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七字读书法
郑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工诗、书、画,人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年
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其实,在读书方法上,郑板桥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1.当与精
“求精求当,当则精皆精,不当则精皆粗”,“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远多,徒多徒烂耳”(《板桥自序》),意思是读书要有选择,掌握重点,譬如一些经典性的著作。“《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而已,只此数书,终身读不尽,终身受用不尽”(《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不加选择地读书,就会“胸中撑塞如乱麻”,便是“呆子”“蠢材”。应该分清主次,不可滥读,“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同样,“当忘者不容不忘,不当忘者不容忘也”。
同一本书中也不能平均用力,该精读的精读,该略读的略读,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宇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潍县署中寄舍弟墨》)贪多不求精,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于学业无补,而且还可能受一些坏书的腐蚀,于身心有害。
2.研与攻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潍县署中寄舍弟墨》),意思是要深刻理解,全部掌握书中丰富深邃的内涵,就应该带着强烈的求知心理去深钻细研,应该主动把读书时发现的疑点、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敌方”设置的“堡垒”,努力攻破。“善读书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花间堂诗草跋》),只有“攻”,才能冲破阅读中的障碍,理解书中的真谛,一通百通,其他问题也随之而解。
3.问
“学问二字,须要拆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百卷,只是一条钝汉尔”(《随猎诗草跋》)。问是发掘书中“精义”的重要手段,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这样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4.诵
“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所语,皆记书默诵也。”(《板桥自序》)有些经典文章的语言和内容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该背诵的应背诵,并且下工夫记住。反对“以过目成诵为能”,因为“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往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于我何与也”。这样诵读不仅“最不济事”,而且还会导致“无所不诵之陋”,“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
5.识
“我辈读书怀古,岂容随声附和乎;世俗少见多怪,闻言不信,通病也”(《潍县署中寄舍弟墨》)。读书要坚持独立思考,有“特识”,不能人云亦云,做书本的奴隶,“自出眼孔,自竖脊骨,读书可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为古人所束缚,即使读书万卷,“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还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板桥自序》)
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