦。反正我是把妈咪包装得满满的了。 3.登机的问题 飞机都有方便母婴登机的服务,就是在其他人登机前让带孩子的妈妈先登机。不过,有的人建议在大家登机后再登机,因为飞机是个封闭的空间,先登机在机内时间过长,而且后面的人一上飞机时会比较吵,不利于宝宝休息。 开始我也是想最后登机的,不过老公说,后上飞机手里拿的包包就该没有地方搁了,而且当时正赶上雄雄饿了想吃奶,所以听了老公的话,先登机。真的是带着宝宝绕到最前面,别人一看我们抱着宝宝,就优先让我们进去。上了飞机,雄雄也没兴趣吃奶了,兴奋地看着进进出出的人,高兴得在我腿上手舞足蹈,等大家都收拾停当,飞机起飞后,雄雄也累得踏踏实实地睡了一大觉。 4.哺乳问题 这是妈妈们比较担心的问题。雄雄当时已经八个多月了,食物都是以奶粉及米粉为主了,不太涉及到当众哺乳的问题。不过,雄雄在回北京的飞机上困了,可就是不睡,烦躁不安地一直在我胸前摸呀摸的,我只好用自己带着的大围巾盖在胸前,撩起衣服给雄雄吃奶,一会儿他就睡着了。 需要喂奶的妈妈们可以准备一条宽一点的大围巾,到时往胸前左、右胳膊上一搭,就会在宝宝的头上形成一个小棚子,可以临时起到遮挡的作用。 5.宝宝的耳膜问题 妈妈们最担心的莫过于飞机起飞、降落时对宝宝耳膜的影响,我也是最担心这个问题了。书上说只要在起飞、降落时让孩子有吮吸吞咽的动作就可以缓冲孩子的不适,还说如果宝宝大哭,妈妈不用担心,宝宝是在自己调整不舒适感呢。 我是在飞机要起飞前就冲好了水,扣好自己的安全带后,抱过雄雄。雄雄好像也知道要有什么事情一样,飞机滑动的时候看了看外面,然后安静地躺在我怀里,吸着奶瓶里的水。在升空的时候,我的耳朵都有了不舒服的感觉,只见雄雄半眯着眼睛,一直在吮吸着奶瓶里的水,也可能是困了,吸着吸着就睡着了。飞机降落的时候,也是事先冲好了水,雄雄吸着水瓶就着陆了,好像没有太大的不适感觉。来回四次飞机的起飞、降落都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如果宝宝睡着了,妈妈们也没有必要特意唤醒宝宝,因为在睡梦中宝宝不会有什么不适的。 TO BABY:“过家家”的3大教育作用 雁如 尽管每一个童年的回忆都少不了“过家家”那快乐的影子,然而,如今在不少宝宝的童年里,在家长们精心制订的早教计划中,“过家家”却总也找不到它的“家”了。 也许家长会认为过家家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但大多数人却从未意识到这项活动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事实上,这项活动确实能在儿童教育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把各种情景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此同时,它也为孩子们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宣泄口。 谁来定戏 如果让孩子们自己来选择,学龄前儿童会把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过家家上。大多数5岁以下的儿童在绘画和写字方面的能力都十分有限,但过家家却给他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可以增长孩子的自信心,打消他们的自我疑虑。 观察孩子们的这类游戏,你常能听到“不对,你应该这样演”的挑战。不论他们是在扮演“病人”与“护士”,还是在演“妈咪”与“孩子”,错误一经发现,他们就会直言道出,修改游戏,重新来过。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斯蒂芬。斯蒂芬喜欢看幼儿园里其他的小朋友表演节目,可他自己却从不肯参加进去。他总说他不会演好的。这种缺乏自信的心理又发展到他的绘画和写字中。他经常把他那些“不好”的画撕掉,也会因为他的抄写“不像”老师的而沮丧。 他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他送到一个表演小组里。开始时他仍然不能融入其中。但当他看出其他小朋友的想法与给定的故事不符时,他开始不再羞怯沉默了。一天,小伙伴们正演追堵一个野兽,斯蒂芬第一个说那个动物并不是那么凶狠,它只不过是受了惊吓,感觉孤单而已。孩子们最后决定停止追逐这个动物,而且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呢。 这类表演活动的灵活性使斯蒂芬发现他参与的价值。他的自信心提高了。对于绘画和写字他也变得更有兴趣了。 想象的世界 一家幼儿园是用“魔毯”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将一块圆形的地毯铺展开来,让孩子们站到这块“魔毯”上。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孩子们再在“魔毯”上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这个活动使得所有的孩子都兴奋得出汗了。 一个表演小组收到一些捐给他们的衣服,衣服是由扮娘的服装改小了的。这些3~4岁的孩子突发奇想创造了一幕公主的戏,他们每天练这个戏,每天给里面加进新的内容——公主们要坐在特定的椅子上,要排成一定的行列,而且要互相行礼。 演戏对激发和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有利的。被鼓励参加这种游戏的孩子们很可能在写作、艺术、手工等创造性课程中表现优秀,并且善于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这种过家家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够探索以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的可能性。”幼儿心理与智能发展协会指导顾问约翰·苏珊拉解释道:“一条床单可以是披肩斗篷,一个盒子可以是火车等等。而这些就为抽象思维奠定了基础。” 一些孩子无需外界传授就能创造出他们想象中的小天地。而另一些孩子却需要鼓励和引导才能投入到角色中去,这样他们就会从老师或小伙伴的指引里获益。 无言的治疗 这些小表演也教会孩子们不依赖语言来表达感情。这对于用语言表达感情有困难的孩子是一种真正宝贵的财富。一个小孩也常常用过家家的方式来表达他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情。 4岁的山姆在做过一次手术后,对他的玩具熊很粗暴,经常给它打针、打绷带。一天他母亲说刚打过针的玩具小熊在哭。山姆解释说:“他想要妈妈,可他妈妈不能来!” 原来山姆从手术中苏醒过来时,他想要妈妈,可他被告知要等一会儿。他觉得自己被抛弃而受到了伤害。山姆的妈妈明白了他的想法,为了治好小山姆的心病,将计就计,拍着小熊安抚地说:“别哭!别哭!妈妈正在另一房间等着你呢。” 这法子真灵——山姆明白了过来,不再生他妈妈的气了。 总之,过家家游戏使孩子们得以实际体验成为另一个人。他们可能装成“妈咪”并体验到孩子不听话时妈妈生气的心情,或体会到做一个超级英雄的感觉。他们也能亲身感受主宰大人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准则,而所有的这些经历将成为儿童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害羞,宝宝必经的过程 国外有关机构经研究发现,婴儿期的害羞,亦如宝宝饿了就要哭一样,也是出于本能。用脑电图扫描仪监测一组9个月大婴儿的脑部活动,面对陌生人的问候,那些性格内向的宝宝会显得紧张、焦虑和不安,大脑中掌控忧虑、恐惧情绪的区域变得很活跃。而性格外向的宝宝则会向陌生人伸出手去,脑电图扫描则显示他们大脑中掌控积极情绪,如“欢娱”的区域就会活跃起来。 美国马里兰大学儿童成长实验室的负责人内森·福克斯教授表示,父母的行为将决定宝宝“害羞基因”被进一步激发还是压抑:如果你有这种“害羞基因”,但是你的母亲自信大方,那么你并不会比你的同龄人更害羞。但是,如果你开始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基因的作用将会开始对你的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你有这种基因,而又生长在一种压力重重的环境里,那么你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个胆怯、焦虑和压抑的人。 一份调查显示: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出色表现的人,几乎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来自亲人的积极暗示,最多的是来自母亲。积极的暗是表达爱的情感,而不是夸张、夸耀或对缺点的掩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肯定孩子,夸大孩子的优点,缩小点,营造“我能行”的心理氛围,孩子的好习惯和积极绪就会接踵而至,这也是所谓的“暗示教育”。专家认积极的暗示,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的暗示,几肯定会对孩子的心理、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 由此可见,要帮助克服宝宝害羞的心理,父母的用是多么重要。 五个原因“造就” 害羞宝宝 1.父母的个性有遗传 宝宝小时候表现出来的害羞个性很可能是遗传自爸爸妈妈,有些爸爸妈妈个性是比较含蓄、内敛和羞怯的,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宝宝也会比较害羞、怕生一些。 2.缺乏社会交往的机会 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在外面受欺负,或者害怕宝宝沾染别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于是就约束宝宝,不让他与周围其他孩子玩耍。 3.父母长辈的暗示作用 有些家长在宝宝一有害羞的表现时,就对宝宝说:“你怎么那么害羞啊,”或者对旁人说:“瞧瞧,我的宝宝就这么胆小怕羞。”长此以往会对宝宝的心理起到一种暗示作用,让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么害羞的人,多少会影响到宝宝成长及成人以后的一些表现。 4.父母包办,剥夺孩子的实践机会 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宝宝做不好事情,或者因为心疼宝宝,生怕他受一丁点委屈,于是凡事代劳,包办太多,剥夺了宝宝自我实践的机会,妨碍了他自主性的发展。 5.曾经受到过挫折 宝宝曾经遭受过社会交往方面的挫折,也会影响宝宝自主、自信活动的能力。比如曾经和父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忽然找不到父母了,宝宝吓得大哭起来,这样宝宝以后就再也不敢自己一个人活动了,任何时候都要在父母身边才行,自然就变得害羞怕生。 方法对头,害羞宝宝变勇敢 1.接受宝宝的个性,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耐心等待宝宝长大,让家成为爱的堡垒 任何人的长大都要有一个过程,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宝宝长大,等待他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很多对于他来说还比较陌生的东西。一开始就要接受宝宝的个性,不论宝宝是活泼的,还是害羞的。要为他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可以自由表现的、不会受到打击和约束的环境,多鼓励宝宝,多跟他说“可以的”、“没关系的”等,不要过多干涉,让他能够独立自主地、越来越大胆地面对这个世界。 顺顺是个乖巧的小姑娘,在家里口齿伶俐,但是出门后却不爱说话。妈妈并不着急,耐心、平和地对待顺顺的表现,鼓励顺顺的每次努力。像去超市、商场,妈妈都会尽量带上顺顺。妈妈明白,每一次出行,顺顺都有很多机会去跟人交流:帮妈妈付账,找服务员阿姨称东西,帮妈妈要餐巾纸……叔叔、阿姨们一次次地称赞,妈妈心里偷着乐,顺顺也乐此不疲,每次都满意而回:“妈妈,我完成任务了!” 温馨提示: 温和、耐心的父母、老师以及有安全感的家庭、有归属感的幼儿园和学校,都是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最基本场所和老师。 记住,行动第一。不要怕麻烦,在一点一滴中慢慢给孩子创造安全的人际交往机会,让孩子从交往实践中体验到成就感,享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2.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事实上,害羞的宝宝会具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需要看到害羞的孩子积极的一面 铭铭是个3岁的小男孩,很少与人打招呼,妈妈每次让铭铭跟人打招呼,他都会扭过头去。碍于面子,妈妈总会解释一下:“我们铭铭很害羞,从不与人打招呼!”时间长了,铭铭更不愿意主动交流了。 温馨提示: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父母不要在别人面前评论自己孩子的弱点,要尽量换成积极的字眼,如:“我的宝宝正在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呢”或“他要多观察一会儿”等等。更多积极的评价,经常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乐,宝宝的自我满意度会逐渐提高。 天性比较害羞的宝宝通常自尊心和自卑感都比较强,而且比较容易追求完美。因为这类宝宝会特别在意父母及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如果有人给予他们负面的评价,轻易就给他们贴上害羞的标签,那么,他渴望得到肯定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从而失去改变自己害羞性格的信心,事实上害羞的宝宝往往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太容易受到伤害;害羞的宝宝通常还会慢节奏地交到非常知心的朋友,建立起一个很稳定的社交圈子,弥补害羞性格的不足;害羞的宝宝通常比较敏感,因为敏感对一切都有更强的感受力,因此他们可能在艺术上有更高的造诣呢! 3.要耐心倾听宝宝,了解孩子的想法。让他明白:不管他害不害羞,父母都是爱他的。让孩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之后,再走出去 情景1:齐齐妈带齐齐去儿童乐园玩,看到别的小朋友都玩得不亦乐乎,齐齐却还在妈妈怀里不肯下来。妈妈着急了,不断提建议:“齐齐,你玩玩滑梯好不好?玩玩大球好不好……”齐齐却不买账:“不,回家,回家。” 温馨提示: 到一个新环境,孩子如果感到不适,不要急于让孩子加入。先抱着他,让孩子感到安全,看着其他孩子活动、如果孩子从你的怀里探出头来,那就说明他有要去探索的意思了。这时父母可以说:“这个小弟弟真有趣,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再问问孩子:“齐齐也想去试一试吗?妈妈就在这里看着你……” 情景2:丁丁妈每周都要和朋友聚一次,每次都会带上4岁的丁丁。每当朋友和丁丁打招呼时,丁丁都会躲到妈妈的身后,这时,丁丁妈会向朋友解释说:“我家丁丁很害羞。”朋友又问丁丁:“要不要喝果汁,吃饼干吗?”妈妈替丁丁回答:“她就是见生人怕羞,别管她,她想喝会自己喝的。” 温馨提示: 在认识到自己原来做法的不妥后,丁丁妈不再跟别人说女儿害羞,也不再替她回答别人的问题。而是告诉女儿:“妈妈发现有时候别人问你问题时,你不搭理人家,这不礼貌,虽然这对我没有什么,但如果你能告诉别人你不想说话或想自己选择东西,也许会更好。但无论你怎么样,妈妈都会爱你,如果你想要什么,也可以让我知道。” 4.无论何时,我们都有责任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颖颖家来客人了,妈妈鼓励颖颖跟阿姨打招呼。颖颖羞红了脸,好久才说出“阿姨好”,妈妈提示颖颖说:“大点声,宝贝,阿姨没听见。”这时,羞红了脸的颖颖扭头就跑了。 温馨提示: 当孩子表现出进步的时候家长应及时肯定,见好就收,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下次才能更进一步。如果父母要求过高,那很有可能使孩子选择逃避了。 5.多表彰孩子积极大方的情景 琳琳一向见到人很少打招呼,但是上次见到妈妈的同事张阿姨时,可能是张阿姨给人的感觉很和气,琳琳一下子就接受了,很热情地跟张阿姨打招呼,让妈妈喜出望外。 后来妈妈多次提及这件事情,并告诉琳琳:“琳琳你还记得吗?上次你见到张阿姨的时候,很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张阿姨直夸琳琳有礼貌,妈妈也为你感到高兴呢!”琳琳眨巴着眼睛听着,一副很满足的样子。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大方的举动让妈妈和张阿姨非常开心,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温馨提示: 6岁以前,孩子对情景的记忆非常深刻。父母要抓住宝宝的这个特点,经常帮助他回忆自己偶尔表现出来的很大方、轻松的场景,那种受到赞许的感受,会不断增加交往的信心。 6.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很强,有时候只是需要时间 苗苗曾经看过一部叫《害羞的小米》的短片,讲的是一只害羞的小松鼠的故事。小松鼠想跟大家一起玩,却不敢大声说出来,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融入了集体。看短片的时候苗苗就觉得小松鼠跟自己有点像,比较喜欢。每当见到人害羞的时候,苗苗就主动要求看《害羞的小米》。看完之后,自己还若有所悟地说:“想跟朋友一起玩,就要大声说出来。” 宝宝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的时候父母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材料,多次重复之后,他就会真正明白。

摘自《家庭&育儿》2011年8月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