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爸爸不“偏心”
“双标”爸爸
“我的爸爸是个老好人。在他的朋友眼里,他脾气温和,大度;在他的同事眼里,他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在亲戚眼里,他为人谦逊、乐观、开朗……”但根本没人知道爸爸真实的样子。
余小鱼愁眉苦脸地在作文本上写着今天的作业——《我的爸爸》,越写越郁闷。上周末表弟来家里玩,把一整杯可乐洒在客厅地毯上。爸爸不但没有责怪表弟,还安慰他说“没关系”,回头却把余小鱼训斥了一顿,问她为什么要带着表弟在地毯上喝可乐。余小鱼想辩解,爸爸根本不听。
表弟提出玩游戏或看电视,爸爸从不会拒绝。然而轮到余小鱼时,爸爸不是装作没听见,就是一脸严肃地说:“作业写完了吗?”在家里,余小鱼想做的事往往可以分为两个“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爸爸对待别人和对待我用的完全是双重标准!太偏心了!我要换爸爸!”
梦想成真系统
正在阅读文章的你,是否有过和余小鱼相似的经历?请把你的经历输入“梦想成真系统”,填满3条即可体验“换爸爸”。
爸爸的“双标”事迹实在不少,余小鱼很快写完了3条,果断按下“一键‘换爸爸’”。一想到自己终于可以拥有一个对自己宽容又体贴的爸爸,余小鱼心里美滋滋的,仿佛看见美好的生活在向她招手!
新爸爸
余小鱼先选了舅舅来当她的爸爸。之前余小鱼不小心弄坏了表弟的玩具模型,舅舅不但没有责怪她,还一直安慰她。由此可见,他一定是个能体谅孩子的好爸爸。没想到的是,换爸爸的第一天,余小鱼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她被新爸爸批评了整整半小时!最后她哭着把杯子碎片打扫干净了。
一次不成,余小鱼又选择了朋友丽丽的爸爸。每次余小鱼去丽丽家玩都会受到热情招待,丽丽爸爸让她“随便玩,随便吃,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这样自由又温暖的家谁不想要?没承想换了这个爸爸之后,余小鱼彻底失去了自由。她被要求每周只能吃一次零食,每天只能看20分钟电视,连用洗手间的时间都不能超过15分钟。
“我好像不认识他们了!难道所有的爸爸都是这样,对别人比对自己的孩子更好吗?”屡屡受挫的余小鱼非常疑惑。
别人的爸爸
请你和余小鱼一起调研,同学的爸爸是否也有类似的“毛病”?
事件
1.有些事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做,我却不可以做。
2.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客气,对我经常没有好脸色。
3.对别人家的孩子比对我更有耐心。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余小鱼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说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有过“双标”行为。说起这个话题,大家仿佛有倒不完的苦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放大镜”和“安全屋”
这种“胳膊肘朝外拐”的现象其实是因为人们对亲近的人抱有更高的期待。我们期待爸爸“支持我”“鼓励我”“满足我的愿望”,一旦爸爸没有做到,我们就会格外失望。爸爸也是因为对我们期待较高,所以才会用“放大镜”来看我们的缺点。
此外,爸爸也有被负面情绪“袭击”的时候。面对亲密的家人时,他在潜意识中认为和家人在一起是安全的,家人会包容他,因此会放心地表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余小鱼想起自己曾经在外人面前一声不吭,却因为一点儿小事对父母哭闹不停;爸爸交代的事情她不听,对老师却言听计从……“爸爸会不会也想过换个孩子呢?”余小鱼不禁有些后怕。
当对爸爸感到失望的时候,你不妨告诉自己:“爸爸也是普通人,我不应该对他有过高要求。”当爸爸“双标”时,你也可以提醒他:“其实我只是个普通的孩子,需要你的包容和体谅。”
以宁 摘自《少年交际与口才 探秘“情绪岛”》2023.11