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熟人“过分”逗弄宝宝,妈妈怎么办?

作者简介:桐桐妈,教育学博士,现供职于某著名教育研究机构,在职博士后。曾经主修幼儿教育,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出生后,在把她当“课题”来“研究”的同时,刻苦涉猎幼儿心理、教育理论和护理知识,学习、工作、育儿的间隙,坚持撰文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现已形成120余万字的育儿博客。早教著作《爱出一个好宝贝》已经出版。 带宝宝外出或者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熟人逗弄宝宝的场景。如果宝宝高兴被逗还罢,万一遇到宝宝受惊、窘迫、迷惑,此时,妈妈便碰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碍于面子不及时制止的话,受伤害的会是宝宝;制止呢,方式或言辞稍有不当,又可能得罪了熟人…… 你家宝宝有没有被这样逗弄过? 常见逗弄方式1 有一次,刘阿姨打来电话,浩浩替妈妈去接,阿姨顺便跟他聊了几句。挂了电话后,浩浩激动地要妈妈给他找出门做客的衣服,还说阿姨过一会儿要带他去吃午饭。妈妈看得又心疼又可笑,因为刘阿姨还在另一个城市里,说那些话是逗浩浩玩的,没想到小家伙如此当真…… 常见逗弄方式2 明明两岁之后,突然变得特别喜欢护东西。有一次,妈妈带她去办公室玩,处长阿姨正好过来,她非常喜欢胖嘟嘟的明明,于是逗她说:“明明,把你的玩具熊送给阿姨吧。”明明吓得又掖又藏;处长阿姨就逗她说:明明是个小气鬼。 常见逗弄方式3 心心跟妈妈去参加同学聚会。席间,妈妈的同学开起了心心的玩笑,说心心是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心心非常难过,整个席间都有点心不在焉…… 常见逗弄方式4 甜甜跟妈妈在公园里玩,碰上了张阿姨。张阿姨看到甜甜非常高兴,就把口袋里的巧克力拿给甜甜吃。可是,就在甜甜伸手去接的时候,张阿姨又把手缩了回去,非让甜甜叫她一声“爸爸”。想吃巧克力的甜甜只好怯怯地叫了声“爸爸”,张阿姨才把巧克力拿给她。 常见逗弄方式5 有一天,妈妈把丁丁接回家。快进门的时候,一向喜欢回家的丁丁却突然惊恐地抱住了妈妈的大腿,嘴里还不断地嚷嚷:“妈妈,我们不要进去,不要进去!”妈妈一惊,忙问丁丁怎么回事。丁丁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诉妈妈说,奶奶小区的一个阿婆说,他家有只大灰狼…… 逗弄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虽然大部分成人都是出于喜爱才故意逗宝宝,但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却是:不管成人的动机如何友善,对于被逗弄的宝宝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比较缺乏,难以鉴别人际交往中的玩笑,因此,逗弄者的言行可能会让他们信以为真,从而使得逗弄行为产生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 1.侵蚀宝宝的安全感  有的逗弄者喜欢拿宝宝的身世跟宝宝开玩笑,这是一种极易影响亲子关系的行为。因为在宝宝的内心深处,天然存在一种被遗弃的恐惧,一旦有人拿相关的语言刺激宝宝,就极容易唤起宝宝这方面的担忧,甚至引起他们对亲子之爱的怀疑。常见逗弄方式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阿姨们看似无意的玩笑,却让幼小的心心产生了情感的波动,也许那心不在焉的背后,就是渐渐浮出水面的被遗弃感…… 2.负面的行为示范 有些逗弄本身就伴随着负面的行为示范。比如,常见逗弄方式1中刘阿姨那种乱开空头支票的做法,对宝宝来说就可能是一种很不诚信的示范。常见逗弄方式4中的张阿姨以给宝宝吃巧克力为条件逗弄宝宝的行为,也容易让宝宝误以为给别人东西就可以乱提要求。   3.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有些逗弄行为带给宝宝的是显性的心理伤害,比如常见逗弄方式5中丁丁遭遇的恐惧。 有些逗弄行为会带来的是心理发展隐患。如常见逗弄方式2中正处于物权敏感期的明明,“小气鬼”的标签就容易给她以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妈妈再出于面子强迫宝宝交出自己的心爱之物,多次经历类似场合后,明明可能变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   4.混淆宝宝的认知 当成人故意“颠倒黑白”迫使宝宝就范而觉得好玩时,宝宝的认知却可能面临被混淆的风险。比如,常见逗弄方式4中的张阿姨以巧克力为诱饵让宝宝喊她“爸爸”。这些成人觉得十分滑稽的做法,却可能让甜甜接受到十分混乱的信息。如果甜甜正处于性别敏感期,这种叫女人“爸爸”的做法非常容易给她带来困惑,如果妈妈再不及时给她解释,宝宝对性别的认知就可能受到影响。   这些时刻,需要爸蚂及时介入由于宝宝的先天神经类型有别,性情各异,对同样的逗弄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家长是不是需要干预,何时才需要干预,不妨以宝宝的情绪反应和是否存在心理发展隐患为准。如果宝宝因为逗弄行为而出现以下情况,爸妈就要想办法介入:   1.宝宝出现负性情绪反应 即宝宝因为被逗弄而突然变得不开心,或者出现其他负性的情绪反应。比如,常见逗弄方式3中的心心被妈妈同学弄得心神不定时。   2.宝宝出现反抗或退缩行为 即宝宝因为被逗弄而出现反抗或退缩行为。比如,常见逗弄方式5中的丁丁,因为被告知家里有大灰狼而吓得不敢进屋时。 3.触及了宝宝的心理敏感区域 宝宝在特定的年龄段非常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敏感,需要特别的保护。如果成人的逗弄行为涉及了这个禁区,妈妈就需要及时干预。比如,常见逗弄方式2中的明明正处于物权敏感期,妈妈有必要防止有人给宝宝贴上“小气鬼”之类的标签,否则不利于她正常地发展自己的物权意识。   宝宝被逗弄,蚂妈有对策 妈妈之所以常常感到难以处理宝宝被逗弄的场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就是绕不开的“面子”问题,因为当场拒绝别人逗弄宝宝时,往往会破坏友好的交往气氛,甚至引起对方的不快。那么,有没有比较妥善的处理办法呢?下面给您一些建议:  1.与熟悉的人直接沟通 如果逗宝宝的是自己比较亲近或熟悉的人,比如,宝宝的阿姨、舅舅、外公、外婆或者自己要好的朋友,在确信他们不会生气的情况下,不妨直接跟他们沟通,把逗弄宝宝的负面影响讲给他们;恳请他们停止自己的行为。 2.面向宝宝解释真相  如果跟逗弄宝宝的人直接沟通涉及到“面子”问题,或者对方是不那么熟悉的长辈或领导,不便直接拒绝的话,爸妈不妨转而面向宝宝澄清真相,消除宝宝的顾虑。 比如,为了保护宝宝的物权意识,常见逗弄方式2中的明明妈就可以在处长阿姨逗明明时,若无其事地对明明说:“阿姨跟你开玩笑呢!不会真要你的玩具的!”这样,既可以消除宝宝的顾虑,保护宝宝的物权意识,又自然地缓和了气氛,不会让领导难堪。 3.事后对宝宝进行疏导 如果宝宝受逗弄时妈妈不在场,就需要妈妈在觉察到宝宝的异常反应后及时疏导。比如,常见逗弄方式5中,宝宝受到的逗弄是在妈妈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妈妈了解情况后,必须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告诉宝宝那个阿婆在跟他开玩笑,大灰狼是住在森林里的,不会跑到家里来,还可以抱着宝宝到房间里巡视一番,让宝宝确信阿婆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4.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由于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宝宝身边,某些情况下;宝宝受到的心理伤害也比较难以消除,因此,平时就注意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宝宝明白逗弄宝宝是成人非常容易开的玩笑;把宝宝经常可能遇到的逗弄场景讲给宝宝听;教宝宝鉴别常见的逗弄场景等。 5.回避某些过分的人 如果有些人特别难以沟通,或者怎么提醒都不改,或者喜欢开过分的玩笑,妈妈带宝宝出去的时候,不妨尽量回避这些人,以免宝宝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

桐桐妈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