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育儿观念和方法,中美大不同

在很多移民或旅居美国的中国家庭中,对孩子教育的入乡随俗表现得非常明显。亲历女儿在美国出生的前前后后, 我更多地体会到了中美在育儿观念和做法上的差异。借此机会,希望能通过文字和大家一起分享。 蓝房间和粉房间 在美国,准爸爸准妈妈都可以提前被告知胎儿的性别。做产前常规检查时,医生会问:“想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吗?”如果想知道的话,医生就会告诉你,毫不隐瞒。当然,如果你回答“不想知道”,医生也不是非说出来不可。胎儿性别的确认很有用,因为起名字、布置婴儿房等都与胎儿的性别有关。 孩子出生前一段时间,亲朋好友会为这个小生命开一个派对,欢迎他的降临。在派对上,大家都要给孩子送礼物。 这些礼物非常实用,有的可能是自己孩子用过的一些玩具和用品。我临产前,老公的同事送来一辆会发出声音、可躺可 坐的婴儿车,因为当年他自己的儿子哭闹时,用这个婴儿车哄哄很有效。我的朋友送来的则是自己孩子的毛绒猩猩玩具,在她看来,自己孩子喜欢的,别的孩子也一定喜欢,这种真诚很让人感动。 有些礼物是根据孩子的性别送的。如果是男孩,就送蓝色的;如果是女孩,就送粉红色的;如果不知道性别,就送黄色的。婴儿房也是提前布置好的,从壁纸到床上用品再到各种装饰物,都是按照男孩、女孩偏好的颜色来安排的。 美国人特别注意男女有别。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被看成一个“个体”,按男女来划分,而不是按“大人”和“孩子”来划分。上幼儿园时,女孩就会知道自己的哪里不能被别人看,不能被别人摸。 爷爷奶奶不管带孩子 美国的幼儿教育是从产前开始的。除了常规的胎教外,准妈妈的产前检查都是丈夫陪着一起去的。到临产时,丈夫 则陪伴在准妈妈身边,见证孩子出生的整个过程。不过,美国的爷爷奶奶不会像中国的爷爷奶奶那样“尽职尽责”,他们不会帮忙带孩子,即使来看一下,最多两周就离开了,抚养孩子的责任基本落在妈妈的身上。 不想吃饭就不吃 家长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干什么。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他饿了会自己吃的——这是大多数美国家长的观点。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美国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是朋友关系,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就是这个原因。 社交教育不可少 美国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社交教育。孩子在外面见到陌生人会主动打招呼,一点儿也不羞涩,显得很有礼貌,这和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不无关系。在美国,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见到孩子都会亲热地打招呼,夸奖一下。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有反应,久而久之就能够做到主动打招呼了。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敢与陌生人交流,这一点也可以从美国的婴儿车看出来。美国的婴儿车都是可调整的,五六个月以内大的孩子坐在婴儿车里,是面朝着推车人的——这样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而把孩子独自放在一个地方,在中国最多属于道德问题,在美国则是违法的。

桅桅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