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趣味问答

跟苏轼学美食点评



    “全能王”苏轼

    苏轼,何许人也?这个问题一两句话可能很难讲清楚——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代文豪,善诗词书画,但这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

    他20岁便中进士,显露宰相之才,被宋仁宗称为“清平宰相”。他是工程师,曾主持修建水利工程,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立医院”,还利用“竹制管道”为广州百姓建造了最早的“自来水”系统。他是通判(法官)。对不合理的法律条文嗤之以鼻,主持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狱医制度。此外,他还撰写了一部医书!

    苏轼真正诠释了“全面发展”四个字,虽然命途多舛,但仍称得上“宋代第一跨界高手”。苏轼的才华也体现在他的美食造诣中。他不仅热爱美食,还懂烹饪,经常研发出创意菜品,对美食进行“花式点评”。

    美食点评第一式:抓住特点

    唐宋时期,由于交通不便。荔枝是十分珍稀的水果。苏轼被贬至惠州后,才第一次吃荔枝。就像我们喜欢从各个角度拍摄美食,苏轼也精准地抓住了荔枝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对荔枝极尽赞美,为荔枝写了多首诗词。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节选)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在这两句诗中,苏轼紧紧抓住荔枝的外形特征:白色的果肉,红色的壳,运用拟人手法将荔枝比作一位身穿红色纱裙、肤若凝脂的仙子,既形象又高雅。

    惠州一绝/食荔枝二首(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这首诗中,苏轼毫不掩饰自己对荔枝的喜爱:如果每天能吃300颗荔枝,我愿意归隐田园,长居岭南。要知道,那时的岭南非常偏僻,但苏轼却愿意为了甜美的荔枝生活在这里。这首诗虽然没有像前作一样直白地夸赞荔枝,却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美食点评第二式:描述制作过程

    在与苏轼相关的美食中,“东坡肉”声名显赫。相传,这道美食是苏轼与朋友下棋时忘记炉子上正在炖煮的猪肉,误打误撞发明的。那时,苏轼被贬至黄州,发现当地的猪肉物美价廉——富贵人家不吃猪肉,普通百姓不知道怎么吃。于是,他便发起了一场关于猪肉的“复兴革命”,还为此作了一首《猪肉颂》。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an)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在这首诗中,苏轼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东坡肉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少水、慢火、久炖。寥寥几字就让人不由自主地留下口水来。虽然我们也可以点评其汁多肉嫩、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入口带有淡淡的甜味……但却不如苏轼的描述特别而极具诱惑。

    美食点评第三式:联系境遇

    你听说过“羊蝎子”吗?其实,这道菜也是苏轼发明的。身为谪官,苏轼无法与其他官员争买羊肉,只能买一些肉少的羊脊骨吃。

    惠州市寥落,然每日杀一羊,不敢与官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熟漉,若不熟则泡水不除。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鳌。

    苏轼的做法是“将羊脊骨煮熟,过水,洒上酒,抹盐,烤至微焦。”剔拨许久,往往只得少许肉,但味极美,品尝起来有蟹的味道!

    人生不如意的苏轼不断遭遇贬官,却仍在与兄弟苏辙的书信中大谈羊脊骨的鲜美,还提到他将羊脊骨上的肉吃得太干净,让等着啃骨头的狗很不开心。拥有让人一扫阴霾的魔力的食物,怎能不让人心动?

    美食点评第四式:作比较

    你喜欢吃山芋吗?苏轼用山芋做了一碗糁汤,至于味道……都在下面这首诗里了!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

    香似龙涎仍酽(yan)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齑(ji)鱠(kuai),轻比东坡玉糁(san)羹。

    这碗汤闻起来,像龙涎一样香甜,品尝之下好似牛乳。怎么样?苏轼的点评有没有吸引你,让你迫不及待想要尝一尝山芋糁汤的味道?

    无名诗

    芽姜紫醋灸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苏轼很喜欢吃鱼,几乎来者不拒。诗中描写的菜肴是“东坡鱼”,其做法是先用盐腌渍鱼,再在鱼肚中塞入白菜叶,然后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上生姜、酱油和料酒焖煮。在起锅前,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这样制作的“东坡鱼”带有桃花的香气,比莼菜羹、鲈鱼脍的风味更加鲜美。

    据说,历史上以“东坡”命名的菜品有66道,苏轼堪称宋代著名美食家。但是,要想说出精妙的美食评论,需要对生活和美食充满热情和喜爱之情。做客时精彩的美食点评既是礼节,也是获得主人尊重与喜爱的途径之一哟!

孙颖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