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故事
侯与候之别
“侯”是个姓氏,也是古代公侯五等爵位之一,读hóu。“候”是问候之意,常以“时候”表时间,还可解作等待,读hòu。要注意的是,两字读音接近,讲法不同,写法酷似,稍不留意便会错写那一小竖。
先说说有一竖笔的“候”。记住它的解释和它不与其他偏旁组字,就会大大减少错误了。它的常用词有问候、恭候、气候、火候、时候、候鸟、候补、候车、候机、候教、候审、候诊、候选等等,离不开表“时”,表“等”、表“问
候”的意思。上述各词必须加一竖笔,用“候”。
“侯”字则无那笔竖道,而今只用在姓氏,也不难记。但是,它同其他偏旁组成新字较多,这就要特别留心了。如“喉”、“猴”等,若不小心便画蛇添足加上一竖,便把作声旁的“侯”,错写成“候”了。“喉咙”是普通常用词,无须多讲,只是粤语常说的“水喉”,普通话里正规叫“水龙头”有别。“猴子”人人皆知,但是普通话中有个“猴皮筋儿”,要略费笔墨。它不真的是猴子之皮和筋,是指橡皮筋儿(广东话叫橡筋)。“箜篌”是一种今已不用的古乐器。“瘊”同“猴”同音,“瘊子”是指“疣”,如果某人说他“有个瘊子”,不是说他养了一只猴子!用时别闹出笑话。
电信·电讯
有一位会计师问:“应当说‘电信’对呢,还是用‘电讯’恰当?”原来他的客户要注册一个互联网络方面的公司,起名为“某某电信公司”,会计师认为应叫做“电讯公司”才好。
“电信”和“电讯”是近义词,若从这两个词语产生先后次序看,电信在先,电讯在后。早在清末光绪年间已经有了电信业务;直到现在,中国仍有电信局,这是指“邮电通信业务”而言。到了民国初年,“邮电”事业发展迅速:电报普及了,它由只供政府以及军事专用渐渐进入民用市场;同时,又有了电话。所以,出现了“电讯”一词,言明是以电通讯,不只是白纸黑字的“信”了。
打开今日报纸,会见到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等“某某日讯”的写法,此“讯”当然指电讯了。在今天写信渐少,“邮电”在悄悄让位给“电邮”的时代,“电信”(邮电和通信)的使用率也在被“电讯”(电子通讯、电脑网上讯息)代替之中。所以,那家现代科技的电脑网络业务公司要注册起名,会计师觉得应称作“电讯”而不叫“电信”,是恰当、有道理和准确的。
香港有“香港电讯”,起名应属贴切;但“新加坡电信”和“中国电信”等名称也不算错,它们从邮电通信发展而来,顺理成章。但是,“电讯”代替“电信”,可能是一种发展方向。
“坐”和“座”准确来说,“坐位”即“座”,无须“座”后再加个“位”字,“满座”、“对号入座”、“座无虚席”就是此解的例证。不过,人们常写“座位”,与“坐位”多年并用,因此二者已视为通用。以汉语语法分析,从组词结构来讲,“坐位”是偏正结构,可解为“坐的位子”;“座位”属联合结构,亦即解作“座次和位子”,皆可说通。
“坐”、“座”读音相同,用法有关联,主要区别是“座”多作名词;“坐”常为动词。在写作时记住其词性有别,会减少失误。先说名词的“座”,我们常说“这辆汽车是五座车”;它还可指器物下面的衬垫之物,所以有“钟座”、“灯座”、“插座”、“杯座”之类说法;它又可指方向地点,如“座北朝南”;它的一大用途是以名词作量词用,如“一座塔”、“两座楼”、“三座山”等。
“坐”则是动词,它的本意是指臀部着物之动作,如“坐下”、“坐堂”、“坐冷板凳”、“如坐针毡”;它由此
解之坐的姿态引申出不思其他、不劳不做的意思,如“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坐井观天”、“坐失良机”、:“坐以待毙”等;它还引用出驻守和乘搭之意,比如“坐镇”、“坐船”、“坐车”、“坐飞机”。特别讲解是“定罪”,如“连坐”和“反坐”。千万注意:这里不能理解为反向而坐!
苏小妹巧改诗句
一日,宋代文学大家苏轼,正和诗友黄庭坚谈诗,苏小妹走来对苏轼说:“我有两句诗,第一句‘轻风’和‘细柳’间少了一个字,第二句‘淡月’和‘梅花’间也少了一个字,你看分别补哪个动词好?”苏轼说:“这容易,‘轻风’与‘细柳’间补‘摇’字,‘淡月’与‘梅花’间补‘照’字。”
“不好,太直太平了。”黄庭坚说。
“那就改‘轻风拂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说。
苏小妹说:“还不行。”
苏轼沉吟片刻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好些了,但还不够理想。”苏小妹说。
“那你说用什么字好?”苏轼问。
苏小妹说:“应该用‘扶、失’二字。“于是,这两句五言诗便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扶”和“失”二字,使这两句诗平添了形象美和意境美。
老秀才巧对中秋联
你别看有些文人名家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可是对有些人来说吟诗作对却是件很辛苦的事。
话说从前有个老秀才,一年中秋之夜月下独酌,见一轮圆月高挂,万丈清辉遍地,不禁才思涌动,摇头晃脑吟出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可是下联却卡住了,苦吟冥想,抓破头皮,却也想不出合适的下联来。这下可苦了老秀才,吃饭不安,睡觉不香,走路不稳,一连数日过去,竟然未得下联一字,终日长叹,无可奈何。
直到年底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围坐在火炉旁守岁闲谈。家人说:“今夕岁末,明年年头,这一夜之间要过两年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时老秀才灵光一现,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忙取来纸笔,写出了下联:今夕年底,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搞笑的通用联
生搬硬套的意思是说,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有的人写文章依样画葫芦,一味地去模仿,盲目地套用,这样必定会闹出笑话来。当然,写对联就更不能生搬硬套了。
春节贴对联,早已成习俗。尤其是做生意的大店小铺,都会在大门旁张贴一些内容吉祥、喜庆、祝福的对联。于是,有人创作了一副通用的对联:
立千秋业 招万里财
这副对联的头一字是空着的,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上、下联前面嵌上一字,成为一副新的对联。有一家“信诚”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上、下联前面各加一字,便成了一副好对联:
信立千秋业 诚招万里财
人们见了都竖起拇指,赞扬对联写得好。后来,有一家叫“白光”的店铺,也学着把这幅通用联套了过来,成了这样一副对联:
白立千秋业 光招万里财
你看这对联,不叫人笑掉大牙才怪呢!这叫自砸饭碗。
摘自《小作家》2010.12总第2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