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趣味问答

视野

动物的“约会” 黑魔琵琶鱼 这种鱼生活在海面下2000~3000米,在那里它们能找到的食物实在太少,所以它们运用头上摇摆的发光诱饵来勾引猎物。雄鱼的个头比雌鱼小许多。雄鱼一旦成熟,其消化道就关闭,这时它就必须拼命寻找到一条雌鱼,然后咬破对方腹部,将自己永久性地附着在对方身上(这或许是由于在深海黑暗中要想找到对方太困难)。雌鱼被咬中部位的皮肤溶解,雄鱼的嘴巴与雌鱼的皮肤融合,两条鱼的血流连接起来,这使得雄鱼能为雌鱼授精,同时也能从雌鱼那里获得养分和氧。随着时间推移,雄鱼的身体退化到完全依赖雌鱼的地步。有时候,甚至有多条雄鱼寄生在同一条雌鱼身上。 黑寡妇蜘蛛 在全球众多种类的黑寡妇蜘蛛里,澳大利亚红背蜘蛛的“约会”尤显复杂,因为大约有80%的雄性红背蜘蛛永远都找不到配偶。因此,对于一只雄蛛来说,一次偶然相遇可能是它此生中唯一的能找到配偶的机会。于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是,为了吸引雌蛛的注意力,一些雄蛛会长久地呆在雌蛛的网中;雄蛛(典型情况是个头或力量很大的雄蛛)在蛛网上待得越久,越有可能赢得交配机会以传递自己的基因。在雌蛛身边有足够多的雄蛛可做选择的情况下,雌蛛找伴侣不费吹灰之力,但对雄蛛来说,它们的优势则在于它们是否有良好的基因,而这在求偶仪式中会表现出来。 扁虫 与黑寡妇蜘蛛不同,扁虫无需与竞争者打斗,这种雌雄同体动物之间的打斗旨在决定谁会成为“孩儿他爸”。它们的首次“约会”是用生殖器互戳对方,先刺破对方皮肤者成为雄性,它随即游走,不须对后代负任何责任。失败的扁虫因为这一戳而受孕,它在日后就得为寻找食物和安全而花费更多的能量。 蟑螂 蟑螂是臭名昭著的性食同伴动物。雌蟑螂经常会在交配结束之前吃掉雄蟑螂。为了找到配偶,雄蟑螂持续嗅闻空气,一旦嗅到附近有雌蟑螂,它就会接近对方并且开始跳舞。如果它的舞蹈让雌蟑螂喜欢,它就会骑到对方身上开始交配,但得提防自己被对方咬掉脑袋。 印度紫蛙的奇特叫春 在地球上所有的蛙种里,生活在印度西高止山脉的印度紫蛙显得非常独特:身体圆胖,体色呈紫色,口鼻部尖尖的。印度紫蛙的这些不同寻常的特征,源自于它们的生活方式:它们在一年中的大部分都呆在地下,运用自己短而结实的肢腿挖洞,最深可达3.7米。在短暂的季风季节,印度紫蛙会钻出地面交配。这时雄蛙会叫春以吸引雌蛙。不过,雄性印度紫蛙的叫春方式十分奇特——它们从地下发出叫声,确切地说,是在蛙洞附近的薄土层下发声。科学家通过记录并研究雄蛙在大雨后的叫声(这也是它们叫得最欢的时候)发现,雄蛙叫春时收缩肌肉和声囊,发出短暂、迅速、重复而又独具特色的声音,这种声音会穿过薄薄的土层。科学家也正因此能循声找到雄蛙所在的位置。 需要指出的是,印度紫蛙在2003年才被正式发现,但如今已成为濒危物种。 会接吻的鱼 接吻鱼是一种颇受水族爱好者喜爱的热带观赏鱼。这种体形为扁圆形、体色为乳白色,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热带鱼之所以为水族爱好者所喜爱,是因为它们会“接吻”,而且它们的“吻”还十分另类——几乎所有接吻的鱼都是雄性,时长可达数分钟! 那么,雄性接吻鱼之间的“热吻”代表着什么呢?并非表示亲热,而是它们争夺领地的行为。不过,这种争斗并不激烈,只要其中一方退却让步,另一方是不会穷追猛打的。所以,拥有温和习性的它们不会对水族箱里的其他鱼类构成威协。 接吻鱼还有一个奇特之处:特别喜欢啃食水草,以及水族箱壁和饰物上的水藻和青苔,是水族箱里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当它们在啃食箱底的藻类或青苔时,常常会头朝下,呈倒立状,看上去十分可爱。值得一提的是,鉴别接吻鱼的性别十分困难。如果你有意饲养,最好购买六只或更多,以让他们自由配对。 企鹅的“交通堵塞” 对人类而言,“交通堵塞”时的走走停停有时真是令人火冒三丈。但如果你是一只帝企鹅,也许就不会纠结于这个问题了,因为“堵车”或许正是你所需要的。 帝企鹅是唯一在南极冰原上越冬的企鹅,它们喜欢相互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看上去既热闹非凡,又秩序井然。为了揭秘帝企鹅间的这种“私密合作”关系,德国科学家将微型温度传感器和光传感器安装在帝企鹅的身上,然后记录并分析每一只企鹅的动作。结果发现,当一只企鹅移动时,会引起它周围的其他企鹅移动,继而引起整个企鹅群的波浪式的运动,很像交通堵塞时汽车一步一挪的情景。研究发现,如果一只企鹅向任何方向移动两厘米,其邻居的羽毛层厚度就会增厚两倍。这种波浪式运动并非只出现在为了御寒而挤成一团的企鹅身上,喜欢群居的鸟类也会引起这种运动。 大树为什么喜欢“啃”石头? 在悬崖峭壁的奇峰怪石上常常会长出高大的树,这些树的根系发达,能够让它们牢牢地扎根在岩石上。 大树为什么喜欢“啃”石头?科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树的呼吸作用——树根释放的二氧化碳与石头里的水分相结合,形成可以溶解石头的碳酸。当然,这还要感谢运气——树遇上了透气性好的岩石。 树深埋地下的根的作用主要是采集土壤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而树暴露在地面的、看上去十分壮硕的根(被称为假根)的作用则主要是支撑与固定大树。有趣的是,在各条假根之间的缝隙中会形成天然的洞以保存水分。石头越被“啃”得七零八碎,树越茁壮成长。 竹子为什么生长得这么快? 竹子是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一株树要长到5米高大约需要25年,而一株竹子长到同样高度只需要25天。树木生长缓慢的原因在于它们的质地致密,扎根于土壤的根与呈同心圆的木质细胞支持着树木的成长。此外,树木生长主要发生在春季,一到秋季,树木生长就变缓。所以,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树木形成了明显的年轮。竹子则不同。竹子的生长点不在年轮,而在竹节。由于竹节是中空的,竹子达到与树木相同高度所消耗的能量更少。竹子的茎有两个不同的细胞分裂区,被称为分生组织。竹子生长快的原因就在于竹节——当其他植物只有顶端的分生组织在生长时,竹子却是每节都在同时生长。在竹节之间还存储有大量的植物激素、糖以及分解有机物的酶,为竹子的步步高升提供了充足能量。而对树木来说,其木质细胞的生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空心竹子的“狂飙式”速度。

摘自《大自然探索》2014 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